高露露
摘 要:文章从规则和规则意识的内涵入手,调查了当代大学生网络规则意识现状,总体令人满意,但不缺乏网络违规现象。复杂的网络环境、大学生自身素质、社会思潮等都是影响大学生网络规则意识的重要因素,因此国家应该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形成完备的监控系统;学校应该加强法制和道德教育,推动二者的协调配合发展;大学生自身应从知情意行四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规则意识;规则意识培养
1 规则以及规则意识的内涵
“规则,一般指在一个群体中由群体共同制定、工人或由代表人物统一制定并通过的,由群体里的所有成员一起遵守的条例和章程。”规则具有普遍性,一般可以分为自然法则和社会规则规。我们一般所讲的规则指的是社会规则,通常大致可分为法律与道德两类。人类社会之所以会出现法律与道德,最根本的在于人是社会中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处在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互相联系,共同发展,推动人类文明演化的进程。而要保证发展的正常运转,必须要遵循共同的意志,这就是规则。
规则意识:是指“是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规则意识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必备的一种意识它主要包含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关于规则的知识,即关于规则的含义、发展进程、演进规律的一般性认识;第二个层次是要有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单纯掌握规则的一般性知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还必须要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通过自己的实践,真诚的遵守规则。规则意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遵守规则成为人的内在需要。在这种境界中,遵循规则已成为人的第二天性,外在规则成为人的内在素质。从规范向素质的转变,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规则不再仅仅是一种外在强制,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使人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即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网络规则意识,指的是人们在使用互联网时能自觉地遵循互联网法则,形成遵守网络法律法规和道德要求的意识,进而形成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的行动准则的良好习惯和愿望。
2 当代大学生网络规则意识现状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规则意识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他们的文明程度,是这个国家立足于世界的重要保障,大学生作为一个国家未来的接班人能否将外在的规则意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对国家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近几年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新媒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改变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带动了国家的兴旺发展。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者,他们自身经过多年的学习积淀,对网络规则有着一定的认知,但是在进行网络活动时,他们并不能时时将规则化为具体的行动。目前大学生网络规则意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总体网络规则意识强,但不缺乏较低的人
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网络规则的认同程度是比较高的,大家普遍都认同在网络这个大环境中仍然要严格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虽然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环境,但是绝大多数大学生还是认为网络行为需要一定的规则来约束,并且多数大学生能够分辨网络违法活动,对于网络上的出现的违法乱纪活动,比如造谣等行为也会表现出厌恶感,对于维护网络规范的行为也会表现出赞赏,同时会根据别人的行为调整自己的网络行为,以期自己的行为更符合道德规范。
2.2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网络规则意识表现出差异性
调查结果显示,在网络规则意识、网络行为分辨、网络表达欲望、对网络行为表达喜恶等方面女生明显高于男生。在网络自制力、网络规则的认同方面,女生也高于男生,这主要跟我们的传统有关。我们国家有两千多年的男权主义社会传统,即使现在我们一直强调男女平等,但是社会对女生相对来说更严苛一些,因此这也导致了女生的规则意识更强。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延伸,因此女生会把自己对规则的认可带到网络生活中去。
2.3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网络规则意识存在差异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在网络规则意识、网络自制力、网络规则的认同方面文科生明显高于理科生,但在网络表达、对网络行为表达喜恶方面没有明显区别,这可能跟文科生与理科生所学专业范围不同有关。文科生学的专业课更多的涉及社会现实问题层面,他们会比理科生更多的思考社会问题,因此他们的道德法律意识比理科生更强一点。对于网络热点问题,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往往有自己的专业思考,文科生倾向于社会道德法律层面,也就更有规则意识和自制力。
2.4 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的网络规则意识差異不明显
调查发现,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在网络规则意识上没有明显的差别。“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我们对老师的基本要求,师范生作为教师的后备军这也是对他们的基本要求。在现实生活中,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育者,他们不自觉的会加强对自身的道德要求,以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但在网络规则意识方面,师范生与非师范生没有明显的差别,他们都表现出类似的规则意识、网络自制力等等。
3 大学生要加强网络规则意识的培养的原因
3.1 网络环境复杂,网络法制体系不完善
互联网的发展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新的四大发明(支付宝、淘宝、共享单车、高铁)中有两项与互联网密切有关,但是网络的快速发展也带了来严峻的社会问题。伴随着微博等社交工具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它在给我们带来极致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问题。各种社会思潮都看中了网络这块“风水宝地”,纷纷抢占网络平台,他们往往打着为人民好的名义,不负责任的传播各种错误信息。此外,网络暴力问题、不负责任的传播谣言、不良媒体等标题党的误导性消息的传播、三俗信息的散播等使得我国的网络环境乌烟瘴气。
互联网法制体系不完善也是影响网络环境的重要因素,虽然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加强互联网法制体系建设,但是法律制度的健全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期间必然经历很多反复、挫折,尤其是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时间相比于西方国家时间还较短,还有许多问题没有暴露,许多措施还有待加强。
3.2 大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8月4日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而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国家网信办2015年3月23日公布的“民众信息获得模式调查”显示,中国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率已经接近100%,直至今年,互联网使用已达到饱和状态,但是大学生网民的素质情况却不容乐观。
3.2.1 网络价值感缺失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网中人”恐怕是对当代一部分大学生上网成瘾现象的准确描述。根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表示自己离不开手机,离不开互联网,一旦离开手机离开网络就会陷入空虚无聊之中。还有不少学生沉迷网络只为逃避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网络上他们可以尽情的发泄甚至不用负任何责任。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上的传播风生水起,尤其是西方的一些观点,比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等,伴随着网络传播媒介的发展和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推波助澜,严重的扭曲了大学生的三观,这些信息的传播不仅荼毒了大学生的心灵,而且造成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
3.2.2 网络辨识能力不强
网络信息以其丰富性、快捷性、传播迅速等特点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但快速传播的信息往往会使人们缺乏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只了解事情的表面看不到隐藏在信息背后的深层含义。大学生虽然接受了良好的学校教育,具有一定的分辨分析能力,但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也难免有一点“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觉,也会陷入一些信息陷阱中去,人云亦云。
3.2.3 道德底线的缺失
网络就像一个“万花筒”,转到不同的角度会有不一样的世界,大学生在上网过程中难免会接受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而大学生的分辨能力不强往往会使他们陷入不良信息的泥淖中,无法自拔,做出一些违背道德底线甚至违反法律的事情。就比如“艳照门”事件,就曾掀起一阵跟拍风,再比如快手、斗鱼、YY的客户端的发明,使网络直播成为时下广受欢迎的娱乐方式,但是不少人在直播中或传播三俗信息、或以夸张的表演吸引别人的打赏,造成了很不好的社会影响,在这些直播中大学生所占比重不低。这些事情损害的不光是大学生的心灵,还是全人类的道德底线。
3.3 受社会思潮影响较大
一个人的发展不仅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在更大程度上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以后,我们不仅接受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也接受了西方的各种思想,这些新思想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许多新的社会思潮,这些社会思潮正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下面就这几种对大学生影响较广的思潮 展开论述。
3.3.1 西方的普世价值思想
“西方普世价值认为世界上存在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普遍适用于所有社会、时代、民族、人类的绝对永恒的价值”,其基本内涵就是西方资产阶级提出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人权等,这种价值超越国家、种族、阶级,是任何文明社会都应该遵从的人类共同达到的价值观。但是从价值观的产生本源来看,任何价值观都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 ,都是从属于一定阶级的,西方宣传的所谓普世价值思想不过是想输出他们自身的价值体系来达到颠覆别国政权的目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打开国门不光接受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也接受了西方的各种文化,包括自由、民主等思想,这些思想在我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迅速传播。大学生在网络上接触各种信息,自然会收到西方普世价值的影响。往往在我们国家出现重大事件而政府又没有及时作出回应时,这些思潮最为活跃,大学生的正义感是很强烈的,他们往往希望政府能作出及时的、令人满意的反映,在政府来不及反映的时间里,他们就容易受这些思想的影响,认为西方的一切都是好的。这往往会致使他们发表一些偏激的言论,包括攻击政府、党和国家,传播谣言,散布不实言论等。
3.3.2 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
民族主义指的是一味推崇本民族的文化,坚决抵制外来的文化的影响,甚至是采用偏激的方式抵制外族文化。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兴起的原因主要是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我国与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激烈,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诟病激起了国民的爱国情怀,再加上近几年中国的迅猛发展,取得了傲人的成绩激起了国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些感情交织在一起给民族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互联网的发展,更是放大了民族主义思潮,尤其是一些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大学生接触外界信息大多是从网络上接收,自然你难以避免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甚至有一些学生在網络上发表过极端言论,更有甚至参与过某些非法游行活动,如:钓鱼岛事件发生时,一些大学生曾扬言要与日本开战,甚至参与过打砸日系产品等等。
4 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规则意识的途径
4.1 国家应加强网络法治建设,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
加快网络立法工作建设,加强网络监管,不是限制人们的言论自由,而是营造清明的网络环境,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形成良好网上舆论氛围,不是说只能有一个声音、一个调子,而是说不能搬弄是非、颠倒黑白、造谣生事、违法犯罪,不能超越了宪法法律界限。”为此,国家“要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完善依法监管措施,化解网络风险。”针对网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错误问题做相应的惩处,在网民的综合素质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时,严厉、严谨的法律有助于维护良好的上网环境,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
4.1.1 国家各级部门和官方媒体应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违法乱纪的成本
现在网络媒体环境的混乱在一定程度上与违法犯罪成本太低造成的,许多人在游走在犯罪的边缘但是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这种现象助长了违法犯罪者的嚣张气焰。国家应制定详细的网络法律规范,不仅要惩罚违法犯罪活动,而且要对维护网络安全的行为进行一定的奖励。大学生作为网络主体的一个群体,他们掌握了相应的法律道德知识,但不免受到网络不良风气的影响。因此国家应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对正能量的宣传教育,从改变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开始,以点带面,潜移默化的净化我国的网络环境。
4.1.2 形成一套完备的网络监管系统
全球互联网治理监管体系已经成立,全球许多国家都推出互联网监管举措:美国的微软成立了互联网犯罪研究中心、马来西亚呼吁主流媒体加强网络监管、俄罗斯拟禁网上脏话、英国欲联手欧盟打击网络犯罪等等。中国也退出了相应的举措:多部门联合净化暑期网络环境、21家互联网公司成立互联网反欺诈委员会等等。在这些举措的大力推行下,国家一定能净化网络环境,为大学生,为全体中国人民甚至是世界人命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
4.2 学校应该加强网络法治思维宣传教育和道德宣传教育
贾新華认为:“要培育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就要把规则意识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起来,实行全程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实行全员教育。”当代大学生受到的规则意识教育主要来自学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书在课程编写中并没有涉及网络规则的知识,而且单一的课本教育并不足够唤起学生的规则观念,并且由于这些公共课缺乏趣味性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多大学生只是为了赚学分,并没有真正深入学习这些课程。
4.2.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主要是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主要内容,但是公共课往往不能引起大家的兴趣。学校应该设立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基础,以相应法律基础知识和道德知识为辅的课程知识,教授学生学习法律和道德方面的专业知识,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法律知识和优良道德思想,这其中必然包含有关网络方面规则的知识。同时,近几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媒体不断发展,学校可以利用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平台,采取灵活考察的方式,设置相应的情景背景,不定时抽检学生,时刻提醒同学们要牢固树立规则意识,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外化为具体的行动。
4.2.2 专业课与法律道德知识相结合
学校可以在开展各科专业课学习时,切入相关此专业的法律、道德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专业课的理解,而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素质。此外,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就社会某个热点问题开展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一方面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学生们的理解,使他们真正的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3 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的素质
“外在的规范向内在素质的转变,意味着规则不再仅仅是一种外在强制而实际上已成为人的一种内在需求。”而要使其成为人的一种内在需求,就要实现网络规则认知、网络规则情感、网络规则意志的内在统一,在此统一的基础上才会形成正确的网络行为。
4.3.1 大学生应形成正确的网络规则认知
“认知活动是人们通过对事物表面现象的感知与观察,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心理活动。”认知活动通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等感知事物,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而正确的认知是进行实践活动的基础,因此,大学生应锻炼自己形成正确的网络规则认知,只有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才会再去正确的行动。而形成正确的认知,不能光靠教师的灌输引导,更重要的大学生自己要主动去接受这些知识,丰富自己的认知。
4.3.2 大学生应养成良好的网络规则情感
情感是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客观事物和自身及其活动的态度,它是一种强烈的驱动力,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理智。但情感也有积极的情感和消极的情感,大学生应该努力培养自身良好的网络规则情感,努力克服消极的网络规则情感,积极发扬自身积极地网络规则情感,能使大学生自觉地遵循网络规则,这是学生进行正确的网络实践活动的情感奠基。
4.3.3 大学生应锻炼坚强的网络规则意志
意志是个体自觉确立目标并支配行动去克服困难以实现目标的心理机制,这是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诱惑的重要心理机制。大学生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自觉性、自制力,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侵扰,克服自己不正确的好奇心;培养自身的果断性,坚决拒绝各种低俗有害信息;培养自身的勇敢性,敢于向违法信息说不,敢于举报揭露网上各种不良信息,敢于阻止违法信息的传播,敢于同网络违法行为作斗争。
4.3.4 大学生应落实遵守网络规则的行为
从形成正确的认知,培养良好的感情,培养坚定的意志,最后归根到底就是要形成大学生正确的网络行为。大学生应该把自己所掌握的关于网络规则的知识,形成的积极情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严格按照规则办事,这不再是外在压力对自己的约束,而是自己内心对规则真正的认同。
5 结束语
文章中论述了当代大学生网络规则的含义,大学生网络规则意识现状,从我国的网络环境比较复杂、法制体系不完善、大学生自身的素质、社会思潮的影响等方面阐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从国家应该加强互联网法制体系建设,学校应该加强道德与法律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等方面阐释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规则意义,以点带面,以大学生群体素质的提高来带动全民网络规则意识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浩,刘玲.团体辅导理念对培养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启示[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2:299-300.
[2] 傅达理.培养规则意识,应从“小”抓起[J].读与写(上、下旬).2016(13):37.
[3] 陈爱新.浅谈中职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7,(55):6.
[4] 周晶.大学生规则意识现状及教育对策探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5] 黄小乐.当代大学生网络规范意识现状调查及教育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169-174.
[6] 陈春莲,陈蕾.西方“普世价值”思潮的内涵、由来、演变和渗透析论[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4(3):1-5.
[7] 马立诚.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8] 付凯利.大学生规则意识配培育研究[J].理论观察.2016(3):134-135.
[9] 刘兴叹,唐绍平,徐亚萍.论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与成才的关系[J]继续教育研究.2006(2):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