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带研,厚积薄发

2019-07-11 09:25卢亚红
读与写·上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朗读技巧自主探究

卢亚红

摘要:课外古诗教学,要教会学生朗读技巧,并搭建平台激发他们的诵读兴趣。让他们在自主合作中编辑诗选,以点带面积累厚度;在品析经典、玩味意象中体验情感把握主旨。

关键词:课外古诗;朗读技巧;玩味意象;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22-0063-02

古诗是文学天地里一颗璀璨的明星,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每一首诗都带着诗人的身世经历、生活体验,融入了诗人的生活情趣和家国情怀。如能静心读懂一首诗,就仿佛穿越时空隧道聆听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懂之越多,情感的陶冶越深,人格的健全越坚。而事实上,在中考指挥棒的引领下,初中语文教师对于课外古诗的教学只重视背诵和默写,往往忽略了它的情感体验。古诗学习中情感体验的缺失,就像一个人面对宝藏取其皮毛弃其精髓嬉笑离去。

语文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对学生精神领域有着深广的影响,学生对文本素材的感知往往又是多元化的。因此,教师不仅要重视语文教材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作用以及内容的价值取向,更应尊重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的个性解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课外古诗教学现状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以为要刻不容缓地更新语文教师对课外古诗的价值取向,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学习古诗,让他们能读乐背,并在不断感悟中受到精神的熏陶。笔者以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以诵为主,激发诗趣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語文教与学的传统方法,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语文课标指出:经典诗文诵读过程中,对语调、韵律、节奏等技巧的把握,有利于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读诗兴趣和热情,必须先给予他们一定的朗读技巧指导。

1.1 指导技巧,夯实基础。

“诗从味中出,味在诗中藏。”有感情地诵读诗词,把握好语气节奏,断句停顿,语调的轻重缓急,用自己抑扬顿挫的声音让诗词的韵味、情味从字里行间中徐徐地散溢,来传达自己对作者心声的理解。古体诗词结构工整,平仄严谨,诵读是有规律可循的。如诵读的节奏处理:四言体“二二节拍”,五言体一般是“二一二”或者“二二一的节拍”,如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其十》:“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七言节奏一般为“四三”,但严格的也可分“二二二一”节奏、“二二一二”节奏,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重音处理:五言体的重音一般放在第三个字上,读得较重较响。七言诗的重音,宋人魏庆之认为:“第五字要响。”对于语调缓急的处理,诗句一般是按照“平声字读音较长,仄声字较短”这个规律来处理。同时语调的高低要富于变化,或激昂慷慨、或平缓流畅,或低沉悲愤,或欢快跳跃。学生在诵读古诗时,我们要告诉他们,诗词的朗读语速要比正常的略慢一些,有时还可以学学古代老夫子陶醉在诗的意境之中时,那种摇头晃脑的体态动作,增加学生读诗的情趣。

1.2 搭建平台,激发诗趣。

语文教学非常注重“厚积而薄发”。当学生的诵读技巧比较成熟了,也能自主阅读课外诗歌时,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古诗词朗诵活动,让学生的诗兴在活动中进一步激发,从而加大古诗词的积累量。为了使学生的诗歌朗诵自主有序地进行,首先要学生在背诵数量上抢占先机。让他们按小组进行比赛,规则如下:各组对调检查。某同学顺利背完一首诗(七年级上册要求背诵拓展思乡题材的古诗),就在他的名字后贴上一颗星。一星期一次评出个人“诗之星”和小组“诗之星”。其次,当诗歌积累到一定的数量时,隆重地召开诗歌朗诵大赛。定出评分标准,邀请本班任教老师或者学生喜欢的老师参加。朗诵形式尽量丰富多彩:可以单首诗歌朗诵,也可以名句组合朗诵;可以配乐朗诵,也可以舞蹈伴诵;可以个人朗诵,也可以小组合作朗诵。最后,对于朗诵优胜者或优胜小组,给予一定的奖励。而一次次获胜的成就感则会强化孩子们读诗的兴趣。

2.以点带面,积累厚度

为了使学生能够自主有序地亲近诗歌、诵读诗歌,在学生熟悉朗读技巧的同时,笔者让学生对同一主题的作品尽情地涉猎,以达到点面结合,尽最大化扩展读诗的外延。

笔者发现七年级课内外诗歌有七首都是展现思乡情怀的:《夜雨寄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墙城闻笛》、《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考虑部分七年级孩子首次离家住校,思家念母之情甚是强烈,甚至有个别孩子涕泪纵横,大有非母陪不能学习的趋势,因此七年级上的课外诗歌拓展为“思乡主旨”的诗歌,让孩子们在精彩纷呈的“思乡”情中感受大家风采,从而安抚好自己那颗脆弱的心。

在确定课外古诗拓展主题的同时,笔者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整理编辑,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七年级上方案:在语文教材中,李白、杜甫、自居易、岑参、孟浩然的思乡作品非常多。笔者把全班同学分成五组,并抽签抓取其中一位诗人,这位诗人的诗只属你这组,另外还可选择除这五位外你喜欢的其他诗人的思乡古诗。各组长把自己组员查阅到的思乡诗编成“诗集”。要求:仿照课外古诗词诵读版面,标注作者、朝代,并对诗中难读难懂的字词注音、注释,也可作简单的导读赏析。最后为自己小组编辑的诗集起一个新颖别致的名字,设计一个与内容相符的封面。

3.内联外延,厚积薄发

当学生的读诗兴趣得到一定激发、背诵篇目逐日增多时,教师要适时教会学生品析古诗的方法,使学生对同题材的古诗能够举一反三、内联外延,以达到厚积薄发之功效。

3.1 品析诗文,内联外延。

笔者在教授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先让学生找出诗歌的意象(杨花、子规、月),并告诉学生: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词中,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外化,诗人往往借助意象表达思想感情。再让学生借助已有的感知描述意象的自然情状,并结合写作背景确定作者借此传达的情感。最后教师小结:杨花漂泊不定、子规悲啼“不如归去”,展现了一幅悲哀凄惨的图景。正此时,惊闻王昌龄被贬荒僻之所,怎不叫诗人悲愤忧愁?那就叫明月带去诗人的关切与同情吧,“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直接传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友情。品读这首诗后,让学生回忆李白或其他诗人抒发友情的诗,并比较其异同。如《赠汪伦》(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比”表达对汪伦的感念之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寓情于景,传达了诗人对孟浩然的依依不舍。另外还有“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等传达友情的诗歌。

笔者通过一些品析方法的指导后,和学生一起设计“课外古诗词学习探究表”,激励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合作互助,交流分享。

课外古诗词学习探究表:

小组名称诗词内容探究时间

走近作者

诗词背景

赏析意象

品味精彩

诗歌主旨句

同主旨佳句

情感异同处

这份“探究表”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一个参考模式,学生对表格中的学习内容可以进行适当地增删。通常情况,每星期交流一次。

3.2 玩味意象,同中思异。

每首诗词基本上都有一个或几个意象,诗人往往借助意象表达思想感情,而这些意象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了固定的情感内涵。因此,要想准确把握古诗词的意境和主旨,就要掌握一些典型意象,并能对其进行赏析概括,分析异同。

以思乡题材为例:雁、书信、柳、月亮是比较典型的思乡意象。因为:雁,大型候鸟,春来秋往,牵动游子的乡情;书信,纸短情长,承载着旅人的万重思绪;“柳”即“留”也,折柳赠别,寓含离别之苦和不舍之情;月亮,阴晴圆缺,最合人悲欢离合之感触。这些不同意象都同样传达了游子的思乡情、羁旅愁。

而其中的月亮除了思乡情,还被赋予“闲适”之情、朋友之情等内涵。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普天之下共同一轮月,诗人却偏说故乡的月最明亮,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也能使读者感同身受,那是因为诗人的眼中饱含着思乡忆弟的深情。“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驚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的《鸟鸣涧》):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寂静空旷的春山晚景,当月亮冉冉升起时,竟使山鸟惊觉起来。借助“月”的意象,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陶醉在月夜中的悠闲,也看到了诗人高洁的志趣。

总之,课内外古诗词是中华优秀经典文化的典范,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感悟它的声韵美和意象美;在不断地诵读中积累厚度,在不断地赏析中领会异同;在日渐丰厚地感知中陶冶了情操,激发了诗趣。

参考文献:

[1] 许文润,韩枫.浅谈古诗教学与积累[J].课程教育研究(下),2015(12).

[2] 李白.李白诗集[M].吉林:吉林出版社,2010,65.

[3] 管然荣.如何确定古典诗歌的教学内容[J].中学语文教学,2011(3):5.

[4] 刘传琼.课内“活”起来课外“动”起来[J].教书育人,2013(7).

[5] 蔡国文.由内而外 受益无限———谈古诗的课内指导与课外拓展[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

猜你喜欢
朗读技巧自主探究
借助自主探究式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浅析中学英语教学中朗读的略而不读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