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课堂习题讲解中,学生有选择解答与否的权利;学生有选择协助者的权利;学生有评价协助者的权利。让每个学生有尊严地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讲解、评价能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选择权;“轮流类”答题模式;有尊严地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习题讲解是课堂教学师生双边活动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以往常常是教师作为主导,通过提问引导出学生最初的反应和回答,再通过相应的对话和交流,引出教师希望得到的答案,并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分析和评价。
根据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要求,基础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但在实际的课堂上,抢着回答问题的往往是学科能力较强的孩子,学科能力特别弱的孩子,常常被无形中挤到班级的边缘,只是偶尔让他们回答问题。这类学生在这样日复一日的状况下,难免会丧失信心,甚至有可能选择放弃回答问题的行动,就像一个旁观者一样游离在课堂学习之外。
(二)在设置“轮流类”答题的机制时,就考虑到学生不一定都能解答,需要让学生在有尊严地学习的前提下,依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达到最终的学习效果。
(三)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感觉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人”。
(四)增强了学生自学、讲解、交流、评价等能力。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该如何做?我能做些什么?
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经过认真思考,我决定把每节课的课堂习题解答环节作为突破口,于是在我的数学课上,习题的课堂讲解,所有学生都成为真正的“小主人”,他们有权利自己决定课堂讲解习题的方式。
(一)课堂讲解,学生有多元解答方式
學习是一个多元作用的过程,其中,内容、动机、互动三个维度构建了学习过程的三角,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激发动机、增强互动,探索了一些多元解答方式。
1.轮流类:在学习的过程中,新授课的习题部分、复习课,所有的学生必须按照学号的顺序,轮流上台当小老师,讲解轮到他们的习题,而这部分连同新知识已经要求他们提前一天独立完成预习课程。预习第二天学习内容的训练,从一年级就已经开始。
2.抢答类:新授课的新知识传授部分;巩固练习题中“思考题”;答题“小老师”遇到困难,需要“外援”时等,都可以抢到回答的机会。
3.合作类: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集体合作完成。
(二)面对“轮流类”方式时,学生有选择是否回答的权利
当课堂答题进入“轮流类”情况时,学生面对习题,有是否回答的选择权。
1.学生选择回答
在“轮流类”情况下,如果答题“小老师”对这道题很有把握,他就会非常自信地上台进行讲解,并回答同学的质疑以及指点同学。
讲解完毕之后,是否能拿到奖励(奖学分:班级的一种奖励机制),是由全体学生举手投票决定的。
在此之前已与学生达成共识:超过半数的赞成票,才能拿到奖励;反之就不能拿到;老师作为专家评审,有提出异议的权利;如果老师与同学的决定产生比较大的分歧时,老师有最后的决定权,但必须向学生阐述充分的理由,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同。
如:一位学生在讲解后,会询问全班同学三个问题“我的答案对吗?还有什么问题?我可以得学分吗?”每一个问题都会得到同学们的响应。
2.选择放弃回答
而如果答题“小老师”对轮到的习题,存在不理解或无法解答的时候,他们有权利选择放弃;并寻找愿意解答此题的同学代为完成。
例如:当答题的“小老师”说自己没法完成,决定放弃的时候,老师首先会跟答题“小老师”确认“你确定放弃吗?”,得到“小老师”肯定的回答后,会由这位“小老师”自己选择愿意协助他回答问题的同学。
在“外援”回答之后,要询问请他的同学:“你听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询问“我能得奖学分吗?”由选他的“小老师”最后确认是否能得到“奖学分”。
三、效果与反思
(一)效果
经过近一个学年的课堂实践,收获不少:
1.学生会尽可能认真预习,预习效率有显著提高,学习兴趣增强。
2.学生在评价能力、数学语言表达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3.由于能选择协助者,还能评价协助者,让选择放弃回答的学生保住了自尊心,让他们认识到:有题目不会做是很正常的事情,不懂就要学会去问。学生感受到能够有尊严地学习,所以都能大方承认题目不会做,需要请同学协助回答。
4.因为需要根据协助者讲解的情况,来判断协助者是否能拿到“奖学分”,邀请者就必须认真听,才能给出比较正确的评价(全班同学都看着呢),于是在学习上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5.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又有了一个展现自我的空间。
(二)反思
1.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运用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达更是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培养和训练,课堂的教学容量受到影响。需要找到平衡点。
2.当一个学生在进行讲解时,其他同学的课堂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管理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方面。
在现代教育观念下,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个体在课堂的各项能力的培养,数学的教学对学生的课堂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越加看重。要求我们既要注重课堂的传授知识的作用,提高课堂效率,又要注重促进课堂交际化。为了我的学生,我将继续我的教育思考之路。
参考文献:
(丹)克努兹·伊列雷斯.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勒峙(1970—),女,汉族,江西南昌人,本科学历,就职于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后海小学,职称: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教学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