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字故事创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学习体验,网络环境下同伴互评贯穿其中,数字故事教学模式使多元习作与同伴互评有机融合。尝试在实践中探索网络环境下同伴互评的数字故事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关键词:网络环境下同伴互评;数字故事;高阶思维
一、网络环境下同伴互评与数字故事的概念
网络环境下同伴互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借助网络平台对某一主题的内容进行协同评估,自我调节学习。
数字故事(Digital Storytelling),把讲故事的艺术与多种媒体工具(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和网页)结合,形成一种新的讲故事方式。它也是习作教学的新样态。
数字故事教学的环境,依托学习元平台(http://lcell.bnu.edu.cn)。该平台支持资源的上传和分享,每个学习元相当于学生的成长档案,能开展互评与互动。
二、网络环境下同伴互评的数字故事教学模式的构建
第一轮实践,指导学生从脚本编写开始。脚本编写包括故事主题、故事概述、故事写作方法、脚本设计,脚本设计以场景的方式呈现,包括画面、文字、音乐、解说等。由于创作方式的改变,学生无所适从,效果不尽如人意,研究陷于困局。
第二轮实践,指导学生从思维导图开始。笔者所带的学生,预习以思维导图梳理课文内容,以思维导图独立构思“故事”,学生驾轻就熟。笔者结合数字故事制作要求:(1)聚焦故事与主题;(2)简洁即美;(3)字大且少量;(4)图片为内容服务;(5)音乐烘托气氛,以课文《生命 生命》为蓝本,编写脚本示例,直观地指导设计场景。学生有了思维导图的基础,再按要求编写脚本,效果显著。
第三轮实践,指导学生关注同伴互评。数字故事教学过程进行了三轮网络环境下的同伴互评:分析同伴作品—提供同伴反馈—查看反馈意见—面对面讨论会—修改完善作品—再次上传分享。如“脚本编写”同伴互评后,学生填写:根据同学们给我第一稿脚本设计的建议,(1)我采纳的意见( )。原因是( )。(2)我没采纳的意见( )。原因是( )。我修改后的脚本:……
由此,构建了网络环境下基于同伴互评的数字故事教学模式:
1.构思故事。结合教材习作要求、文体特点,指导学生以思维导图独立构思“故事”,分享到学习元平台。
2.第一轮互评。在学习元平台创建“构思故事同伴互评”活动,从中心、条理、内容三个维度进行互评。
3.脚本编写。用场景方式,结合教材习得的写作方法编写脚本并上传。
4.第二轮互评。创建“创作脚本同伴互评”活动,从组织、语言、修辞三个维度进行互评。
5.处理素材。学生对各种图片、音乐、文字进行加工。
6.合成故事。学生利用Powerpoint或Movie Maker等软件整合素材,形成作品并上传。
7.第三轮互评。创建“数字故事同伴互评”活动,从文字表达、视觉效果、听觉效果三个维度进行互评。
8.作品投票。投票选出优秀作品。
三、网络环境下同伴互评在数字故事教学中的影响
(一)网络环境下同伴互评提高自我效能感
以我班3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第一阶段进行了一次网络环境下的同伴互评,第二阶段进行了三次。可见,网络环境下基于同伴互評的数字故事教学模式能显著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二)网络环境下同伴互评助力知识建构
知识建构是指个体在learning community中互相协作、共同参与某种有目的的活动,最终形成某种观念、理论或假设等智慧产品。这是持续解决问题和改进想法的过程,也是通过学习产生思维成果的过程。
借助“学习元”,学生按“评价维度”“评价者”的视图方式查看同伴评价,用雷达图分维度地查看自己作品成绩,与全班平均值进行对比。互评结果的可视化,实现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助力知识建构,促进深度学习。
(三)网络环境下同伴互评培养高阶思维
网络环境下的同伴互评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方式,更是学习方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网络环境下的同伴互评能实时呈现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促进深度理解,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反思能力、判断推理能力。三轮的同伴互评培养学生客观评价事物的能力,提升了自学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带动了批判性思维的生成,培养了高阶思维。
数字故事创作的魅力在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学习体验,网络环境下同伴互评,学生是创作者、读者、修改者,使数字故事创作变成了多向互动的探究过程。同伴之间动态共享资源、互助互评、及时调整,提高了数字故事教学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汪晓凤,王琦,李智妍.基于在线同伴互评的数字故事教学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18(2):80-85.
[2]何玲.数字故事:让教学更生动[J].现代教学,2006(3):54-55.
[3]赵建华.知识建构的原理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7,(5):9-15.
[4]李姣华.基于学习者特征的适应性同伴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10.
注: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网络环境下基于同伴互评的数字故事教学模式研究》(立项编号:1201 57421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