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才
(西藏大学图书馆 西藏拉萨 850000)
本文调查的文献数据来源于WOS(Web Of Science)数据库。WOS数据库包括三大引文SCI和A&HCI)和两大国际会议录引文索引(CPCI-S与CPCI-SSH),该数据库收录的论文也是国际上公认的“核心论文”。本文的实验首先以专业检索式TS=(Tibet OR Tibetan OR Tibetologist OR Tibet -ian OR Tibets OR Zang nationality OR XiZang)进行检索,检索时间范围为1900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1日,检索日期为2018年10月20日;然后排除国内和港台作者的发文文献;最后经过数据清洗,去除不相关数据,获得有效数据3277条。其内容覆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文语种以英语为主,其次是德、法、俄三个语种,极少数论文使用日语、意大利语、斯洛伐克语、西班牙语、荷兰语和挪威语撰写。以下研究结果均来自对这些文献数据所对应内容进行的深入分析。
从论文发表的出版年可以追溯一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动态,了解该领域论文发表的起源、发展等历史进程。20世纪国外学者涉藏研究的学术论文年度分布(见图1)。
图1二十世纪国外学者发表涉藏论文统计表
从图1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对涉藏学术领域关注较早。结合数据相对应的文献资料可以发现,早在1900年,德国学者K·菲特雷(K·Futterer)、希思(Hirth)和M·巴特尔斯(M·Bartels)以及美国学者R·斯特雷奇(R·Strachey)相继发表了20世纪最早涉藏研究的学术论文。接着从1904年到1910年,国外学者发表的论文除1906年7篇外,其余每年都在10篇以上,由此迎来了第一次涉藏研究的小高峰阶段;第二阶段是1932年到1939年;第三阶段是1952年到1971年,这段时间西藏从和平解放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受到了国外相关学者的关注。经过了1972和1973年短暂的过渡期后,从1974年开始,国外学者的涉藏研究迎来了学术繁荣期,这段时期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4年到1990年,期间发文数量保持在两位数以内;第二阶段从1991年到1999年,期间发文数量均达到了三位数,总量为1639篇,占整个20世纪国外学者发表涉藏论文的49.83%。这是我国不断改革开放,给了国外学者了解、研究西藏文化的机会的结果。
来源出版物,即论文的出版机构。通过它可以搜集到各个地区的不同出版机构在涉藏研究领域的发文信息,为来自各地区的学者的投稿等相关方面提供有效的信息。国外20世纪涉藏研究的发文刊物(见表1)。
根据对实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发现在整个20世纪期间国外学者在涉藏领域发文刊物高达249种,表1列出了发文数量在40篇以上的刊物及其在总发文数量中所占比例。从此表可以看出,英国的综合性期刊《地理学杂志》(Geographical Journal)发文143篇,居发文数量榜首。
其次,发文数量在50篇以上100篇以下的刊物有:《亚洲研究杂志》(Journal of Asian Studies)(88篇),由美国亚洲研究学会主办,自1941年起出版的同行评审学术期刊;《印度-伊朗杂志》(Indo Iranian Journal)(70篇),来自荷兰的聚焦于印度-伊朗文化研究的学术期刊,创刊于1957年;《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学报》(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70篇),是研究亚非及近中东的主要跨学科刊物,由剑桥大学出版社美国分社代表亚非出版社出版,属于艺术类A&HCI索引期刊;《美国东方学会杂志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63篇),自1843年起由美国东方学会出版的季刊,属于艺术类A&HCI索引期刊;《彼得·曼通讯》(Petermanns Mitteilungen)(62篇),是20世纪初期由德国图林根州哥达县城地理制图机构出版的期刊,该出版物的第46期到83期陆续登出了62篇涉藏文献,时间跨度为1907年到1937年,该期刊于1938年改名为《彼得·曼地理信息》(Petermanns Geographische Mitteilungen),1938年至1955年发表涉藏文献19篇;《人类学杂志》(Anthropos)(61篇),由瑞士人类学研究所于1906年创办的一份关于民族学和语言学的国际性的并且被SSCI索引的学术期刊;《地球物理研究杂志》(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57篇),是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的旗舰期刊,创刊于1896年,属于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期刊;《中亚杂志》(Central Asiatic Journal)(56篇),来自德国的每两年出版一次的学术期刊,研究内容覆盖了中亚语言、文学、历史以及考古等专业方向,属于国外艺术类A&HCI收录期刊;太平洋事务(Pacific Affairs)(51篇),该杂志来自加拿大,致力于向学术界和世界范围内提供高质量的亚太地区研究成果,关注整个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属于SSCI索引的学术期刊。
表1 二十世纪国外涉藏研究发文刊物表(发文数量≥40篇)
再次,发文数量在50篇以下40篇及以上的刊物有:美国的《亚洲研究期刊》(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49篇)、剑桥大学出版社美国分社出版的《中国季刊》(China Quarterly)(47篇)、苏格兰皇家地理学会(RSGS)出版的《苏格兰地理杂志》(Scottish Geographical Magazine)(46篇)、奥地利科学院博士学术出版社于1997年出版的“国际藏学研究会第七次学术讨论会”系列丛书《西藏研究卷一与卷二》(Tibetan Studies Vols 1 And 2)(43 篇)、英国皇家人类学研究所出版的《人类学(MAN)》(41篇)、美国出版的《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41篇)、美国出版的《传统寓言神话及其探索意义》(Parabola Myth Tradition and the Search For Meaning)(40篇)、美国里士满大学出版的《美国人类学家》(American Anthropologist)(40篇)。
研究力量涵盖学术产品的作者及其所属机构和国家等指标。下面以这三个指标为主,对20世纪国外涉藏研究概况进行分析。
作者是学术产品的生产者,在一般情况下,作者会通过发表论文方式把自己的最优秀的科研成果公示于社会。因此,通过统计、分析20世纪国外涉藏学术论文,可以揭示本研究领域的研究作者及其所属机构、国别的总体面貌。
经统计分析,发现以下作者在发文数量方面排名靠前,是20世纪国外涉藏研究的高产作者。
发文数量排行第一的是著名的藏学家简·威廉狄雍(Jan Willem de Jong简称J.W.de Jong),从 1985年到1997年期间,狄雍先后在其创办的《印度—伊朗杂志》(Indo-Iranian Journal)上发表涉藏评论30篇。狄雍是著名的藏学家,他精通中文、梵文、藏文、蒙文以及巴利文(pàli-bhàsà)等文字,在莱顿大学汉学研究所工作期间,成为该校第一任藏传佛教研究教授。1965年,他前往坎培拉任职于澳大利亚国际大学,曾担任该校南亚和佛教研究学系主任和东方学院(现改名为亚洲研究学院)院长,直到1986年退休。狄雍一生对藏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学术著作多达到800余种,包括《米拉日巴传》(Gtsang-smyon-he-ru-ka-rus-pa'i-rgyan-can))以及整理编辑敦煌古藏文写卷中有关罗摩衍那(Rāmāyaṇa)的故事等。
发文数量排行第二的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环境科学合作研究所的彼得·莫尔纳(Peter Molnar),从1981年到1999年期间,发表涉藏论文26篇。他是美国地球物理联盟的研究员,麻省理工学院地球、大气和行星科学系教授。其研究集中在山脉形成和大陆岩石圈变形的方面,还创新地将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方法与卫星测量和建模相结合,为重新认识山脉的形成及其在全球构造中作用的新理解铺平了道路。他还因为发现“板块运动背后的驱动力和大陆在地球演化的板块构造模型中的地位”而2014年获得了一项几乎与诺贝尔奖齐名的世界性科学大奖——克拉福德奖(The Crafoord Prize)。
发文数量排行第三的是美国藏学家特雷尔·V·威利(Turrell V.Wylie),从1960年到1983年期间,发表涉藏论文26篇。他是华盛顿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的第一任主席,在华盛顿大学创办了美国第一个高校藏学研究项目,这也是美国第一所藏学研究项目。他于1959年在其《藏文转录的标准体系》一文中描述了藏文音译系统,以表示藏文的拉丁文正字法,被称为威利音译。威利于1984年去世,究其一生,由于未能实地接触真实的西藏,以致于在涉藏学术行为上有失公正。
发文数量排行第四的是美国藏学家梅·C·戈尔斯坦(Melvyn C.Goldstein),从1960年到1983年期间,发表涉藏论文26篇。他于1968在华盛顿大学获博士学位后,立即以助理教授的身份加入凯斯西储大学的人类学系,并担任人类学系的主席长达27年之久,在1987至1991年间,还担任西藏研究中心主任一职。鉴于其突出的学术贡献,2009年被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人类学院士。戈尔斯坦对西藏问题的研究涉及面较广,主要包括西藏社会、历史与当代政治、人口问题、一妻多夫制、文化与发展生态学、经济变迁与跨文化老年学等领域。他的力作《西藏现代史1913-1951——喇嘛王国的覆灭》,在国内藏学界颇有影响力,其最近完成的涉藏项目包括:西藏口述历史研究,西藏现代史系列第三卷(1955-57),以及中国改革政策对西藏农村(游牧民和农民)的影响等纵向研究。
研究机构是发文作者,主要是论文第一作者的所属单位,通过对这项指标的分析,可以发现一些具体机构在本研究领域的贡献度以及各发文机构所属国对该领域研究的关注度。
通过本次实验数据发现:整个20世纪,国外学者在涉藏领域发文数量为2篇以上的研究机构有248个,其中发文数量在10篇以上的机构有46个,约为发文总量的25.79%。发文数量在5篇及以上但少于10篇的机构有73个,发文数量为2—4篇的机构有91个。由此可见,国外从事涉藏研究机构比较多。以下列出发文数量在12篇及以上的国外主要涉藏研究机构(见表2)。
从表2中可以发现,发文数量在12篇以上的机构有32个,约占总发文数量的五分之一以上,达到了21.52%之多。
从整体来看,国外高校是涉藏研究的中坚力量,其发文数量约占高产机构的84.04%。在这些高校中,有18所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Univ Washington)、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 Calif Los Angeles)、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 Calif Berkeley)、科罗拉多大学(Univ Colorado)等9所公立大学的发文数量达213篇,占高产机构的30.08%;位居发文数量榜首的麻省理工学院(MIT)、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哈佛大学(Harvard Univ)等9所私立大学的发文数量达222篇,占高产机构的31.36%。
表2所列的英国高校有4所,分别为牛津大学(Univ Oxford)、伦敦大学(Univ London)、莱斯特大学(Univ Leicester)和剑桥大学(Univ Cambridge),其发文数量为76篇,占高产机构的10.73%。法国有蒙彼利埃大学(Univ Montpellier)和巴黎大学(Univ Paris)2所高校上榜,其发文数量为29篇,占高产机构的4.10%。进入榜单的高校还有日本的东京大学和瑞士的洛桑大学,这两所高校都是公立研究型大学,其发文数量为26篇,占高产机构的3.67%。
此外,国外行政性研究机构也是涉藏研究的重要力量,例如: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Inst Phys Globe Paris)、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俄罗斯科学院(Russian Acad Sci)、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CNR)、美国宇航局(NASA),这些机构的发文数量达113篇,其发文数量约占高产机构的15.96%。
表2 二十世纪国外涉藏研究机构表(发文数量≥12篇)
在整个20世纪,共有59个国家和地区发表了涉藏研究论文。文章列出了发文数量在4篇及以上的29个国家和地区,其发文数量达到了本研究领域的59.51%(见表3)。
结合表3的数据进一步分析:首先,美国是本研究领域的主力军,其科研产出远超其他国家,发文数量占该领域的26.58%。十九世纪末,美国人开始涉足中国西藏研究,其对该领域研究的萌芽期是20世纪四十年代以前,七十年代进入了兴盛期,先后成立了专门研究机构,出现了一批藏学“专家”;[1]英国和法国学者在本领域的发文数量都在100篇以上。英国也是较早干涉中国西藏事务的西方国家,十九世纪末,该国的《泰晤士报》就开始涉藏歪曲报道,企图为英国对中国西藏的政治和军事干预提供堂而皇之的借口;[2]十九世纪中叶,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开始进入藏区,到20世纪初,法国政治势力也进驻此地,显示出法国希望在中国藏区推广本国政治经济影响的野心。[3]在英法两国觊觎西藏利益的背景下,其国内学者也重视该领域的研究。
其次,发文数量在50篇以上的国家有德国、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五国,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渊源紧密相关。20世纪初,德国一方面频繁对西藏及周边藏区进行考察和探险,一方面试图与西藏上层建立起直接的联系,以实现其在华利益最大化。[4]早在英国殖民时代,一些印度人就开始了对中国西藏的考察和研究,并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加上与藏区相邻的地理优势,使得印度在本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多。[5]加拿大的涉藏研究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后半叶在其国内先后成立了涉藏研究协会和基金会,促进了本领域的研究。[6]澳大利亚在国内许多大学设立了亚洲研究中心,成立了全国性的研究协会,支持从事亚洲问题研究的机构,[7]还聚集了相关研究人员。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成立藏学研究机构、积极搜集和整理藏族史料,开展藏学研究的国家之一,[8]特别是20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日本当局开始关注“西藏问题”,[9]更加积极参与本领域的研究。
表3二十世纪国外涉藏研究国家与地区发文数量表(发文数量≥4篇)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在整个20世纪期间的国外涉藏研究过程中,有59个国家和地区发表了论文,其中有45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合作,其合作关系如下(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出:合作强度最大的国家依次为美国、法国、德国、英国和意大利。首先,美国在本领域的研究中明显处于核心地位,该国发表的695篇论文中,有458篇出自合作论文,占发文数量的95.90%。与其产生合作关系的有法国、英国、德国、加拿大、印度、日本等多达29个国家和地区。其次,在法国发表的147篇论文中,有131篇出自合作论文,占发文数量的89.12%。与其产生合作关系的有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意大利、瑞士、奥地利、尼泊尔、比利时等24个国家和地区。再次,在德国发表的70篇论文中,有45篇出自合作论文,占发文数量的64.29%。与其产生合作关系的有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瑞士、俄罗斯、荷兰、新西兰、南非、丹麦等12个国家和地区。从次,在英国发表的175篇论文中,有100篇出自合作论文,占发文数量的57.14%。与其产生合作关系的有美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苏格兰等18个国家和地区。最后,在意大利发表的73篇论文中,有30篇出自合作论文,占发文数量的41.10%。与其产生合作关系的有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13个国家和地区。
通过对3211个发文机构进行分析,发现参与合作发文的机构有829个,其合作关系如下(见图3)。
从图3中可以发现,处于合作网络中心节点的机构有:麻省理工学院(MIT)、科罗拉多大学(Univ Colorado)、牛津大学(Univ Oxford)、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等高校,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Inst Phys Globe Paris)、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CNR)、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美国宇航局(NASA)等行政研究机构。
首先,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合作机构有18个,与之合作关系最紧密的是牛津大学(Univ Oxford)和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SUNY Albany);科罗拉多大学(Univ Colorado)合作机构有15个,与之合作关系最紧密的是俄罗斯科学院(Russian Acad Sci)和阿拉斯加大学(Univ Alaska);牛津大学(Univ Oxford)的合作机构有14个,与之合作关系最紧密的是麻省理工学院(MIT)和莱斯特大学(Univ Leicester);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有12个,与合作伙伴的亲密度较均匀;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的合作机构有9个,与之合作关系最紧密的是玻利维亚阿尔图拉生物研究所(Inst Boliviano Biol Altura);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的合作机构有6个,与之合作关系最紧密的是美国圣安东尼奥西南生物医学研究基金会(SW Fdn Biomed Res)和玻利维亚阿尔图拉生物研究所(Inst Boliviano Biol Altura)。
图2二十世纪国外涉藏研究国家和地区合作关系图
其次,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Inst Phys Globe Paris)的合作机构有24个,与之合作关系最紧密的是巴黎第七大学(Univ Paris 07);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CNR)的合作机构有20个,与之合作关系最紧密的是米兰大学(Univ Milan)和特里布万大学(Tribhuvan univ);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合作机构有15个,与之合作关系最紧密的是原蒙彼利埃第二大学(Univ Montpellier 2)和巴黎第七大学(Univ Paris 07);美国宇航局(NASA)合作机构有8个,与合作伙伴的亲密度较均匀。
20世纪,国外涉藏研究领域的3226名发文作者当中,其中有3096名作者加入了合作团队,其合作关系(见图4)。
如图4所示,结合背后的数据分析结果如下:科罗拉多大学环境科学合作研究所的彼得·莫尔纳(Peter Molnar)的合作团队有18人,与牛津大学地球科学系的菲利普·英格兰(Philip England)和伊利诺伊大学地质系的陈望平(Wang-Ping Chen)教授的合作关系最密切。其团队中还有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地球与数学科学系的格雷戈里·豪斯曼(Gregory Houseman),纽约大学地质科学系的W.S.F.基德(W.S.F.Kidd)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分中心的P·莱福尔(P.Le Fort)等比较有影响力的作者。
图3二十世纪国外涉藏研究机构合作关系图
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T·马克·哈里森(T.Mark Harrison)的合作团队有32人,与其同事安殷(An Yin)、奥斯卡M·罗维拉(Oscar M.Lovera)、马蒂·格罗夫(Marty Grove),休斯顿大学地球科学系彼得·科普兰(Peter Copeland),加利福尼亚州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劳伦斯地球物理和行星物理研究所的F.J.赖斯(F.J.Ryers)的合作关系最密切。其团队中还有巴黎地球物理学研究所的保罗·塔波尼尔(Paul Tapponnier),麻省理工学院地球、大气和行星科学系的K.V.霍奇(K.V.Hodges)等比较有影响力的作者。
保罗·塔波尼尔(Paul Tapponnier)的合作团队有22人,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地壳实验室的罗宾·拉卡辛(Robin Lacassin),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部的P.H.列隆(P.H.Lelou)的合作关系最密切。其团队中还有法国布吕伊埃雷勒沙特地球物理探测实验室的让-菲利普·阿沃瓦克(Jean-Philippe Avouac),T·马克·哈里森(T.Mark Harrison),陈望平(Wang-Ping Chen),巴黎地球物理学研究所的伊夫·高德米耶(Yves Gaudemer)和弗朗索瓦·梅蒂维耶(Francois Métivier)等比较有影响力的作者。
K.V.霍奇(K.V.Hodges)的合作团队有25人,与英国牛津大学地球科的迈克尔·P·塞尔(Michael P.Searle)、P·莱福尔(P.Le Fort),法国约瑟夫·傅立叶大学地质学实验室的阿尔诺·贝奇(Arnaud Pêcher)的合作关系最密切。其团队中还有休斯敦大学地球科学系的彼得·科普兰(Peter Copeland),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平流层动态实验室的斯蒂芬·吉利洛(Stéphane Guillot),麻省理工学院地球、大气和行星科学系的J.C.凡纳(J.C.Vannay)等比较有影响力的作者。
以本次实验的数据为主,利用文献工具Vosviewer进行分析,所得到的20世纪国外涉藏研究热点可视化知识图谱如下(见图5)。
从图5可以发现,20世纪国外涉藏研究热点集中表现在地质学、气象学、高原医学、体质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
图4二十世纪国外涉藏研究作者合作关系图
20世纪国外涉藏研究最大的热点在于地质学方向,对应图5的左侧区域。该方向比较关注青藏高原(Tibetan plateau)南部(Southern Tibet)的地质演化(Evolution),其中以主中央断裂(Main central thrust)为代表,包括大地构造学(Tectonics)、活动构造(Active tectonics)、构造属性(Tectonic implications)、岩石圈(Lithosphere)、地壳结构(Crustal structure)、断层(Tomography)、碰撞带(Collisionzone)、地震各向异性(Seismic anisotropy)、变形(Deformation)、地幔(Upper-mantle)等关键词。研究区域集中在喜马拉雅西北部(Northwestern himalaya)、尼泊尔(Eastern nepal)、西藏北部(Northern Tibet)、巴基斯坦北部(Northern pakistan)、印度北部(Northern india)、土耳其北部(Northern Turkey),阿尔卑斯东部(Eastern alps),南亚(Southern asia),拉达克东部(Eastern Ladakh)及其核心地带赞斯卡(Zanskar)等广大地区。
气象学的研究,是20世纪国外涉藏研究的热点之一,对应图5的左上方红色区域。其核心关键词包括气候变化(Climate-change)、大规模流通(Large-scale circulation)、东海岸气旋发生(Eastcoast cyclogenesis)、降雨量(Precipitation)、温度(Temperature)、易变性(Variability)、季风(Monsoon)、年际变化(Interannual variability)、降雨量(Rainfall)、亚洲夏季风(Asian summer monsoon)、印度季风(Indian monsoon)、印度夏季风(Indian summer monsoon)、循环(Circulation)、热源(Heat-sources)、模型(Model)等。
高原医学是20世纪国外涉藏研究的又一热点,对应图5右侧的蓝色区域。实验一般以运动测试(Exercise testing)的方式,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Ambulatory ecg monitoring)运动图像(Exercise image)的研究方法,分析动脉疾病(Artery disease)、慢性心功能不全(Heart insufficiency)、无症状缺血(Silent ischemia)、稳定型心绞痛(Chronic stable angina)、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failure)等高原病,还提到对高原病有缓解作用的硝苯地平缓释片(Nifedipinesr)、β受体阻滞剂(Beta-blocker)、苯氧胺(Atenolol)、钙拮抗剂(Calciumantagonist)等药物。
体质人类学是20世纪国外涉藏研究的另一热点,对应图5中间的绿色区域。该热点研究了藏族人(Tibetan)、汉族居民(Han residents)对比安第斯土著人(Andean natives)对海拔高度(Altitude)最大限度(Capacity)的适应(Adaptation)情况,以揭示人类不同群体的体质特征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主要关键词是血红蛋白(Hemoglobin)、血流量(Blood-flow)、衰减(Attenuation)、低氧血症(Hypoxemia)等。
从整体研究情况来看,20世纪国外涉藏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首先,从发文年度来看,从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国外涉藏研究进入了繁荣期,特别是20世纪九十年代是“黄金十年”。这一时期学术论文主要发表在地理地质、人类学、社会学综合刊物及其会议论文集上。
图5二十世纪国外学者涉藏研究热点总图谱
其次,20世纪国外涉藏研究领域涌现出了简·威廉狄雍(Jan Willem de Jong)、彼得·莫尔纳(Peter Molnar)、雷尔·V·威利(Turrell V.Wylie)、梅尔文·C·戈尔斯坦(Melvyn C.Goldstein)等一批著名的藏学家。美国高校在本领域的研究成果数量占绝对优势,美国宇航局(NASA)等国外行政性研究机构也是涉藏研究的重要力量。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印度五国是本领域的研究强国。
再次,国外学者在本研究领域的研究中非常重视合作。这种跨机构、跨国别、跨领域的合作关系,拓展了学者的研究视野,提高了其研究质量。从总体来看,20世纪国外涉藏研究的核心作者所在团队之间,无不建立了直接或间接的合作关系。
最后,国外学者在本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地质学、气象学、高原医学、体质人类学等方面。研究区域主要包括整个青藏高原、西藏地区和西藏南麓的整体和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