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晓如
摘 要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中国制造业已经步入一个两难阶段。我国传统制造业长期以来依赖低成本与人口红利,在通过低成本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同时,忽视了技术研发等重要基础工作。因此,未来新制造将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完美结合,新零售是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高度融合。本文介绍信息化背景下推动财务转型、促进传统制造业升级的现实意义,并详细阐述目前财务转型存在的主要问题,据此提出促进传统制造业财务转型的具体对策建议。
关键词 财务转型 财务共享 传统制造业
一、传统制造业面临信息化发展的困境与机遇
在我国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不断推动下,全球制造业向全球化、专业化、服务化、智能化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我国传统制造业多年来依托人口和政策的红利,企业真正核心价值都依赖于外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竞争压力的增加,传统制造业不仅利润越来越薄,竞争力也被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现代发展思维的企业取代。目前面对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传统制造业有以下几个主要困境:
(一)重制造、轻研发导致缺乏技术创新
我国制造业虽然很多产品产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是核心技术还是与欧美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刨除价格因素,单从技术环节来分析,我国制造业需要认清差距,修炼技术内功,从制造世界工厂转型为技术创新一体化的智慧世界工厂。
(二)缺乏信息化与互联网的思维模式
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大部分领域资深企业家都是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前期通过自身努力把产业做大做强的。这些企业家在企业中都是战略制定者,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他们的思维模式比较传统、固化、难以接受改变,很难与时俱进地利用互联网共享思维寻求发展。
(三)用人成本持续增加
随着人口的减少和低劳动力流失,传统制造业老龄化日趋严重,新生代更多流入社会。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新生代人员有一定的家庭保障,更多选择白领工作,不愿从事廉价蓝领工作。
因此,传统制造业的困境来自时代的变迁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但是信息化的发展也给制造业带来了其他的红利,可以通过淘汰一些落后产能和技术,借助信息化带来的变革,使产业、技术、设备以及产品等方面升级换代,主动适应市场环境,融合市场需求,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
二、企业财务转型、促进传统制造业升级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制造业财务转型有助于适应时代发展的战略目标
对传统制造业来说,财务核算更多转变为管理会计是未来非常必要的环节。财务的最终结果、过程的方式方法、不同思维维度的转变,影响企业的经营和战略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财务人员作为数据的先驱,借助信息技术与大数据分析,结合传统财务思维方式,综合权衡搭建软件平台,可以满足企业利用大数据分析适应时代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传统制造业财务转型有助于满足自身管理的需求
传统制造业的核算更多流于形式,由于过程无法控制,所以无法提供有效数据支撑企业内部管理。随着时代的变迁,不仅企业对财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全面,内部要求管理水平也更有层次感。基于信息化管理,事前数据收集方法制定,事中数据控制,事后数据分析,对核算过程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提出更高要求,找出企业自身管理存在的缺陷,解决传统制造业管理层面根深蒂固的顽疾。
(三)传统制造业财务转型有助于挖掘企业的核心价值
通过财务转型倒逼企业,财务人员对经济发展和现状是敏感先驱者,应剖析目前现代经济发展优劣,迫使企业管理层强化企业的薄弱环节,重新定义企业满足未来经济发展,倒逼企业自身的核心价值,实现对产业共享促进所属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科学有效地提升整个企业的信息技术运用程度,特别是制造下游环节信息化基础要扎实,对上游制造环节有决策意义,发现生产过程中的不同需求,分析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增加企业的核心价值。
三、信息化背景下传统制造业财务转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理念有待更新
现有的财务模式仍是旧制度,一方面传统制造业的财务体系主要集中于产品制造过程相关的一系列财务处理,财务准则、核算方式都变化较小,财务人员更多按照旧的制度方式操作;另一方面,财务人员很多都不善于沟通,更多表现为“两耳不闻窗外事”,埋头苦干做好本职工作。我国传统制造业普遍存在管理理念落后、思维转变较慢,没有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步。
(二)财务管理核算方式需要创新
目前,传统制造业的管理层更多关注的是企业眼前利益,对企业无关直接制造相关的资金支出特别重视,特别是对税负指标、合理避税等看得较重,更多要求传统制造业的财务人员在结算期内关注资金的流向,对财务资产管理,比如存货管理和生产核算管理只要“差不多”就行,导致成本核算非管理性要求调整部分较多,成本管理无科学参考价值。而且传统制造业的财务人员普遍年龄偏大、缺乏成本管理意识,更多保证成本处理满足管理层处理方式,而不是从企业层面出发;当今财务非书本上“纯粹财务”;企业管理层更多信任企业工龄较长的财务人员,很难接受高等教育财务管理、新理念的财务人员,现有的财务队伍无法成为企业成本管理推动者。
(三)缺乏全面预算管理基础
企业各职能部门表面注重各自业绩指标,实际上除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有预算管理思路,其他职能部门预算管理意识淡薄,预算完成不完成全靠销售,自身部门管理无瑕疵;财务数据缺乏有说服力的支撑,到最后不了了之的现象在大多数传统制造业中普遍存在;大多传统制造业虽然都有各自制定的预算,但是大多预算管理缺乏科学性,缺乏数据支撑,或者考核数据相对简单易操作,数据的联动性较差,考核机制多靠意识和经验评价,没有利用工具等手段,财务在传统制造业中地位低下,难以充分发挥财务应有的职能作用。
(四)信息管理基础薄弱
对传统制造业而言,生产出质量有保证的产品是先提条件,而风险大部分集中体现在财务部门,但往往具有严重的滞后性。比如技术研发层面往往与财务体系存在脱节,大多数企业相互之间技术层面无互通现象。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技术和财务都是制造过程中重要的辅助活动,技术是源头、财务是结尾,怎么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有效贯穿存在困难。尤其是在信息化推动下,财务数据的共享与信息传递存在一定风险,企业需要在制造业采购、生产、流转、使用、存储各个环节防范和识别风险、数据共享和责任落实分配等。
四、推进制造业财务转型的建议
(一)提升财务管理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
财务人员不仅要学习财务、税务和金融知识,更要适应时代发展,及时补充业务、战略和IT有关的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等知识,同时培养自己的管理会计“硬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即和企业决策者、业务部门、企业外部有关人员沟通、表达等“软能力”。财务人员多参与企业内部培训非财务相关学习,了解企业和行业。对制造业来说,合格的财务人员必须关注经营全过程,对财务比较严苛,这个过程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财务人员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建立财务管理梯队,全方位为企业提供战略服务支撑。
因此,在大数据时代,财务管理人员应积极参与企业信息化建设,转移侧重点,不再是按部就班的操作者,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提出既符合企业现实情况、又符合未来整体经济发展的建议,贯穿更多的资源和信息资源等综合考量。财务信息化管理应从资产运营、业务计量、基础财务等向战略财务转变,从原先事后报告向全流程监督管控转变,从业务处理操作组织向决策支持机构转变,全面介入企业整体运营体系、制度体系的制定和管控,支持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优化整合企业价值链。
(二)提高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程度
企业应借助信息化建设,重新制定流程,流程梳理过后流程再造,设计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方案,选择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选择成本更优的制造路径;在这其中实施组织变革,实现财务的专业再分工,比如财务核算、财务商务、财务管理等,一方面要分工明确,另一方面使其有效结合在一起,形成有价值的财务链。
(三)鼓励应用先进的财务管理巩固工具
为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优配置,确保战略规划有效落地实施,传统制造业需应用全面预算并利用管理工具。首先,在全面预算管理的战略策略上,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多维度考量外部经济发展不确定场景假设,切忌照搬成功企业的全面预算,一切要从企业自身出发,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灌输,通过管理工具进行层层分解,达到人尽其职,使“预算空白区”对全面预算不再模糊,加入参与和思考,使全面预算更完整,选择人员素质相对较高的职能部门,从销售部门的预算入手,最后延伸至其他职能部门,在预算的宽度和深度上要有计划地逐步深化。其次,全面预算应与年度经营计划和绩效考评体系深度结合。最后,通过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跟踪、预警、分析等管理,为预算主体各级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通过预算编制、执行、分析等,悄无声息地拉动各部门基础管理水平提升;更重要的是通过全面预算,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制造业内部治理结構较复杂,通过全面预算推动梳理内部治理结构,借助信息工具帮助企业摆脱盲点和烦琐性。由于传统制造业基础薄弱,所以在全面预算过程中应更多加入柔性化管理,财务全面预算的柔性精细化显得尤为重要,最终使企业管理层的转型有信心,推动横向部门转型,资源配置上变得更丰满,使企业经营活动、决策等环节正常运转,保障经营计划和战略规划有效落地。
(四)建立系统的风险管控体系
为了给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制造企业还应建立系统的风险预警管控体系。结合目前企业信息实力建立系统的风险管控体系,为企业保驾护航。目前制造业自身的信息技术基础较薄弱,系统安全初期可以借助第三方委托管理控制应对风险,这是制造业信息化初期最有效也最符合成本最优的方案,后期可以通过挖掘内部人员以及外部招聘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保证企业自身管理信息风险中的数据以及操作安全;内部数据传递风险要求责任权限明确、职务相分离、审核机制健全,同时人员不定期参与培训、严格论证系统校验、搞好系统预警并结合财务需要,确保信息有效传递,防止传递出现盲区。
随着智能信息化的发展,提高财务数据权威性,加强对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的管理,在企业发展财务共享模式的前提下,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遵循成本效益原则,需要从降低企业信息处理成本方面,选择优化的处理方案,并不断提高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效率。企业还应优胜劣汰,人才的引入选择要适应公司发展。未来制造业企业流程活动相比传统制造业更加专业和规范,新晋的人员可能无法在短时间内满足企业要求,财务人才应优先考虑内部培养;淘汰人员应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控制退出造成的成本浪费。
(作者单位为上海康德莱企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王林波.新形势下财务会计转型和创新[J].商业会计,2018(19):97.
[2] 王一桐.大数据时代企业财务管理转型的几点建议[J].商情,2017(0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