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两年,我国保险业的顶层设计已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监管主题悄然从“促发展”转变为“防风险”。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在新的常态下,我国保险业逐渐告别高增长,原来由于快速发展所掩盖的一些问题逐渐浮现,已经到了需要彻底解决的时候,以传统车险业务为主的财险业经营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试图探索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如何在业务创新上有所突破,从而通过产品创新推动公司业务的发展,促进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平稳发展。
关键词 财险公司 非车险服务转型
2018年,我国财产险整个行业虽然保持了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已明显放缓,行业盈利空间大幅下降,市场马太效应显著。同时,随着国内宏观经济的变化,新车销售市场的遇冷,市场呈现出车险放缓,非车险加速多样化发展的格局。在行业监管常态化下,中国财险行业开启了经营转型之路:保险企业的经营模式正从重扩张、重规模向有质量、有效益的方向转变,逐步回归到“保险姓保”的道路上,追求高质量、持续稳定的发展。这是传统保险经营理念的真正回归,不过这注定是一条不平坦的发展道路,未来的财险市场前景面临许多不确定性。
一、国内财险业的形势分析
(一)监管形势
车险市场迎来了持续升级的监管力度。2019年以来,银保监已多次下文强化对保险公司、保险中介、4S店等各个环节的监管,银保监对车险整治的力度越来越大,不仅继续叫停违规的财险公司在计划单列市和地级市保险机构的车险业务,而且还对省级公司的车险业务采取监管措施,对市场违规违法行为采取“零容忍”的高压态势。银保监的合并和监管机构的下沉,使其功能监管更趋强化,监管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在此情形下,在市场竞争中通过高额手续费投入来争抢保费的做法难以为继,从而加快了财險公司转型业务以缓解保费压力的步伐。
(二)市场状况
各家财险公司都以发展车险为第一要务。据统计,2018年行业车险业务占比高达70%,国内55家财产险公司车险保费约为7800亿元,合计承保利润却只有区区24.3亿元,同比下降72%。如果剔除人保、平保、太保这3家老公司,其他财险公司车险承保利润不到区区3亿元,财产险接近全行业亏损。大部分财险公司对非车险业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专业的非车险团队,非车险技术能力欠缺,业务渠道、再分保渠道缺乏,导致大家都不愿做非车险、不敢做非车险、不会做非车险。不愿做非车险是因为非车险业务拓展时间长、前期投入大、业务技能要求高。重客经纪业务要建立渠道关系,获取相应的招投标信息,申请项目启动资金,上下联动提前公关,寻求共保和再保支持,制订承保方案。全流程下来比较麻烦,费时又费力,不确定因素太多,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物力却不一定能有收获,一些政保项目和银保渠道则更加复杂。中小财险公司普遍重视短期利益,在乎的是年度任务指标,往往做车险业务来得轻松、容易,上保费快。着重的是眼前利益,对公司长远发展目标缺乏规划,战略定力不够。不敢做非车险是因为非车险如果发生理赔事故,赔案损失金额相对比较大,处理时间周期长,效益难以把控,直接影响当期的业绩考核。比如目前国内财险市场单笔损失金额最大的赔案——2013年9月4日出险的海力士中国江苏无锡新区工厂的火灾案件,由现代财险、人保财险、太保财险、大地财险和乐爱金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5家产险公司共同承保了财产一切险及营业中断险,总保险金额为81.01亿美元,最终赔付了8.6亿美元。由其衍生的代位求偿权纠纷案直到2019年2月21日才在最高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既耗时又耗力。还有中小财险公司对大保额的保单和大额损失的承载能力太弱,再分保技术能力欠缺,承保能力和偿付能力影响了非车险业务推动。不会做非车险业务是因为非车险业务需要专业化经营。做非车险业务始终要有敬畏风险的意识、识别风险的能力。同样是信用保证保险,平安财险、大地财险通过规范管理、专业化经营获得了丰厚利润;而浙商财险却由于风险意识淡薄,不规范操作,受“侨兴私募债”影响,不但业绩被明显拖累,更导致业务严重亏损6.5亿元,更严重影响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以上因素制约了非车险业务的开拓和发展,导致一些财产公司缺乏做非车险业务的动力。
(三)市场竞争激烈
由于市场的过度竞争,各市场主体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车险竞争白热化,传统险种企财险的承保费率也不断走低;个别地区已降至万分之几,承保风险不断扩大,整个财险行业的承保利润已降至盈亏平衡点,部分财险公司甚至已陷入亏损地步。多数财险公司只是进行简单的产品销售,提供风险管理、专业服务的比较少,提供增值服务能力较弱,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难以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另外,许多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非车险业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产品开发与创新滞后。
(四)经营风险突出
由于车险独大,因此各家财险公司为争夺车险业务花样百出,通过虚构保险中介、虚列会议费、虚开招待费等方式套取费用来支付市场费用的问题已成为行业的“顽疾”,形成“灰犀牛式”的法律风险。如果继续下去,不仅会影响财险公司自身的发展,更易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耗费监管资源,损害整个行业形象,最终伤及保险市场的正常发展。
因此,越来越多的保险市场主体逐步认识到靠无休止的市场高费用投入、简单地效仿市场主体的同类产品不是长久之计,只有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以产品创新为内容,在“防风险、促改革、强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才能改变我国当前保险业低层次竞争的局面。
二、当前我国有关发展保险的政策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政府、企业、社会公众都承担着巨大的经济、社会和心理压力,保险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职能,保险业应发挥行业优势,满足社会风险管理需求,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为此,2014年8月10日,国务院以国发〔2014〕29号文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央多次强调保险业要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保险业有着无可限量的潜力。
(一)国内非车险市场空间巨大,前景广阔
据统计,2018年,财险业非车险业务实现保费收入3920亿元,增幅高达30%,全险种均实现了正增长,各险种的增长速度均超过车险的增长速度。这得益于政策因素,国内普惠金融的迅猛发展,保证保险业务增幅高达70.1%;大健康产业融合社会需求深得人心,配合互联网技术突破发展,短期健康险增长44.4%。社会民众消费习惯发生改变,风险意识提高,短期意外险增长33.2%;国家法制体系越来越健全,政府的职能发生了转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责任保险增长达30.7%。
(二)非车险监管环境宽松
在非车险业务领域,监管部门实行“放开前端”的监管理念。非车险业务应服务于社会生产的各行各业,渗透到社会民众生活的点点滴滴,非车险业务的发展不可限量。
第一,从产品准入角度来看。监管对车险产品实行审批制,并以“报行合一”的名义将手续费也纳入审批范畴。而在非车险领域,只对非寿险投资型保险、保险期间超过1年期的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以及监管认定关系社会公众利益和强制保险产品实行审批准入,其他产品全部实行行业平台注册制,注册成功即可使用。航运保险产品注册工作甚至交由上海航运保险协会组织实施,航运保险协会会员可以在注册后直接使用航运保险产品,无须再向保监部门备案。只要产品开发符合我国保险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违反保险利益原则、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险条款要素齐全,表述严谨准确,语言通俗易懂、明确清楚,不存在保险责任规定过于宽泛、保险责任与责任免除不冲突的情况,监管部门都不会在产品备案环节提出异议。总体说来,监管部门在非车险产品准入方面实行宽松政策,为非车险新产品的创新留足了空间。
第二,从市场行为监管来看。商车改革在商业车险保单折扣率上划定上下限,大力遏制恶性竞争,并要求严格执行报批手续费率,重拳打击扰乱市场行为。在非车险业务领域,监管部门并未对财产险的费率、市场销售费用进行干预,比如目前部分市场航意险手续费高达97%,只要是不侵犯消费者利益,不触及违反相关税法、反洗钱问题,一般不会受到监管处罚。
三、服务转型的方式、目标
保险服务转型已成为各家保险主体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谁能提供更加具有特色、更加优质的服务,谁就有可能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因此,保险企业如何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不是简单地创新和转型,不应去追求所谓的全面,应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充分调研客户最紧迫且最核心的诉求,围绕客户需求设计产品,创新服务方式,切实重视渠道建设,回归“保险姓保”的本源,最大程度提升客户利益,在结合自身公司实际情况和有效益经营的原则下,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第一,以客户需求为核心,开发和创新产品。积极围绕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思维,创新产品,积极培育非车险新的业务增长点。公司应围绕保障客户需求,扩大保险险种的生态链,将业务领域拓展至健康险、责任险、信用险等方面。比如以车险需求为纽带,探索“人+意”等意外、医疗、人身保障等方面的需求,建立以围绕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生态链,从单纯提供车险服务转向“车险+人生意外险+医疗保障”“1+N”种保险综合性服务;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布局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产品责任、产品质量,保证保险和新材料业务,积极构建非车险战略的推进,为自身带来业务提升的同时,也有利于改变目前财产险的行业形势。
第二,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手段,满足客户多层次的需求,提供服务内容多样化的保险。应借鉴我国寿险公司的经营理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完善自身核保、理赔等服务能力,将产品、服务相结合,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切实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我们需要主动适应和响应客户需求,换位思考客户的想法,仔细了解和研究客户需求进行服务创新。要完善业务流程,不断提高公司的服务效率,将专业后台验证推到前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加强与客户的沟通,提高保险服务质量。不断拓展服务内容,为客户提供一些竞争对手没有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以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通过创新,服务真正传递给了客户。
第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风险识别能力,拓展专业渠道建设。非车险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民众衣食住行;社会高速发展、保险场景日新月异,业务风险复杂多变。加强队伍建设,定期开展业务对口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开展优质增员,强化员工队伍。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风险识别能力,重视经纪渠道建设。要规划重点客户、重点经纪和重点项目的发展方向和拓展策略,研究当地市场重点客户、重点项目的市场特点及发展趋势,与经纪公司保持经常性专业互动。重视银保渠道,重点开拓四大国有银行,可以以存款作为双方联系的纽带,达成总对总协议。银保渠道的成败在于分对分的執行层面,银保业务可以渗透到银行业务的各个领域,消费者也需要类似险种,如账户资金安全险、持卡人意外险、消费信贷保证保险、抵押财产保险,将双方合作关系做到“人中有你,你中有我”,真正将保险融入群众生活。
第四,通过深入开展与政府合作的农业保险业务,不断加强与各地方基层政府机构的联系,获得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覆盖广泛的农业保险客户群以及示范性的农业保险创新模式,可以大大提升公司的品牌知名度及认可度,可以产生不可估量的广告效应,从而促进公司各业务线产品的推广。公司可以通过深入开展农业保险,积累大量宝贵的客户信息,为未来产品开发打下坚实基础。在农村医疗保险方面,保险公司应抓住中国医疗保障体制改革带来的政策机遇,利用在健康险领域的专业技术优势,提供以各类补充医疗保险为主要保障责任的综合解决方案,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大的保障;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政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促进社会发展,保障社会民生,为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五,转型服务方式。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保险服务也要不断创新。财险公司在践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模式中不断创新服务,将服务重心由事前为客户提供完善的保险方案和事后保险理赔服务,向事前协助企业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做好防灾减损、减少事故发生率的服务转变;应该跳出“保险做保险”的传统思维,让客户觉得保险不单是保险,而是他们真正的风险保障和风险管理顾问。
建立全球领先的财险公司是中国财产保险业共同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国外保险业百年老店的“管理经验先进、服务理念一流”相比,中国财险业任重而道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保险业要积极发挥风险管理的职能,非车险业务发展空间潜力无限。积极转型发展非车险业务,既是我国财险公司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又是行业、社会的需要。通过对市场的细分、创新产品和服务,寻求差异化发展,强化精细化管理,这或许是当下财险公司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为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新昌支公司)
[作者简介:陈越(1968—),男,浙江新昌人,研究生,经济师,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新昌支公司经理,研究方向:保险。]
参考文献
[1] 中小保险公司基层机构发展困境及思考[N].中国保险报,2009.
[2] 付全宏.谈保险公司四级机构经营管理瓶颈及突破[J].中国保险,2011(06):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