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煜 张红 张新颖 陈蓉蓉
摘 要: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是教师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北京高校教师理论学习情况进行调研并发现:学习主动性是影响理论学习实效的关键,其次是学习过程,学习制度对学习实效的直接影响较小,主要通过学习过程起作用;与传统学习渠道相比,新媒体能发挥更大作用,但存在与目前的学习制度、过程设计不相适应的问题。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了提高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实效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实效性;学习主动性
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很强的示范性。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是教师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而相关研究发现:高校教师理论学习的实效性不高,存在着思想认识有待提高、开展学习难度加大、形式单一枯燥乏味、面临新媒体挑战等问题[1]。问卷调查进一步发现:影响理论学习的因素众多,包括理论内容的科学性、理论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载体的利用、学习时间的选择、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者的兴趣和理解水平等,其中,学习者的兴趣与理解水平、理论内容的科学性、理论方法的选择对理论学习实效的影响较显著[2]。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分析,理论学习具有以下五个特点:第一,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第二,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知识的理解;第三,学习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第四,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第五,学习要在一定的资源和工具支持下进行[3]。
综上,本研究认为理论学习作为一种主动建构知识的活动,应是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偏好等内部心理因素和学习制度、渠道、资源等外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影响理论学习实效的因素也可大致分为个体心理因素和制度环境因素两大类,其中学习者的主动性作为心理因素发挥了关键作用。
研究方法与过程
1.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第一,访谈法。本研究设计了《高校教师理论学习访谈提纲》,随机抽取了14名高校教师作为访谈对象,其中9名男性,5名女性。专业背景方面,45%为人文社科专业,55%为理科专业。第二,问卷调查。本研究编制了《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实效性调查问卷》(以下简称“调查问卷”),随机抽取北京师范大学100个样本进行预测验;根据预测验的数据,分析问卷信度、效度,进一步修订完善问卷;通过“问卷星”等调查平台大规模发放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342份。第三,统计分析。使用R、Rstudio等统计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计算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问卷各维度的平均得分,并使用lavaan统计模块进行了路径分析。
2.问卷分析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包括背景信息、主问卷和分问卷三个部分,其中主问卷共55题,分为政治关注、主动学习、认知方式、学习制度、学习渠道、学习过程、学习收获、现存问题8个部分;分问卷共6道题,主要是调查被试对理论学习内容的期待,主问卷和分问卷均为李克特5分制量表。根据文献综述,问卷中的政治关注、主动学习和认知方式都是基于学习者个体心理因素,而学习制度、学习渠道和学习过程都属于制度环境因素,学习收获是反映理论学习实效的变量。
此次问卷调查共回收了342份有效问卷,从样本分布看,接受调查的教师年龄跨度为23岁~59岁,平均年龄约38岁,男女比例为4∶6。样本涉及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12所高校。样本中教学科研岗的教师占58%以上。总体看,本次调查的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问卷整体的信度系数(克隆巴赫Alpha系数)为0.959。效度方面,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1040.93(P<0.01),KMO值为0.965,信效度优良。
3.研究假设
通过文献综述和描述统计分析,我们认为:高校教师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其个体因素和制度因素之间存在互动,并共同影响了教师理论学习实效(收获)。在个体因素中,学习的主动性是影响学习收获的关键因素;在制度因素中,学习渠道对学习收获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多项研究表明:与传统的讲座授课、参观实践等相比,新媒体上开展的理论学习获得了更好的效果。理论模型如下:
公式1:学习收获=政治关注+主动学习+认知方式+学习制度+学习过程+讲座+新媒体+参观
公式2:学习过程 = 学习制度+讲座+新媒体+参观
公式3:学习制度 = 政治关注+主动学习+认知方式
公式4:讲座 = 政治关注+主动学习+认知方式
公式5:新媒体 = 政治关注+主动学习+认知方式
公式6:参观 = 政治关注+主动学习+认知方式
研究分析结果
1.问卷各维度分析
调查发现:高校教师对政治关注、学习制度、学习收获和认知方式的评分最高,若转换为百分制得分,上述四个维度的得分都在83.5以上(详见表1)。这说明调查对象对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和理论等时政讯息较敏感(政治关注),所在党组织建立了相对严格的理论学习制度(学习制度),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解、交流与反思(认知方式),并且在知情意行方面都获得了较好的學习效果(学习收获)。同时,调查发现:高校教师对现存问题、学习期待的评分低于75分,说明教师对理论学习中存在的学习内容枯燥、精力难以集中、流于形式等问题比较不敏感(现存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历史与传统文化、专业知识与技能等理论学习内容的更新与完善缺乏热情(学习期待)。在对学习渠道的评价上,总得分为82.89分。其中,讲座的得分为81.70分,新媒体的得分为83.30分,参观实践的得分为83.68,这说明学习渠道的互动性、情境性越高,学习效果越好。此外,调查发现:高校教师对理论学习的内容、形式、答疑、考核等学习过程的评价也较高,得分为81.40分。
2.统计建模分析
根据理论模型(公式1~公式6),本研究首先用R(及配套的Rstudio)的lavaan统计模块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并计算出各组公式中自变量相对于因变量的直接效应值,随后根据具有显著性的标准化系数。对各组公式的回归分析发现:公式1~公式6的线性回归R方都在0.4以上(四舍五入),拟合度较好,大部分自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正值且显著(详见表2)。
根据上述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第一,从个体因素中,主动学习是影响学习收获的最重要变量,其对学习收获的直接效应值约0.2,高于政治关注(0.15)、认知方式(0.09);主动学习对学习收获的间接效应值约0.37①,总效应值约0.57。第二,从总效应值来看,讲座对学习收获影响效应值最大(0.21),新媒体次之(0.19),参观实践最小(0.09)。但从直接效应看,新媒体的效应值最大,约0.14,讲座为0.09,而参观实践不显著;从间接效应看,新媒体对学习收获的间接效应值约0.05(0.13*0.39),低于讲座的0.12(0.32*0.39)和参观实践的0.09(0.22*0.39)。综上,新媒体对学习收获的直接影响效应最大,但间接影响最小。第三,从其他制度因素看,学习过程对学习收获的直接效应值最大,约0.39。学习制度对学习收获的直接效应值仅0.08,间接效应值约0.14,总效应值约0.22。总体看,对学习收获影响总效应值最大的三个因素分别是主动学习(0.57)、学习过程(0.39)和学习制度(0.22)。
3.访谈结果分析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针对14名高校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揭示了一些深层次问题:第一,高校教师肯定理论学习的必要性,但在实际工作学习中重视不够。在理论学习的必要性方面,所有访谈对象均认为加强理论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但部分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却将理论学习放在次要位置。第二,理论培训内容缺乏吸引力,与实际工作脱节。大多数教师参加理论学习的形式主要是集中培训和听讲座,学习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和文件等。部分访谈者表示:目前,理论学习和培训的内容与实际工作相脱节,不够深入浅出、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第三,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压力过大,导致理论学习动力不足。多数受访的教师表示“压力巨大”,尤其是中青年教师面临来自日常教学、科研项目、家庭生活、经济收入、职称评定等多重压力,导致部分高校教师身心俱疲,理论学习主动性不强。第四,理论学习方式方法有待改进。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目前理论学习方式方法比较单一老套,学习内容比较枯燥,一些报告、讲座语言枯燥、长篇大论,缺乏针对性并且不够生动,参加培训和讲座学习时容易出现“人在心不在”“入耳不入心”的情况。
主要结论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本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是提高理论学习实效的关键
统计分析发现:教师的主动学习对其学习收获的总效应值高达0.57,远高于其他因素的影响。在这0.57的总效用值中,约有0.2来自主动学习对学习收获的直接影响,其余0.37是主动学习通过学习渠道(讲座授课、新媒体、参观实践)、学习制度和学习过程所带来的间接影响。由此证明,高校教师理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主动性不仅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而且是学习制度、学习过程发挥实效的前提条件。
2.与传统学习渠道相比,新媒体能发挥更大作用
统计分析发现:与讲座、参观实践等传统学习渠道相比,新媒体对学习收获的直接效应最大,但间接效应最小。这说明新媒体作为一种开展理论学习的新渠道,效果较好,但目前的学习制度建设、学习过程设计与新媒体并不相适应,难以通过制度、资源等外部要素为新媒体理论学习提供有力支持。
3.学习过程直接影响其收获,学习制度通过学习过程起作用
在所有因素中,学习过程对学习收获的直接影响效应最大,接近0.4,其总效应值仅次于主动学习。与之相比,学习制度对学习收获的直接影响很小,不足0.1。由访谈可知,学习制度存在形式化、教条化的问题,尚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但学习制度对学习过程的效应值超过0.35,通过规范学习过程,学习制度间接地对学习收获产生了影响,其间接效应值约0.14。
4.教师受限于其时间精力,对理论学习投入有限
高校教师面临教学、科研和生活等各方面压力,精力有限、时间紧张,部分教师难以兼顾日常工作和理论学习,学习主动性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理论学习效果。
政策建议
1.优化学习制度,激发教师理论学习主动性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教师队伍的建设应将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高校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学习能力,但受限于理论学习时间安排不合理、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等因素,未能有效激发学习主动性。要从管理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等层面入手,为教师理论学习提供制度保障:第一,要完善党员学时机制,落实学分化管理模式,鼓励党员教师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随时随地开展理论学习,让理论学习更具时空延展性,将学分要求落在实处。第二,完善激励考评机制,鼓励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理论学习与实践,并将非强制的考核作为一种反向激励手段,以考促学、以评促学。将理论学习的参与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只做正向激励,减少负面赋分。第三,纳入晋升评价体系,待理论学习体系成熟后,可将其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务晋升、干部选拔等工作的参考,提升高校教师理论学习的主动性。
2.充分挖掘新媒体资源,提升理论学习吸引力
基于新媒体在高校教师理论学习中展现出较高的接受度和实效性,高校应顺应信息时代教学新模式,积极改进理论学习的模式、方法,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成本低、视听形式丰富、受众覆盖面广等优势,运用微信、微博、网络直播、网站等平台,增强理论学习的吸引力。许多高校已经开设网络党课,搜集教师理论学习过程的相关消息以供大数据分析,自动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以科学手段提升学习实效性;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党建思政专题推送、开展知识竞赛,提高理论学习的互动性,结合党和国家重要时政议题开展教师学习的全覆盖,有效提升理论学习实效性。
3.开发系统课程,优化理论学习资源
现有理论培训体系以讲座、参观实践、新媒体等形式为主,本研究发现上述三种形式各有优劣,应相互搭配、各取其长。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生动活泼、互动性强、覆盖面广的优点,开展普及化教育培训,做到教师群体的全覆盖;要提高讲座质量,做好前期调研,根据不同教师群体关注的热点问题开讲座,有的放矢地强化理论学习;要运用实践考察进行小范围巩固提升,在交流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开展理论学习。
注释:
①计算过程:0.59*0.08+0.59*0.36*0.39+0.67*0.09+0.67*0.32*0.39+0.27*0.14+0.27*0.13*0.39+0.54*0.22*0.39
參考文献:
[1]铁铮,廖爱军,沈静.高校教师思想理论学习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16(12):23-24.
[2]李民,彭建国,文小交.新媒体平台对增强高校党员理论学习实效的影响与对策—以湖南部分高校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16(5):104-109.
[3]朱考华.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增强高校理论学习实效的几点启示[J].学理论,2010(9):174-176.
(作者单位:洪煜,中央财经大学;张红、张新颖、陈蓉蓉,北京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