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祈福
摘 要:理解“真精神”是难点,它不仅仅指外表,更是内在精神与外在表现的结合。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在不同状态中“有精神”的感受,并固化为道德行为,成为生活的常态,是养成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键词:准确定位;明确目标;创设情境;教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03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4-0072-02
一、准确理解单元定位
道德与法治第二册第一单元主题为“我的好习惯”,设计安排了“我们爱整洁”“我们有精神”“我不拖拉”“不做‘小马虎”四个子专题,相互之间是并列关系。前两课主要针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基本习惯问题而设计,后两课主要针对学生普遍存在作业拖拉和马虎问题而设计。“我们爱整洁”侧重对学生外在精神的塑造,而本课“我们有精神”则侧重从外在基本文明形象的塑造到内在精神气质的培养,是第一课“我们爱整洁”的延伸和深化,又为后续的学习提供方法体系和养成机制。“我们有精神”与过去的德育课程“坐、立、走,有精神”的最大区别在于不仅仅关注学生坐、立、行的外在表现,更关注学生实现内在和外在精神的结合。因此,本课教学设计应考虑两点:①围绕主题,做好衔接性工作,凸现“课”本性,体现层次性,形成系列性;②紧扣主题,从校情、班情出发,突出针对性,使本课教育目标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年龄,做到校本化,实现一课一得。
二、明确教学目标难点
“我们有精神”主要由“这样真精神”“有精神才好”“我们天天有精神”这三个板块组成。通过学习,能让学生理解“有精神”的状态,了解“有精神”的价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在不同状态中“有精神”的感受,并固化为道德行为,成为生活的常态。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有精神”,并落实“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要求;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有精神”的重要性,找到“有精神”的状态与感受,并产生兴趣,乐于践行;教学难点是理解 “真正有精神”的内在精神与外在表现的结合。
三、教学设想
(一)创设情境,突破难点
环节1:“这样真精神”
板书并齐读课题:“我们有精神”,“精神”的意思是什么?再齐读课题,把“精神”的意思读出来。
播放“毕业典礼”“入队仪式”“升旗仪式”等场景的录像,围绕“这样真精神”讨论:“这样真精神”的“这样”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发言,教师板书“敬礼、伫立、正步、庄重”等词;在正式、庄严的场合,他们的确“真精神”!他们为什么会这么精神呢?
师:请打开课本第七页,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样子也精神?(回忆并讲述自己日常生活中“这样”也是真精神,并现场演示。)
师:“这样”的确也是真精神,你们愿意表演给大家看一看吗?为什么会这么精神呢?
师:什么叫“真精神”呢?(引出绘本故事《看看谁精神》)
设计意图:向生活学习,是本学科教材主导的道德学习方式。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要素。道德和做人的学习必须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學习。本环节的设计,首先通过有效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化虚为实,生动地再现熟悉的生活场景,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目的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交流,引起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畅谈生活中“有精神”的表现,如身体挺拔、精神饱满、认真地读、高兴地唱、响亮地说……
教师归纳总结: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这些外在的表现,就是“真精神”吗?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有精神”呢?什么是“真精神”呢?
创设问题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展开讨论,激发积极的情感探索,在不知对错、不知如何的矛盾情境中,自然巧妙地引出绘本《看看谁精神》。
环节2:“看看谁精神”
故事以对话的形式描绘了孔雀、小猴、百灵鸟、白天鹅、猫头鹰、大公鸡等动物都有自己最佳的精神状态,依次向评委老师小熊进行展示。小熊一方面肯定了它们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提出了怎样才能更精神的建议,表现了主题思想。
将这个故事排演出一场小小的课本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教学难点部分——
师:当好小观众,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演出开始——
师:小朋友们,看完这场课本剧,你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生:孔雀最漂亮!真精神!
师:你真会发现!小熊说:“的确真漂亮,可不能只好看。”为什么说不能“只好看” ?
生:瞧,她可骄傲呢,认为自己最漂亮,只有自己才能当“精神王”。
师: 哦,你的意思,她如果不骄傲,又肯把美丽展示给大家,就是“真精神”!
生:我喜欢白天鹅,她坐、立、行的姿势真优美!真精神!可是,为什么小熊却说:“优美当然好,笑容别忘掉。”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谁能帮一帮她?
师:“孔雀”姑娘,你来说一说。
生:演出时,我看到“白天鹅”的神情和姿态,傲得很,好像在说“谁敢和我争第一”!
师:是呀!光有漂亮的外表,如果不与内在的精神相结合,就当不了“精神王”!(板书:外表美、心灵美)
师: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样才是“真精神”!
师:相信大家平常也这样“真精神”!请大家说一说——
设计意图:“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性课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技能,培养价值判断的能力、对道德原则的领悟,都可以在活动中发生。《看看谁精神》是以对话推动故事发展,以提问方式结尾,内容丰富,条理清楚,主题鲜明。不过,绘本故事阅读不同于文字阅读,要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发现绘本人物的“细节”,通过“细节”感悟人物的“内心”。上面这段设计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生动地还原了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挖掘。这样创造性地使用绘本故事,将学生不知不觉带入教育的磁场中,通过互动换位体验,能让学生如临其境。
(二)导之以行,完成目标
环节1:“有精神才好”
师:小朋友们,请看看课文第八页“有精神才好”这一部分,说一说,每天总是低头弯腰,趴在桌子上看书,会有什么危害呢?
师:请大家像右图中这位学生:腰板挺直,坐坐好!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师:当你路上遇到垂头丧气、弯腰驼背的人,你心里会怎么想?怎么评价他?为什么?
师:齐读“有精神才好”,说一说“有精神”好在哪里?(板书:有精神,身体好;有精神,面貌好)
师:有请“礼仪示范星”为我们示范坐、立、行真精神!
师:我们一起来演练一下:坐如钟,站如松,精神好!
设计意图: 榜样学习是低年级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它有示范作用,能引起学生模仿的驱动力。学生之间互为榜样,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相互激励、共同成长,体现了“共在共进”的理念。在榜样学习中,往往会出现正反两方面的人物,为教育学生提供了反思与批判的契机。教师应抓住契机,把辨析与日常生活的自我反思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我反省,培养自觉的道德分辨意识。通过讨论、反思、批判,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言行、观念与标准,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本片段教学让学生通过换位思考,感受“别人心中的我”,让学生建立自我认同感,并认识到危害,感受到“有精神才好”,再通過“礼仪示范星”演示和现身说法,让学生学有榜样。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从静态到动态的变化,从认识到行动的升华,引起学生“共情”,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环节2:“我们天天有精神”
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课文中第九页这几幅图,图中描绘了哪些内容?
生:左上图是一个小组的学生们正在昂首挺胸,高声歌唱。
师:联系自己说一说,在合唱过程中,如何做到有精神?
生:动作整齐,歌声响亮,真开心!
生:右上图是一位女孩子,她正精神抖擞地踢毽子。
师:大家喜欢运动吗?说一说在运动中的感受。
生:打羽毛球,越玩越爱玩,越运动越健康……
师:怎样才能做到天天有精神呢?(启发学生动脑筋,想办法,举例说明。)
师:大家真聪明!怎样才能按照这些办法去做呢?
师:老师设计一张表格,若每天能按照表上的要求去做,就奖励一颗星;坚持一周,就评为班上“每周之星”;坚持一个月,就授予校“礼仪小标兵”。大家一起来努力!
设计意图:①需要。道德实践证明,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导致道德行为的发生。在学生品德心理结构中,“需要”处于重要地位,是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更是人们行为的直接动力。学生没有对道德产生情感、兴趣和需要,就不会有道德的内化。本片段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再现“我们有精神”这种道德存在状态,关注学生的所思所为,并加以引导,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习惯养成的意义与价值,体验到“有精神”的需要,主动追求有意义的世界;②共在。“共在”的理念是本册教材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目的是要引导学生珍惜自己所在的文明世界,具有共生共存、相互依赖的观念。“我们天天有精神”抓住了“我们”和“天天”,进行观念的建立和方法的引导;“我们”都有“精神”,都有“需要”,却都难“坚持”。要想让学生把“有精神”变成一种道德行为,并固化为良好习惯,不仅要让学生体验到“有精神”的行为意义和坚持的重要性,而且要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坚持的方法并运用“契约”管理方式,逐步坚持下来,直到好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孙彩平.小学品德课程核心素养刍议——一个实践哲学的视觉角[J].中小学德育,2016(9):9-13.
[2]方峥嵘.探究式学习:突破道德核心素养形成的“最后一公里”[J].中小学德育,2016(9):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