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凯龙
地偏海隅的潮汕乡村,至今保留以宗祠为中心,次要建筑围绕宗祠展开的聚族而居传统,发展出诸如“下山虎”、“四点金”、“驷马拖车”等以天井为中心的中轴对称、向心围合的民居建筑;这些建筑形式与中原古代府第式民居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以阐明潮汕民居在保存传统建筑文化方面的特殊价值。
地偏海隅的潮汕乡村,至今依然保留着古代世家大族聚族而居的传统,有很多聚居人数动辄过万的巨大村寨,它们多由一两个以大宗祠为中心的封闭围合、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大型民居群落构成,此即“源于古老的地主庄院,以后因当地根深蒂固的宗族制,使其演变为带护厝与后包的形式”的“从厝式”民居。
图 1 潮汕莲花山下的澄海隆都侯邦七落,为华侨回乡所建巨宅
聚族而居曾是古代北方士族的主要居住方式。东汉以后,随着宗族宗法制度的完善,出现了一批显有特权和地位的门阀士族。在汉末魏晋动乱年代,这些士族聚集乡党,依山筑垒,纷纷建起围墙环绕,有望楼角楼的“坞壁”以自卫,宋元之际的历史学家胡三省对坞壁的注释是:“城之小者曰坞。天下兵争,聚众筑坞以自守,未有朝命,故自为坞主”(《资治通鉴》“永嘉四年七月”条,胡三省注释)。《宋书·王懿传》说:“北土重同姓,谓之骨肉。”坞壁内部以坞主为宗家,以坞民为宗子,以宗祠为中心实行宗法制。当时最大的坞壁可容纳万户以上,所谓“一宗将万室,烟火相接,比屋而居”(《通典》卷3,《乡党》引宋孝王撰《关东风俗传》,中华书局校点本,1988年版第62页),其规模十分巨大。
图2 河北安平汉墓壁画中有望楼的“坞壁”
后来,随着战乱的加剧,这些士族便纷纷南奔,部分进入福建,唐代林胥在《闽中记》言:“永嘉之乱,中原士族林、黄、陈、郑四姓入闽。”接下来的安史之乱又使“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李白诗),如欧阳修所言:“是时天下大乱,中朝人士以岭外最远,可以辟地,多游焉;唐世名臣谪死南方者往往有子孙,或当时仕宦遭乱不得还者,皆客岭表”(《新五代史》卷六十五),纷纷迁入僻远的潮汕定居。
潮人过去常自称“河老”,外地人则称潮人为“福老”,“河老”指自河南来者,“福老”则指来自福建而间接徙自晋豫的中原遗族。“河老”和“福老”的到来使潮汕“流风遗韵、衣冠习气,熏陶渐染,故习渐变,而俗庶几中州”。迁潮之后,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士族之间,士族与土著之间生存空间的争夺,加之后倭寇的袭扰,潜藏于心灵深处的“恐惧”意识被重新唤起,于是沿用祖先的方法,挖壕沟、筑寨墙、设望楼、贮武器、聚宗族、拥私兵,建造“坞壁”式的围寨以聚居。清人张海珊《聚民论》中言“闽广之间,其俗尤重聚居,多或万余家,少亦数百家”(见《清经世文编》卷58,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464页) 。饶宗颐主撰民国《潮汕志兵防志》也言 “古时大乱,乡无不寨。”当时潮汕有寨269 个(见第8册168页,潮州修志馆1949年版)。古代中原“烟火相接,比屋而居”聚居场面得以重现。
与此同时,由于唐以后朝廷采取打击士族的措施,如科举制的出现,使北方士族逐渐瓦解,五代分裂,两宋或北或南,元又都于北方,首都附近难于培养出世代巨族,加之政权更迭,士族南迁,以至入明以后,“中原北方虽号甲族,无有过千丁者,户口之寡,族性之衰, 与江南相去敻绝”。原来“比屋而居”大型聚落逐为单门独户的“四厢式”民居所取代,而江南地区由于后来“资本主义的萌芽”,个体经济发展,注重私人隐私的独立宅院逐渐流行,村落也多由单门独户的个体建筑组合而成,未能形成规模巨大的“坞壁”式宗族聚居场面(见余英编《中国东南系建筑区系类型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1年12月)。
光绪《潮汕志》言:“潮人营宫室,必先祠堂,明宗法,继绝嗣,重祀田。”为了凝聚宗族,潮汕“坞壁”式的围寨均以大宗祠为中心,次要建筑围绕宗祠展开,发展出诸如“下山虎”、“四点金”、“驷马拖车”、“百鸟朝凰”等多样建筑形式(也称为“府第式”民居) 。
图3 以家庙为中心,由六十多座民居环绕大宗祠组成的长美村一角
“下山虎” (又称“爬狮”)是潮汕民居的最基本合院单位。其形状如下山之虎或爬行之狮:以大门为嘴,二个前房为前爪,称“伸手”,后厅为肚,厅两旁二间大房为后爪,有如浑身是劲,张开大口,吸纳天地精气,时时蓄势待发的狮虎。为了最大限度地吸纳贮藏精气,它的大门还被做成凹斗形式,使整个建筑成嘴阔、径窄(内门框)、肚大的如葫芦般的富于变化的空间,以达到藏风聚气的目的。
“下山虎”形制十分古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传为隋代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中可见其前身,其格局与云南白族的“一颗印”也颇为相似。
图4 揭阳市普宁燎原镇泥沟村一栋独立“下山虎”
图5 潮汕民居“下山虎” 的渊源
如在“下山虎”前加上前座,就成了四角上各有一如“金” 字的房间压角的四合院。 这种四屋相对压角,中涵一庭或一室的四合院子,在潮汕被称为 “四点金”。和“下山虎”一样,“四点金”形制十分古老,在传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所绘的《辋川图卷》(北宋郭忠恕和元代商琦都有临本存世,分别藏于美国西雅图美术馆和日本圣福寺)中,就可见到一座结构与“四点金”十分相似的四合院——“竹里馆”。
“四点金”后面的大厅是祭祖的地方,两边的“大房”是长辈居住的卧室,门厅两侧的“下房”是晚辈与仆人的居室,天井左右有回廊和南北厅,有的还有两间小房,作厨房或柴草房用,又称“格仔”。“格仔”与大房之间有通外面的侧门,称子孙门,取多子多孙出入之意。
图6 潮汕民居“四点金”
“四点金”方正对称的格局极易扩展为宗祠和家庙。潮汕的宗祠就是在“四点金”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如将“四点金”回廊两侧的“格仔” 和天井与后厅之间的“隔闪”(隔断), 以及后厅和左右大房的墙统统被拆去,使堂与堂,堂与厅之间相联,成为一个以中庭为中心的上下左右四厅相向有如繁体的“亞”字形空间结构,在大堂放上祖先灵位及神器,就成了可以祭祖的二进祠堂。王国维在《明堂寝庙通考》中言古代宗庙、明堂、宫寝“皆为四屋相对,中涵一庭或一室”,指的就是这种布局。
“四点金”和北京四合院比较,可看出二者的不同:同为四面闭合,但北京四合院院落较大但不一定在中心,宽大的庭院是由一系列房屋和联廊“围”合而成的;“四点金”则房房相接,左右对称、紧凑简练,北方宽大的庭院被缩小为天井,方正的天井位于中庭,好似是“挖”出来的。北京四合院的大门不在中轴线而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上,因为京都之地皇权甚重、制度严密,只有皇帝的宫殿和庙宇能够居中面南,一般“四合院”不能和皇宫一样在南面中央开门,而应依先天八卦(即伏羲八卦)将大门开在西北角(为艮,艮为山)或东南角(为兑,兑为泽)上,这样才能使“山泽通气”。由于先天八卦宋代以后才在北方开始流行(参阅王其钧《图说民居》: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7),故对之前已随潮人南迁的潮汕民居影响不大,“四点金”基本上还是依照古制把门开在中轴在线,居中而面南。
图7 “四点金”与北京四合院和唐宋民居比较
以“四点金”为基本单位,在纵向上串联一座或数座“四点金”,就成了多进的祠堂,两旁再分别并联上两座规模小一点的“四点金”小宗祠,成为中间大、两边小的五座“四点金”相连,再在左右各加上二排的从厝,在后面加上后包就成了潮汕最著名的 “驷马拖车”。“驷马拖车” 以中间祠堂象征“车”,左右两边象征着拖车的“马”,“马”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不断增加,这样就形成一个既向中心凝聚又可向外扩展的大型民居群落,子孙门就按辈份的大小井然有序地分住在相应的房子(本地称房头)里。
图8 以多进的大宗祠为车,两边建筑为马的“驷马拖车”
另一著名的大型群落是“百鸟朝凰”,也以祠堂为中心发展而来,不过要有一百间朝向宗祠连成一体才够规格,清代大吏丁日昌的光禄公祠,即以中间一座二进祠堂为中心,组合成一类于繁体的“兴”字形建筑格局,“兴”上半部主体建筑有房96间,下半部为东西四个斋房,共计100间,是名符其实的“百鸟朝凰”。
图9 建于清同治年间的光禄公祠,为“興”字形建筑格局的“百鸟朝凰”
“驷马拖车”和“百鸟朝凰”都属于“从厝式”大型居宅,将它们和以北京故宫为代表的“帝王府”比较,可看出其结构上相似之处:“从厝式”民居以形体最为高大端严,装饰最为豪华气派的大宗祠为主体和建筑中心(如故宫的太和殿),然后是围着绕它按尊卑顺序依次在左右展开的小宗祠,以及附带的包屋或从厝(如故宫的东西宫),有的还在四面设更楼(如故宫的角楼),外有寨城池塘和环绕的沟渠(如故宫的宫墙和护城),前面有宽阔的阳埕(如天安门广场)。由是可见,潮汕大型“从厝式” 那对外封闭、中轴对称、形体端庄,等级森严,向中心凝聚的建筑格局,确与故宫的布局有一定的相似性,也许正是这种相似性。
另外,“从厝式”民居“祠宅合一”的建筑形式还和古代大型寺院接近。将“驷马拖车” 与当代建筑史家传熹年据唐代《戒坛图经》的描述而绘的律宗寺院相比较,其格局如出一辙。这是因为从魏晋开始,士族中风行“舍宅为寺”,据《建康实录》载,自东晋康帝至简文帝三十年间,共置寺十二所,其中由王公士族舍宅为寺的就有七所,其数竟然过半,以至于出现相邻数座宅第并舍为寺的情形。潮汕“忠顺世家”的祖宗之一,唐代的陈邕因在谪居地漳州筑室逾制,因设有钟鼓楼台而被诬为“逆谋”,不得不“舍宅为寺”,今漳州的南山寺即是。连著名的王维“辋川山庄”,最后也为亡母故“施庄为寺”。从这些事例可知,汉唐时代的王公贵族的“府第”和寺庙是可以互换的,其结构也应是相似的。这就是“驷马拖车” 和唐代大型寺院相似的原因。
可见,潮汕乡村众多的向心围合、中轴对称、排列整齐、形体端严的“从厝式”民居群落,确实在形制和结构上保留着很多汉唐时代的建筑遗制,应是当时在中原地区流行的“府第式”民居建筑体系在潮汕的复制和迁延。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在本地颇为流行的“京都帝王府,潮汕百姓家”和“潮州厝(“厝”即屋的俗称),王宫起”之说法!
图10 以“驷马拖车”与“百鸟朝凰”为主体的普宁德安里老中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