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山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改造项目出现在财政投资计划中。这类项目往往工期紧张,准备仓促,设计深度明显不足,“三边”工程普遍存在,同时由于施工过程中影响因素较多,涉及多专业多工种同时作业,“只求进度,不讲质量”的现象屡见不鲜,加之业主单位缺乏管理经验,由此导致的“三超”问题成为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宜昌市某改造项目,财政概算总投资510万元,工程改造总面积约14855平方米,其中绿化景观面积约8828平方米,改造内容包括道路、给水、排水、排污、消防、监控、照明、园建、绿化等,合同总工期60天,改造项目位于办公区域,施工干扰因素多,质量要求高。因前期设计深度不够,施工图纸与现地不符,施工过程中变更竟多达50余项,变更金额占合同总造价一半以上,同时,由于时间仓促,各种施工手续的办理也是制约该项目的一个重要方面。
改造项目有别于新建项目,通常呈现如下特征:一是“小”,项目金额不大,且多由当年财政预算调整安排;二是“急”,这类项目往往涉及民生或为“面子”工程,从立项到结算基本都是绿色通道;三是“杂”,改造项目考虑因素多,施工难度大,多专业多工种同时作业,新旧混搭。由于准备阶段仓促,可行性研究的深度远远达不到施工要求,以效果图代替施工图的现象普遍存在,领导决策时“拍脑袋”,施工时“拍胸脯”,出现问题后“拍屁股”。
改造项目由于某些原因,立项之初就明确了完工时间,本末倒置,合理工期难以保证。施工过程中,不确定因素较多,工程推进迟缓,而且由于前期原始资料收集不充分,施工图纸与现地不能完全匹配,加之随着工程的推进,领导视察、群众呼声,项目预期或民众的期盼也在随之调整,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的“三边”现象便成为常态。
改造项目由于规模较小,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如新建项目,往往是搭车建设或者是临时委派,项目管理人员专业水平比较低,管理经验欠缺,施工现场大多依靠工人自行把握建设标准,改造效果大打折扣。同时,改造工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突发性,时间把控困难,“只求进度,不讲质量”的现象普遍,而为了完成任务,尽早发挥投资效益,人、财、物投入通常都是大幅度增加,“三超”问题严重。
年度预算是财政管控的有效手段,在众多的改造项目中,部分涉及民生属应急工程,但也存在部分项目搭车上马,减少审批环节。由于立项把关不严,改造后效果差强人意,民众满意度不高,甚至造成短期内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同时由于总的财政预算有限,部分急需项目由于缺少舆论关注反而立项比较困难,甚者没有纳入考察范围。
无论是新建还是改造项目,前期都同等重要。改造项目由于自身特点,各阶段时间都比较紧张,但是简单将效率简化为速度,一味压缩立项阶段时间,必然导致项目可行性研究不充分,施工图纸不详实。对于非急需改造项目,要广泛调研,高度重视前期设计;而对于个别急需项目应改变工程管理办法,适当增加前期设计费用,将设计人员纳入工程管理队伍,一线开展工作,遇工程变更时及时调整施工图纸,减少过程等待时间。
改造项目由于工期紧、项目繁杂,施工单位的选择至关重要,招投标时不仅要考虑报价、施组等因素,还要关注劳务队伍的考察,选择有实力的施工单位,防止由于项目小、工程量少而由施工单位自行包办。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小项目大制作,以“精”为目标,以“实”为手段,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贯彻到项目全过程。
打破“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位一体的传统建设模式,利用社会资源,将“代建制”引入财政投资类改造项目,使各建设环节彼此分离,相互制约。同时,加强项目管理队伍建设,稳定人员、扩充编制,让专业人做专业事。
由于在传统建设模式中,建设、施工及改造项目有关单位都是“三超”的受益群体,政府的行政监管力度不够,项目由“人”而非“制度”管理,施工过程中容易因人的个人喜好、领导的更换而发生不必要的变更,权责机制及风险承担机制不明确。改造项目中,应严格工程变更管理,履行法定报批手续,严禁“先斩后奏”,同时对工程造价进行全过程动态分析,严控“三超”问题。
城市建设从遍地开花、大兴土木到重点发展、改造升级是一个辨证发展的过程,如何有效利用财政资金抓好改造项目,是一个制度问题更是管理问题。笔者在分析当前财政投资类改造项目常见问题的基础上,简要阐述了此类项目实施的原则及建议,旨在为后续同类项目提供借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