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指南》教学的反思与改革

2019-07-09 01:29
关键词:指南幼儿教师幼儿园

金 金

2012年10月9日,教育部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史册的崭新篇章,[1]是学前领域极其重要且珍贵的指导性文件。《指南》对于全社会正确认识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合理期望和指导幼儿学习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于帮助幼儿教师发展专业理念,提升专业能力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如何让幼儿教师学好《指南》、学透《指南》,既是发展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环节,也是当前《指南》贯彻与实施的难点。目前很多幼儿园开展了《指南》培训,但总体来看培训效果有限。很多成手教师教育观念已形成,新理念很难在她们身上生根发芽。因此,《指南》的学习最有利的时机要从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阶段即高校学生时期开始进行,他们入学时处于专业白板期,最新的、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易于被接受。相信通过职前、职后对幼儿教师一体式、连贯式的培养,《指南》学习效果会落到实处。

一、《指南》教学的意义诉求

教学是高校中心工作,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占有核心地位。《指南》教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指南》教学是领会和理解《指南》精神的基本途径

《指南》是指导学前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不仅在职幼儿教师应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也应学习和掌握其精神实质,以便为走上幼儿教师岗位做好充分准备。为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紧紧抓住教学这一培养人的主要途径指导学生学习《指南》。“教学是通过引导学习者对问题或知识体系循序渐进的学习来提高学习者正在学习中的理解、转换和迁移能力。”[2]《指南》精神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长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才能实现。当然,学生在此期间也可以利用课外活动、自学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接触到《指南》,但其只能作为《指南》教学的有效补充,《指南》教学才是学生领会和理解《指南》精神的基本途径。

(二)《指南》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环节

《指南》教学对学前教育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发展的影响是直接且具体的。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是了解幼儿、有效帮助幼儿学习和发展。《指南》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以及个人直接经验的局限,在较短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系统地把握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内涵,掌握各领域的核心价值与关键要素,明确各年龄段幼儿的典型表现、行为特点及年龄特征等,[3]由此形成科学的儿童观、学习观、教育观。《指南》教学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针对幼儿某一发展目标设计相关教育活动、提高课程与教学质量、发展生成创造课程的专业能力。总之,《指南》教学对学生产生的重要影响即学生各方面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发展都是紧密结合《指南》理念的传授和学习进行的,并在统一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三)《指南》教学是适应并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没有质量保障的学前教育,难以承担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更难以承担为亿万幼儿终身发展和未来国家综合实力奠基的重大历史使命。因此,贯彻落实《指南》,对于推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高质量推进学前教育的普及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指南》教学是贯彻落实《指南》思想的基本路径,是把学前教育发展同幼儿教师发展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幼儿教师,《指南》教学有助于提高未来幼儿教师的素质,从而为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做好师资准备。在校期间,通过各种形式的《指南》教学活动,可使学前专业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目前学前教育发展要求的相应水平,为日后高质量的从事各种幼儿园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二、《指南》教学的现状分析

自《指南》颁布后,一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陆续开设了与《指南》相关的讲座和课程,在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通过笔者调研发现,在《指南》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深入思考与解决。

(一)学生实践机会不足,缺少理解《指南》的经验基础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接触到《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宏观性较强的学前教育指导文件。《指南》相比之前的文件更加具体和有时代感,不仅设置了各个领域的主要目标,还增加了各年龄阶段表现的具体描述。另外,《指南》根据社会发展与幼儿发展的实际情况,又与时俱进地在各领域目标上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内容。然而对于一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指南》仍难以与他们的经验世界建立有效连接,依然是一个具有抽象性、较难真切感知的“高、大、上”文件。

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出,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由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建构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一个很重要的经验背景来自于在幼儿园的观摩与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特点和幼儿园里的一日活动,也可以较好地将学过的理论知识激活,转换成实践中能够运用的“活”知识。当高校教师开展《指南》教学时,学生的头脑中如果除了具有专业的基础知识背景,还有幼儿园的实践经验背景,那么他们对《指南》的理解和思考就会更真切和深入。然而从调研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学前专业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并不多,无论对幼儿的情况还是幼儿园的各项活动都不是很了解。以某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例,《指南》的教学一般被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在此之前,学生对幼儿园的实践经验大多来自于大三上学期为期一周的见习活动和一些专业课程中星星点点的观摩。由于学生缺少足够的、必要的实践经验,因此难于对《指南》建构出深入、透彻的理解。

(二)教师备课不够充分,较难激发学习《指南》的兴趣

《指南》涵盖内容非常丰富,它涉及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保育学、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矫正、幼儿园游戏理论、幼儿园课程、幼儿教育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对高校教师理论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指南》涉及幼儿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教育活动的实施与指导,对高校教师实践能力也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一方面,虽然高校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功底,但要想驾驭内涵如此丰富、外延如此广泛的《指南》,并使之烂熟于心、呼之欲出还并非易事;另一方面,如何将《指南》精神在五大领域中有效实施,如何避免《指南》理念陷入“假、大、空”的窘境,并接上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地气”,也是一个难题。

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5]《指南》教学如果不能说服学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高校教师的备课不够全面,不够精深,不能抓住《指南》的根本。如果教师能够以充足的准备讲出《指南》的“彻底”,学生就能自觉地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此外,《指南》又是一个实用性较强的指导性文件,它科学、有效地指导一线幼儿教师实施保育和教育。诚然,在《指南》实施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利于我们再从理论的高度进一步反思《指南》。因此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指南》的教学还需考虑实践的维度,了解实然层面《指南》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这些内容的添加,会使《指南》教学更有带入感、情境感及问题感,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指南》的热情。

(三)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无法完成学透《指南》的任务

《指南》的颁布对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进学前教育的普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提高广大幼儿教师及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能力也具有深远的指导价值。这样一份在当今学前教育发展中极具分量的文件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然而,不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并没有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只是将其作为一份普通的文件而已。据笔者对吉林省有学前专业本科的几所高校进行的初步调查,除了部属高校外,其他的省属高校或多或少的都存在这个问题。思想上的不重视直接影响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体现在课程设置上:一般将《指南》教学放在某门专业选修课程之中,作为该门课程的专题之一予以出现或在专业的五大领域课程中稍加介绍即可。可见这种课程设置极不合理,也无法完成学深、学透《指南》的任务。此外,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也导致了《指南》学习评定方式的简单化。以某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例,《指南》的内容被安排在《学前教育改革与热点问题研究》课程上,只有6课时的学习时间。由于课时紧,内容多,只能向学生概述式地介绍《指南》,对各大领域的内容很难深入展开。《指南》学习期末不进行考试,学生只需上交一份有关《指南》感悟的小作业即可获得学习此专题的成绩,而这门课程的最后成绩由包括《指南》在内的几个专题的成绩相加而得出。这种评定方式的简单化也造成许多学生不重视《指南》,更缺乏对《指南》的深入思考与钻研。

三、《指南》教学的改革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可见,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指南》教学的效果还不够理想,距离培养学生深刻理解《指南》理念、有效践行《指南》思想的目标还相差甚远。目前对《指南》的教学改革主要有两种思路。

其一,“独当一面式”。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大量增加课时,使这门课成为“独当一面”的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这种方式能够使教师在课上完整解读《指南》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内容,学生期末可以进行闭卷考试,督促学生认真复习。“独当一面”式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对《指南》予以重视了,但实施起来仍难以解决目前《指南》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此外,这种方式也易给学生重复之感,毕竟《指南》文件的具体内容在学生之前的专业课中也常有涉及。

其二,“全面渗透式”。所谓“渗透”即指渗入、透过。比喻某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6]从“渗透”的含义可知,渗透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逐渐进入的过程。《指南》教学改革的“全面渗透式”即指《指南》教学不是仅限一门课程完成的,而是将《指南》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主要指导文件,渗透于专业全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中,渗透于专业教师的思想观念与知识能力之中,通过对学前专业学生四年渐进式的渗透,最后将其培养成能够领会《指南》实质,践行《指南》思想的优秀的准幼儿教师。

两者相较,很显然“全面渗透式”更符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指南》教学改革的初衷和目标,“渗透”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全课程渗透《指南》

教育部基础教育巡视员李天顺在《指南》培训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把《指南》系统融入幼儿教师教育的课程教材体系,并根据《指南》的理念、原则和要求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要以《指南》为主要依据,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要求中要与《指南》精神保持一致;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全方位渗透《指南》思想。按照全面+集中+专题的渗透思路进行教学改革(见图1)具体形式包括:其一,《指南》理念在学前教育专业方向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全渗透。《指南》文件涉及专业很多相关课程,因此在每门课程中如涉及《指南》的内容需重点渗透。即使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与《指南》在内容上不相关,但定会与幼儿某方面的发展相关,可在教学中渗透《指南》中倡导的儿童观、学习观与教育观。其二,《指南》理念在幼儿五大领域教育活动中集中渗透。由于《指南》的主要内容是从五大领域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又设学习与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两部分内容。因此五大领域的课程与《指南》有高度相关性,可以将《指南》某一领域内容在这一领域课程中集中渗透。这样学生对《指南》某一领域的认识就更系统、更具体。五大领域考试评价中,可以严抓学生对《指南》某一领域的具体理解与实际应用能力。其三,对《指南》的专题学习。基于以上的渗透基础,这部分将主要对《指南》文件进行全面梳理和集中概括。明确《指南》研制背景,了解《指南》意义价值,理解《指南》实施原则、比较《指南》与以往文件的异同、总结《指南》在各领域的关键环节与核心建议等。在专题学习的考试评价中要严抓学生对《指南》的综合理解与比较分析能力。

图1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渗透《指南》示意图

(二)提高教师教学魅力,全素养渗透《指南》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指南》的学习主要是通过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魅力是学生学好《指南》的关键。教师的教学魅力不仅仅是教师在教学中外显的知识与能力,而且是教师内隐的道德与人格的缩影,它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师身上得到的全素养的感染与指引。教师应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并自觉将《指南》思想渗透其中。

1.知识素养

进一步夯实教师的理论功底,以理论的自信和热情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以深厚的理论素养讲出《指南》所具有的使命感、现实感及逻辑感,以广博的知识背景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在《指南》教学中,引导学生与先进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对话,与当前学前教育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对话,与当代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对话。通过这些对话引导学生从理论层面分析学前领域的现实问题,加深其对《指南》背景与内容的理解。

2.能力素养

如何把《指南》讲清楚说透彻,克服教学中的“板”、“散”、“浅”,主要地并不是改进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强化理论研究、形成相应的研究成果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科研是教学的基础,科研水平从根本上制约着教学水平。[7]因此教师有必要针对《指南》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个人对这些问题的独立见解,从而以最新的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此外,教师还要从学生的经验细节入手,逻辑地重组、再现《指南》的具体内容、突出重点和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发现《指南》的精髓、在幼儿典型案例创设的情境中体验与感悟,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对《指南》“再认识”的过程。[8]

3.道德素养

学生都喜欢融理想、信念、情操和教养与一身的教师,教师有了这样的道德力量,才会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形成向心力。教师在修身养性的同时要关注《指南》的精神内核。《指南》中经常会出现“尊重”、“接纳”、“肯定”、“欣赏”、“支持”、“鼓励”、“认真”、“倾听”等关键词,[9]它们是《指南》倡导的积极品质。高校教师应首先拥有这些品质,这样学生才能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当学生真正拥有了这些品质,才会将其自觉地运用在未来的幼教工作中。

4.身心素养

教师良好的身心素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会产生深远地影响。《指南》大力倡导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身心素养,其中包括:健康的身体、乐观的情绪、豁达的心胸、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运动的热爱等等。高校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只有学生具有稳定的情绪状态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为幼儿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

(三)加强“校—园”合作力度,全程式渗透《指南》

“校—园”合作是指高师院校与优质幼儿园发挥双方优势,互相配合完成某项任务,以实现双方共赢、共融、共同发展。[10]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指南》教学的有效开展还需进行全程式的“校—园”合作,尽可能地整合双方的资源和力量,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开设多层次、多类型的实践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采用双方优质的师资力量,以推动《指南》学习落到实处。在“校—园”合作过程中,应着重处理以下两方面的问题:(1)进一步增加学生到幼儿园实践的机会。一方面应保障学生实践的时间,增加见习与实习的周数和学分。学生大一到大三每学期都应设置见习周,大四应安排较长时间的实习,只有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幼儿园的工作,才能为《指南》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经验基础。另一方面,应提高学生实践的质量。每一次实践活动,教师都应以《指南》为引领,为学生确立具体的实践目标,明确应完成的实践任务,联系园方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2)高校教师应与幼儿园教师建立合作共同体,定期开展有关《指南》的专题研讨和教科研活动。《指南》是一个宏观的指导性文件,在幼儿园实施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共同体成员应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分工协作。幼儿教师可提供实施《指南》的具体经验和问题,高校教师可给予理性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如:开展《指南》与幼儿园课程、儿童学习与发展评价的一致性研究;不同地区在落实《指南》的过程中存在诸如气候条件、语言基础、独生子女数量、民间传统等差异性问题,由此开展《指南》落实的本地化研究;《指南》的实施不仅要考虑幼儿园各方面的配套工作,同时要把家长提到更重要的地位,开展出台配套的家长教育指南的研究等等。此外,共同体成员可以进行《指南》相关问题的行动研究,找到《指南》贯彻中成功的案例和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策略,并在行动中进一步实践与反思。

(四)利用各种交流途径,全媒介渗透《指南》

在当代社会,一般而言,媒介指印刷书籍、报刊、杂志、无线电、电视和国际互联网等,它们都是用以向大众传播消息或影响大众意见的大众传播工具,都是传播信息的媒介。[11]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而言,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学习《指南》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媒介的力量,提供各种交流途径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指南》,以此作为《指南》教学的有效补充。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他们的探究欲和求知欲也会更加强烈。具体来看,教师可以主要利用以下媒介:(1)专业书籍、期刊。推荐学生阅读一些与《指南》密切相关的书籍,例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案例式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施问答》《〈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家长导读36讲》等等,加深其对《指南》理念的理解;还可以推荐他们阅读学前领域的专业期刊,例如《学前教育研究》《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等等。这些期刊经常会刊发《指南》相关理论的深入解读、相关问题的认识误区、相关领域的实践应用等等,有助于扩大学生对《指南》的认识视域。(2)互联网平台。在电脑、手机全面普及、网络技术不断提高的信息社会,通过互联网促进学生交流《指南》的途径不容小觑。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课程、QQ群、微信群、博客、微博、BBS等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例如,播放《指南》宣传片、宣传材料;围绕《指南》相关书籍与文章谈感受与心得;针对《指南》某一话题展开对话互动;通过《指南》教学应用进行经验交流、切磋教法等等。

总之,专业教师要齐心协力为学前专业本科生构筑一个学《指南》的浓厚氛围,专业中的每个人都读《指南》、听《指南》、想《指南》、谈《指南》以及用《指南》,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指南》教学效果会得到明显改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也会得到更大提升。

猜你喜欢
指南幼儿教师幼儿园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爱“上”幼儿园
指南数读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
就医指南
就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