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飞 顾继玲
摘 要 学案不仅是静态的认知地图,而且能提升学生认知地图建构的能力,因此,学案设计的目标指向认知地图的形成。指向认知地图形成的学案设计原则有目标引领原则、任务驱动原则、学法内蕴原则、结构外显原则、运用内化原则、互动激趣原则。学案编写中应做到“五学”的要求“能学”(基于学案能学习),“会学”(脱离学案也会学),“善学”(融会贯通灵活学),“选学”(根据需要选择学)和“乐学”(感受成功乐于学)。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学案导学 初中数学 认知地图
学案作为学生学习的支架,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较好地实现“以学定教”,以学案为载体的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因而,近十年来,以学案为载体、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各种教学改革尝试,在全国范围迅速推广[1]。但是,多数学案没能很好地体现出学习支架、认知工具的作用,部分学案仅仅是题目的堆砌,自然也难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崔允漷教授基于教学测的一致性认为,一份完整的学案包括学习主题和课时、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检测与作业、学后反思6个要素[2],并构建了教学评一致性模型[3]。实际上,为了达成教学评的一致性,学案中一般都有学习目标、学习评价两个栏目或者说学习环节[4-5]。
学案如能贴合学生学习心理与认知发展规律,确可引领学生“按图索骥”完成学习任务,因而,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认知地图;学案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认知地图。如能在学案中外显认知地图的结构,引领学生感悟认知的一般模式与方法,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建构认知地图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学案导学的目标是,引领学生自主建构认知地图。
一、指向认知地图形成的初中数学学案设计原则
为了达成“指向认知地图形成”的学案定位,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将杂乱的学习材料组织化、结构化,形成可行的认知地图;其次,要通过外显结构,使得可行的认知地图可视化;再次,引领学生在感知、运用中促进认知地图的内化;最后,以学案为载体的师生互动环境下,需要借助互动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为此,确定了以下6个原则:1.目标引领原则。给出明确、可测量的目标要求,以目标指引学习方向,也可以让学生自我检测学习的效果。2.任务驱动原则。根据不同知识的认知规律设计渐次递进的任务,以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3.学法内蕴原则。要求学案中各任务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反映具体学科知识的认识规律,内蕴着具体的学习方法。4.结构外显原则。外显不同知识的认知结构,使得学案成为可视化的认知地图。5.运用内化原则。学案中适时引领学生审视学案这一“认知地图”的結构,并迁移运用到类似知识的学习中去,通过构建新知识学习的认知地图,实现认知地图建构能力的内化。6.互动激趣原则。学案既是学生学习的载体,也是师生交流的载体,因此要充分发挥这一交流载体的价值,适度地通过文本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指向认知地图形成的初中数学学案编写要求
在指导一线教师学案编写中,形象化地总结了学案编写的具体操作要求——“五学”。
1.能学(基于学案能学习)
在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生尚离不开他人的帮助,但务必要做到在他人的帮助下能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学案导学教学改革中,学案作为学习任务的载体,承担着认知地图的作用,因此,其设计要尽量做到学生能按图索骥,在学案的帮助下能完成学习任务,称之为“能学”。
案例1:一道题的学法指导与变式
如图2,AB=BC=CD=DE=EF,若已知∠DEF=∠A,求∠BCD。
这个问题难度偏大,没有教师的帮扶,多数学生不能独立解决这道题。为此,笔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修改,通过由易到难逐步递进的题组,既揭示了题目的联系与变化过程,也展现了问题解决的共性方法。
如图2,AB=BC=CD=DE=EF.
①若∠A=18°,试在图2中标出其他角的度数。
提示:“AB=BC=CD=DE=EF”,将这个条件标注到图形中,可以得到很多等腰三角形,很多相等的角!
反思:∠A确定后就确定了所有的角,如果已知的是其他角,能否也确定所有的角呢?我们不妨感受几个!
②若已知∠BCD=140°,求∠A。
③若已知∠DEF=20°,求∠A。
④若已知∠DEF=∠A,求∠BCD。
(1)学习进程科学(符合学科知识的认知规律)。科学的进程是对学生学习最好的帮助。
(2)学习要求适切(贴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学习要求适切是学案导学成功的前题,因此,学案设计前应充分了解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学力状况。
(3)操作要求明确(明确学习的辅助材料、时间、方式、要求等)。对于学案中的具体任务,要设法给出具体而明确的操作要求,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4)帮助适时适度(内嵌适时适度的帮助,代替教师实现“面对面”的指导)。
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应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为此,学案中应嵌入一些针对性的指导语,这样,学案就成了一个随叫随到的“老师”,可以替代老师进行“面对面”的指导。这个“老师”将伴随学生的学习全过程,可以记录学生学习的成长过程,进而成为学生复习的好帮手[6]。
2.会学(脱离学案也会学)
如果仅仅满足于按图索骥,离开了学案这个认知地图的帮助还无法自主学习,尚不能算是会学习。为此,需要通过学案的设计,促进学生完全自主地学习,确保学生离开了学案的帮助,也能习得相关知识,是谓“会学”。学案设计要关注核心素养,针对具体内容进行一些普适性的学习方法指导,并将学习方法在学案中外显出来。
案例2:道题的求解与变式
如图3,正方形ABCD中,E在BC上,F在AB上且∠FDE=45°,求证:EF=AF+CE.
提示1:结论是“EF=AF+CE”,要证明一个量等于两个量的和,这方面你有哪些经验?
提示2:能否将EF分解成两个短的线段,使得它们正好等于AF和CE,或者将两个短线段AF、CE合并到一起,证明它等于EF?
反思1:说说解决本题时你遇到的困难是什么,你是如何突破的?
反思2:本题还有哪些方法,在图中进行简单的标注,将思路记录下来,并与同伴交流一下。
变式1:你还可以得到哪些结论?如线段的相等、角的相等等,与同伴交流。
变式2:已知A到直线EF的距离等于正方形的边长,求证∠FDE=45°。
变式3:已知∠DFA=∠DFE,求证∠FDE=45°。
提示1实际上是提醒学生思考待证结论的特征,并回忆原有的解题经验,便于后续的调用。这样的提示语是普适的,便于迁移的。提示1更多地是思想方法类、解题习惯类的提示语[1]。解题的目的并不是解题本身,而是通过解题积累解题经验,提升解题能力。学生解题经验的积累,有赖于对解题过程的反思与变式发展,为此,案例中解决问题之后给出了若干反思和变式。反思1,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地外化解题的经验;反思2,意在发展学生思考问题多样化的意识;变式1-3,则重在引导学生对原有问题进行变式。实际上,一些优秀教师已经形成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法”的思想,作为学案,只是应更清晰地外显出这些反思、变式的过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相应的学习方法,形成勤于反思、善于变式的习惯和能力。
3.善学(融会贯通灵活学)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善学”,能够融会贯通地学习,能够举一反三地迁移运用同类或相近知识学习的路径与方法,实现迁移学习、结构化学习。为此,学案应外显数学学习的结构,并通过字号、字体的改变或适当的语言引导,将揭示学习结构的文字与正文部分区分开来,学生可以便捷地从中感知数学学习结构,从而能将这样的学习结构迁移运用到后续相关内容的学习中[6]。图4是从平方差公式一课的学案中抽取出的结构图[7],学生不难从中感知到公式探究性学习的顺序大致是:探究公式——认识公式——运用公式;在“运用巩固”阶段明确点出了公式的套用、变用、反用、连用等方法。
4.选学(根据需要选择学)
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学案,应关注到不同水平的学生,尽可能设计不同水平的学习任务与要求,便于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需求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为此,提出了“选学”的要求。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弹性的任务(设置不同水平的问题)。例如,案例2中的变式3,就是较高层次的学习任务,仅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选择。第二,弹性的要求(赋予任务不同水平的要求)。例如,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基于自己的学力得到不同水平的结果;可以明确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情况自主选择。第三,弹性的指导(设计不同层级的提示引导语)。例如,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可以针对不同学力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提示引导语。案例2中,首先对所有学生给出普适性的帮助——提示1,但普适性的提示,对部分学生是无效的,为此学案中提供了更为具体的帮助——提示2。如果还担心部分学困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做一个关于解答的链接,让这部分学生自己阅读链从而理解解法。总之,学案中可以提供多个层次的帮助,使得不同学力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而又不越俎代庖[6]。
5.乐学(感受成功乐于学)
学生从学案中应能感受到老师的激励,通过学案学习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喜欢学习。为此,学案设计应精心预设学生,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而“跳一跳”又可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在探究性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案应贴合初中学生的特点,采用学生的语言“平等”地交流,并不时给予评价与鼓励;文本应具有可读性和交互性,让学生时时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帮助和指导。例如(1)“幂的乘方,是啥玩意儿?”你能写一个吗?(2)不就多用一次法则呗!再多一些,相信你也会!(3)“这么多梯子,陡峭程度怎么比?”遇到复杂的,先挑容易比的下手呗!
“五学”要求中,“能”学是对学案的基本要求,“会”学、“善”学是希望学生从学案中感受到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结构,从而产生迁移运用,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选”学是学生差异性的内在要求,“乐”学则是情感体验的要求。
参考文獻
[1] 章飞.学案的问题与应对[J].基础教育课程,2012(04).
[2] 崔允漷.学历案:学生立场的教案变革[N].中国教育报,2016-06-09-(06).
[3] 崔允漷,雷浩.教—学—评一致性三因素理论模型的建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4).
[4] 王新民,王富英,谭竹.数学学案及其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0).
[5] 章飞.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初中数学学案设计与案例赏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2).
[6] 章飞,陈蓓.学案导学导在何处[J].数学教育学报,2013(03).
[7] 章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科书研发[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4(02).
【责任编辑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