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援援 葛新斌
摘 要 长期教育实践表明,家庭教育宜于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而现代学校教育则更适合开展知识技能教育。但是,现今家庭教育学校化问题突出,弱化了家庭的道德教育功能。学校教育功能则被予以夸大,致使学校在一定程度上疲于提升道德教育实效。为重新整合现代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功能,一要促使家庭教育去学校化,重点开展个体德性养成教育;二要正视现代学校教育功能定位,推进学校道德教育生活化;三要兼采家庭与学校育人之长,深入推动家校合作交流,构筑和谐高效的共育格局。
关键词 家庭 学校 教育功能异化 教育整合策略
现代学校教育作为主导性教育形态,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协助、支持和配合。论及个人成长成才,这两种教育形态旨在共同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但是,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看,人们对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功能定位缺乏理性认识,致使家校之间难以形成和谐高效的育人合力。
一、家校教育功能的定位
1.家庭教育适合培养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
家庭作为个体最基本的生活单位,是最悠久和最直接的教育场所。家庭教育通常是指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所实施的教育。它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浸润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促使孩子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强调:“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1]同現代学校教育相比,传统家庭教育通常具有这样几个特点:教育内容的生活性和实践性;教育手段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教育情境的感染性和渗透性;教育期限的长期性和终身性;教育要求的非标准化和开放性。同时,基于特殊的血缘伦理关系,家庭教育还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易接受性等特征。根据传统家庭教育实践,家庭教育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重点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时开展伦理道德教育,着力培养孩子优良的道德品质;引导孩子学习为人处世,逐步促进个体社会化,等等。
2.现代学校教育适合传授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
学校是人为建构的旨在培养人才的专门化教育机构。在不同时代,学校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不同。在古代社会,家庭才是最悠久和最直接的教育单位,教育内容主要是有关个体道德和人际社交的训练。这时候的学校教育则仅是家庭教育的补充,亦主要指向品德教育,正所谓“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2]。时至今日,现代学校教育已成为主导性教育形态,须要承担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3]。实际上,这种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源起于欧洲,其与西方工业化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主要是为了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以满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一般是指由学校专业教师对学生所开展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道德品质,以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鹄的的专门化教育活动。同家庭教育相比,它以专门化和制度化为显著的核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组织性、系统性、全面性、高效性和稳定性等基本特点。目前,现代学校已被视为个体系统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主要场所,是知识经济时代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尤其是在全面育人理念引领下,人们对现代学校的全面育人功能深信不疑。现代学校主要是一种知识性教学机构,它在传授学科知识技能和社会道德知识方面具有较强的实效性,而在促进个体德性养成方面则远不及家庭教育。
二、家校教育功能异化问题分析
1.家庭偏重知识技能教育,弱化道德教育功能
在现代社会,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危险之一,是家庭教育学校化、模式化、形式化[4]。同现代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在个体道德品质培养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是,随着学历化社会的生成与发展,现代学校教育极大地挤压了家庭教育的发展空间,严重弱化了家庭的道德教育功能。在家庭教育实践中,相当一部分家长关注的是孩子“成才”而不是“成人”,他们大多都过度重视学习成绩的高低,忽视了对孩子健全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5]。可以说,很多父母在内心深处都以“追求好成绩”为育人目标,仍然默认着以学业成就为主的育人成才标准。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近二十年连续进行的全国中小学生发展状况调查,父母关心孩子的首要内容仍然是学业成绩[6]。当下,为提升学生的学业成就,许多父母甚至都沦为“助教”,将家庭延伸为学校教育的“第二战场”,旨在强化知识技能教育。其实,这种家庭教育已无异于现代学校教育,几乎完全背离了家庭教育传统,并不利于孩子的人格培养。同时,一些家庭的教育理念也不科学,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诱发许多问题。
2.学校注重提升道德教育实效,夸大了道德教育功能
在现代语境下,人们惯于将“教育”作为学校专属事务,一致认为现代学校是开展教育的最佳场所,并默认其对个体教育全权负责。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现代学校教育在学科知识传承创新和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功用备受肯定。在大多数人看来,“完美”的现代学校教育能够有效地实现个体在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的全面发展。实际上,这是将“教育”窄化为“学校教育”,肆意夸大了现代学校的教育功能,而遮蔽了家庭教育的独特价值。尽管现代学校教育在知识传承创新和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成绩卓著,并成功地改变了社会样态和人们的生活环境,有效加速了社会现代化进程。但是,从实际情况看,现代学校教育在个体德性养成方面却往往是“力不从心”。目前,在“立德树人”理念引领下,为提升道德教育实效性,最核心和最普遍的惯常做法便是“强化学校道德教育”。这致使现代学校道德教育已逐步走向专业化和精细化。然而,从个体德性养成视角来看,社会各界对学校道德教育低效性的长期诟病,充分揭示了现代学校教育功能的局限性。
3.现代家校教育分工混乱,影响了教育之效力
为构筑全方位育人体系,促进家校通力合作作为一种整合家校教育功能的重要方式,已成为教育改革关注的一个焦点。在促进家校合作方面,通常做法主要包括家长会、家访、家委会、家长讲堂和家长学校等。目前,因受应试教育之影响,家校合作大多流于形式,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具体而言,家庭教育本应侧重孩子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现代学校教育则应侧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学习方法指导等智力因素的培养[7]。但是,实际上家校合作分工颇为混乱,二者“越界”或“退让”的行为不断出现,造成了教育主体的错位和教育责任的无限累加[8]。一方面家庭教育沦为现代学校教育的附庸,在重智輕德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另一方面现代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之于个体德性养成的应有价值,在提升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道路上踽踽独行。在此情形下,所谓的家校合作并不能反映出人们对家庭与学校教育功能定位的正视和尊重,反而更易加剧家校合作的重智轻德倾向。客观而论,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言,这只能进一步强化现代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支配和奴役,而难以有效结合家校教育功能定位切实提升家校共育效力。
三、重新整合家校教育的合力
1.促使家庭教育去学校化,侧重开展个体德性养成教育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以道德教育为本,在教育目标上重视做人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强调生活化伦理道德教育,在教育方法上讲求言传与身教相结合[9]。这对于推进家庭教育去学校化,重构现代家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政府和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功能,尤其是现代学校教育因自身限制无法达到的功能[10]。其中,在道德教育方面,我们必须冲破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藩篱,弘扬家庭道德教育传统。实践表明,尽管现代学校教育在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方面优势显著,但是难以充分顾及学生个体在思想水平、道德素养和身心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在这些学校难以触及的方面,家庭则具有较强的教育优势,应该担负起教育子女的相应职责。在重构家庭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独特价值。一方面要强调家长的教育者身份,不断强化家庭的教育使命;另一方面要协助家长树立积极的家庭教育观,重点推进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尤其是要强化父母共同教养,确保家庭教育意识与行为的一致性,重点培养孩子的优良德性与良好的生活习惯[11]。同时,父母也要注意尊重孩子的基本权力,学会以平等的姿态理解孩子成长中的身心发展需求。为科学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教育和妇联等部门也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12]。
2.正视现代学校教育的局限性,推进学校道德教育生活化
不同的教育观之于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具有不同影响。当前,随着学校教育的制度化发展,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学校教育不等同于教育的客观事实,而明显夸大了学校的教育功能,赋予了学校过多的教育职责[13]。为有效整合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功能,我们尤其要充分认识现代学校教育在个体德性养成和情感教育等方面的局限性,明确现代学校教育的作用在于促进而非包揽全部教育职责。与家庭教育相比,现代学校教育更为强调逻辑性、连续性和系统性,能确保知识技能教育的专业性和高效性。同时,它作为一种组织性、制度性和规范性较强的教育形式,可以有效保障教育过程的有序性和稳定性。另外,现代学校教育对标准化考试手段的灵活运用,也便于完成知识技能教学效果检测,以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具体在道德教育方面,现代学校的职责主要在于传授社会道德知识,而对于个体德性养成而言则绝非现代学校可以独立完成。在很大程度上,社会生活才是个体道德成长和道德教育的不二法门[14]。为提升道德教育实效,我们必须打破现代学校教育的围墙,注重挖掘社会生活中“活”的道德教育资源,联合家庭和社会力量全力推进学校道德教育生活化。
3.兼采家校育人之长,科学推进家校合作交流
依据基础教育阶段家校教育功能定位,为实现和谐育人目标,我们需要构筑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家校共育格局,深入推动家校合作交流。通常而言,家校合作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主要包括“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和“学校指导家庭教育”两个基本方面[15]。有效的家校合作应该是双向互补式的,而不是仅以提升学业成绩为目的形成的学校中心化的智育联盟。为提升家校育人合力,我们要着力强化现代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支持,消解家庭教育学校化困境,引导家长科学开展家庭教育。在具体实施层面,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家校合作制度,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力界限。在此基础上,要重点畅通家校合作交流渠道,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不断提升家庭教育专业化水平。
总之,在个体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和现代学校教育同等重要,二者不可偏废。为实现基础教育阶段家校和谐育人,家庭与学校必须坚守自身的教育功能定位,明确各自的教育重心和职责。在新时期“立德树人”理念引领下,现代学校教育要重点完成知识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教学方面的任务,并系统传授社会道德知识,而家庭教育则要格外重视道德教育的功能和职责,着力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家校育人合理分工并密切协作,有助于形成和谐高效的家校共育合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 邓艾民.传习录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3] 顾明远.习近平教育思想指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前进方向[N].中国教育报,2017-07-26(001).
[4] 孙云晓.我们需要新家庭教育观[N].中国教育报,2016-10-31(002).
[5] 杨永坤.创新家校合作方式,形成教育合力[J].辽宁教育,2017(03).
[6] 孙云晓.新家庭教育的十大愿景[N].中国教育报,2017-04-27(009).
[7] 王耀平.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调一体化[J].教育教学论坛,2012(30).
[8] 张雅慧.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权责边界[J].教师教育学报,2018(02).
[9] 张良才.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现实与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6(06).
[10] 霍国强.“家庭教育学校化”的反思及对策思考[J].中小学德育,2017(09).
[11] 孙圣涛,李燕.提高共同教养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
[12] 张贵勇.齐心协力全面升级家庭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8-09-20(002).
[13] 冯翠云.学校教育功能局限性的分析及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4).
[14]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回归与重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3(20).
[15] 霍国强.家校合作的双重指向及其整合研究[J].教育探索,2015(07).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