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萍
【摘要】这里所提到的儿童食育概念是指通过对食品的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行为实践,让幼儿从小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形成良好的摄食礼仪,并对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和农耕文明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些传承和教育的形式可以是一道道菜、一个个行为习惯或者礼仪,食育既是生活教育也是文化教育。文章围绕以儿童食育为抓手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生活中这一话题,通过分析儿童食育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儿童食育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给出一些策略,以有效推进传统文化融入儿童生活。
【关键词】儿童食育;传统文化;生活
一、引言
所谓“食育”,简而言之,就是“饮食教育”。儿童食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儿童健康教育、儿童营养教育。儿童食育的内涵既包括向儿童讲解科学的食品营养卫生知识,又包括良好的就餐习惯的养成,也包括学会必要的文明就餐礼仪,还包括对传统的饮食文化、农耕文化的认知。传统饮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集食物来源、烹调技术、食物制造、食物医疗、饮食风俗、饮食艺术为一体。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早在几千年以前,《黄帝内经》就曾经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膳食文化理念;在饮食与医疗的关系上,我国古人还提出了医食同源的理念,认为通过饮食调理可以有效地预防或减缓病症的发生。除此之外,我国的豆腐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粥文化以及烹调文化、蒸煮文化等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当时招徕了很多外国使者效仿学习。
二、儿童食育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现存问题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不难体会到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丰富性与深刻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我们对本民族饮食文化研究的普遍缺乏,导致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一直未被公众重视。相反,日韩各国都提出了“身土不二”的饮食观念,这使得日韩各国本土的饮食文化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与推广,在公民食育上遥遥领先于我们。这启示我们,我国食育要从儿童时代抓起,要主动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饮食文化,从幼儿做起,从娃娃抓起。笔者在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儿童食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案例后,发现在我国现阶段儿童食育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还存在以下较为突出的问题:
1.家长和幼儿园的重视程度不够
根据《儿童食育与营养调研报告》 统计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幼儿园教师团队中只有4%的幼儿园老师对食育概念非常了解。由于食育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发展与普及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无论是教材、教学工具、教学实践活动都无法得到有效参考,这也致使很多幼师无法得到系统性的幼儿食育培训,从而影响了食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对于幼儿家长来说,很多家长往往更加注重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行为能力这几个方面的学习情况,往往意识不到幼儿食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溺爱导致幼儿的劳动意识差,饮食观念上更是容易误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歧途。
2.社会洋文化环境的影响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国外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也逐步地渗透进来,与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我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五谷为主食,肉菜辅之;而在西方,则以肉为主食,在饮食上并不十分注重主食与辅食之间的合理搭配。我们看到,很多家长把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作为对孩子的奖励,用進口零食给孩子充饥,这种做法间接地导致儿童对外来食品的依赖性,从而忽视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本国传统饮食文化。洋文化在国内的大肆蔓延,无疑给儿童食育中本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三、在幼儿食育中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分析
1.耕于时——天空农场种植活动
为了让幼儿能够切实地参加到食物的种植、培育、收获的整个过程,我们在幼儿园的空地上建成了“天空农场”露天果蔬种植园。我们按照不同的班级,给每块天空农场种植园区编排了对应的编号顺序。老师们带领幼儿认领各班的农场,教会孩子们从育种、播种、培育、除草除虫、收获成果等种植环节。最后结合不同班级的种植成果,颁发“我是优秀小农民”奖作为鼓励。通过建立天空农场种植活动,能够让孩子们了解植物生长需要的土壤、水、阳光、空气等自然条件,了解植物的生长与成熟与季节、节气之间的关系,掌握一些简单的种植工具的使用方法。除此之外,通过亲身参加种植活动,能够帮助幼儿清楚地了解食物的来源与生长过程,也有助于帮助幼儿意识到食物的来之不易,养成节约粮食的生活好习惯。
2.食于胃——开展传统饮食活动
儿童食育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关键内容是要让幼儿通过制作、烹调美食,认识一些日常生活中多见的食品加工制作工具,从制作传统美食中学会使用勺子、筷子、铲子等常用的炊具,发现传统美食与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之间的关系。为此,我们在幼儿园建立了“食育工坊”,在食育工坊内我们主要举办了以下三大类传统文化食育主题特色活动。第一是“舌尖上的二十四节气”节气食谱制作活动。我们针对不同的二十四节气,和孩子们共同制作了相对应的养生小食谱。例如,以“大寒”为主题,结合冬日养生,老师和孩子们讨论大寒节气适合吃什么、用什么食材、如何制作。在食育工坊内,孩子们分组动手制作红枣桂圆花生汤、羊肉火锅,体验冬日里的养生小妙方,获得有关“食”的知识,从小形成过健康生活的意识。第二是传统节日美食制作活动,中华传统美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如在端午节,我们邀请幼儿家长到幼儿园内的食育工坊来,和幼儿们一起包粽子。我们提前准备了不同口味的粽子馅,还专门邀请了本地的包粽子能手前来教学。在幼儿和家长一起包粽子的时候,各班老师给幼儿们讲解了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等与端午节相关的内容。最后我们把大家包的粽子放在一起烹煮,在食育工坊餐桌上共同分享大家一天的劳动结果。第三是生日宴活动。每个月的月底,我们会给班级内在这个月过生日的幼儿在食育工坊集体举办一场别具一格的生日午宴,由小朋友们亲自为同伴煮长寿面,寓意“长命百岁、长长久久”。通过举办生日宴活动,不仅能够有效地增进幼儿之间的语言交流和情感交流,更让幼儿从小树立健康的饮食观、正确的消费观。
3.育于境——食育环境创设
通过创建食育环境,旨在为幼儿食育的生活化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在食育墙上我们张贴了有关饮食营养卫生的常识,教会幼儿自主甄别哪些食品可以吃、哪些食品不可以吃。按照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我们在教学楼的走廊里制作了节气文化灯墙,每一个节气到来的时候,就把对应的节气灯开启,节气灯表面记述了这个节气的来由、时令特征、美食等。在每个班级的门口,我们还专门设置了“食育四季桌”。一年四季,寒来暑往,随着季节的自然更替,我们的生活饮食也随之不断地变化。四季桌上,我们会在不同的季节摆上时令果蔬、阅读书籍、节气标识,引导孩子们感受不同的季节,饮食特征的变化。除此之外,幼儿园各班级还设有“自诊台”“班级小厨”等食育环境。每周还会结合各班级幼儿就餐情况、就餐礼仪发放“文明餐桌”流动红旗。
4.知于心——开设食育微课堂
围绕传统文化中饮食与季节、节气、饮食与传统节日之间的关联,我们制作了以“季节微课堂”“节气微课堂”“节日微课堂”为主要内容的食育微课程。如“春雨惊春清谷天”,春天中的每一个节气都有什么样的天气特点、农事活动、风物习俗、养生保健,我们和孩子们通过节气主题升旗仪式、节气微课堂、节气食谱制作,感受和认知大自然的节奏变化,认识各种食材,让孩子们自主发现生活中的季节和节气信号,并根据这些信号指导调节自己的饮食,享受劳动、享受健康饮食带来的快乐,学会诗意的生活。
在儿童食育中普及传统饮食文化的教育,能够增进幼儿对我国传统饮食文化和农耕文明的认知与理解,体会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中蕴含的生活智慧。并能够教会儿童体会日常生活与季节、节气、传统节日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掌握日常生活饮食常识、树立科学的饮食观念、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使饮食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生活,帮助自己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张鸿.合理膳食,养成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J].学周刊,2019(01).
[2]杜尧.家园合作对幼儿饮食习惯的影响[J].人才资源开发,2014(08).
[3]王乃霞.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