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伟 包莹莹
【摘 要】以智慧课堂视角审视当前课堂教学,我们发现教学目标不精准,无智慧引领作用;教学进程固化,缺乏动态生成;交流互动缺乏立体化;教学评价缺乏时效性;教学资源缺乏智能化等问题较普遍存在。根据问题主客观的成因,作者提出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重构教学流程,运用数据驱动精准设定教学目标,借助智慧平台探索全过程教学互动评价等策略,探索基于智慧课堂环境的课堂教学改革及策略研究。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智慧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9)05-043-03
智慧课堂是当前学校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热点问题。新技术、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使得学校教育环境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本文立足于智慧课堂的信息化视角,以崭新的智慧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借鉴翻转课堂应用实践的成功经验,对传统课堂进行变革和重塑。随着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不断深化和融合,传统课堂教学环境逐步向教学信息化、决策智能化方向发展。本文从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等方面来反思现阶段传统课堂中存在的基本问题,试图通过在技术与教学双向深度融合基础上生成的智慧课堂教学环境下解决现有的课堂教学问题。
从智慧课堂的视角进行观察,我们发现传统课堂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的确定缺乏数据化支持,难以精准,无智慧引领作用。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往往凭经验预设教学目标,缺乏数据支撑,难以精准。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只能基于对学生的主观臆断来判定学生的学情。在教学的起点问题上,教师只能根据以往学生的情况来判断,难有准确的定位。教师在设定课堂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也过多地关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本文件,忽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2)教学进程固化,缺乏动态生成,无法实现公平优质。传统课堂采取整齐划一的学习进程,虽实现了班级授课的规范化、标准化,却不利于个性化教学,也难以满足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美好需求。
(3)交流互动缺乏立体化,单向片面,无法激发学生批判与辩证思维。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师局限于时间场地等因素,在交互的时间、地点、对象和形式上,缺乏立体化,难以达到深层次的学习。在交互的过程中,虽然双向多方进行交流,但交流的主导与主体仍然是教师,教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着交互的绝对话语权,教师预设的讨论话题、交流内容,多从教师角度出发,难以激发学生的批判与辩证思维。
(4)教学评价缺乏时效性,单一滞后,难以达成全面性诊断。传统课堂的教学评价大多以课后作业等形式的终结性评价为主,教师批改和反馈严重滞后,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完成的形成性评价,也因时间关系,仅能以个别提问,随机抽查等以点代面的形式来完成,难以形成全面准确的学习评价诊断数据。
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是我国教育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而形成的。这些问题的形成,是多种原因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结果。
首先,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不明确,教学过程强化整体、统一,忽视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在现阶段的教学实践中,广大一线教师受到“教师主体”“教师教学双主体”等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强调课堂的掌控力,喜欢统一流畅的教学安排。
其次,客观教学环境限制,教师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发展需求,教育有失公平。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发展速度相比,我们客观教学条件还相对有限,极大地限制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为了教育的普及和大众化,广大教师不得不牺牲一部分同学的个性化需求,为了群体的公平而放弃个体的公平。
最后,教师个人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教育难以优质。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广大一线教师的个人教学能力已严重滞后于教育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新技术支持学习方式,这就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们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还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教育难以优质。
从智慧课堂的视角审视当前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结构仍然以教师与知识为中心,学习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要用教育教学“智慧”改变当前课堂面授教学过程存在的诸多问题,让现代信息技术设备记录的数据活起来,运用智慧课堂的视角改进现有课堂教学策略。
1.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为不同水平的受教育者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智能化、高质量的教学服务,促进教育更加公平和优质。利用智慧课堂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教师一对多的教学方式,教师对多个学生的教学成为多对多、多对单、一对一的方式,从单向知识传授向探究式、互动式和混合式转变。智慧教学环境的改变保证了课堂教学变革的最终目标是指向学生,并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坚持公平优质教育在课堂的教学思想,把课堂作为教育的主战场,设计更多元化的内容和教法,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实现适合个性成长的学习。
2.融合教与学过程,重构教学流程
智慧课堂允许学习者随时、随地、按需学习,在任何设备上,在任何时间,以任何形式进行学习时都可以获得优质高效的学习支持服务。依托智慧教学环境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时要紧紧围绕“以学习者为中心”,重新融合教与学的过程,构建“教与学统一”的智慧课堂实用教学流程。经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线教学的实践和分析,由刘邦奇教授提出的“三段十步”智慧课堂教学流程,较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效地将教与学融为一体,较好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充分地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性,促进教育更加公平而优质,有较高的操作性。
3.运用数据驱动范式,精准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精准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在智慧课堂情境下,运用数据驱动范式,精准设定教学目标,可以有效地解决现在课堂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难于精准定位的问题。在智慧课堂情境下,教师主动推送教学资源,学生通过微视频完成预学习,学生课前学习的参与率,作业的正确率,平均答题时长,个人互动频次等学习行为记录成为学前学情分析的第一手资料。依托智慧平台挖掘、提取的学生学情信息就成为数据驱动设计的最精准的数据源。运用信息化手段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分析,最终定位学生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教学设计由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一切靠数据说话,从而为下一步的教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数据驱动的精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更加科学合理,也让教师的教学更加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
4.基于智慧课堂环境,探索全过程教学互动及评价
智慧课堂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教学互动,其核心就是通过全过程、立体化的教学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给予个性化指导。智慧课堂虽然提供了海量信息,却也增加信息干扰,极易使学生走入信息迷宫。因此,教师在发布学习资料时,要智能生成学生获取信息过程中的教学交互。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智慧课堂平台传送和发布相关学习信息,就某个问题开展深入的互动交流和探究,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吸收与内化。智慧课堂利用智能终端和云服务平台进行测试评价,具有自动评价功能,对学生的课堂作业实时处理,及时反馈,第一时间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生成教学效果反馈。教师可以通过成绩分析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智慧课堂在学前学情阶段、课堂探究学习阶段、形成测试阶段互动支持,拓展了师生互动的时间和空间,豐富了互动的类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对于教育信息化而言,从智慧课堂的角度厘清当前课堂教学面临的基本问题,有助于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能更好地解决学生个性化发展问题,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现代远程教育学会2016年度课题(DES-16Y33);2017年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 (XKG201708); 富阳区2018年度教育科研立项课题( FG201803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刘邦奇.“互联网+”时代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51-56,73.
祝智庭.智慧教育新发展: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及智慧学习空间[J].开放教育研究,2016(2):18-26,49.
孙曙辉,刘邦奇.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的智慧课堂模式[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0).
王冬青.智慧教育研究新发展:面向动态生成的智慧课堂教学环境构建与创新应用[J].教育信息技术,2017(3).
唐烨伟,庞敬文,钟绍春,王炜.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
刘军.智慧课堂:“互联网+”时代未来学校课堂发展新路向[J].中国电化教育,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