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蕾
(北京市东城区龙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61)
本次研究欲通过观察改良手背静脉穿刺法的临床效果与预后,以期发展一种更适合老年患者的静脉穿刺方式,减轻患者痛苦,改善医患沟通状况,提高临床工作效率。
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5月收治于我科的内科病老年患者。纳入标准:①手背近30天无穿刺纪录;②无手背疾病史;③手背皮肤感觉正常且能正确描述;④无凝血功能障碍;⑤无感染指标;⑥患者对此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以上述条件为标准,经排除后纳入150名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9名,女性71名,年龄60-84岁,平均年龄(72±5.10)岁。所有穿刺操作由同一位穿刺技术熟练的护士使用同一厂家的7号头皮针一次性输液器完成,以减少由不同人员操作误差异所致研究结果误差。
1.2.1 方法
使用自身对照法,同一患者第一日采取改良手背静脉穿刺法随机应用于左手或右手,为研究组,第二日为采取传统握拳式手背静脉穿刺法应用于另一只手,为对照组。患者采取卧位,上肢平置,穿刺部位选择手背静脉[1-2]。(1)改良静脉穿刺法:操作者以左手固定患者手背,以右手按揉患者手背穿刺部位周围15至30秒后,于患者前臂扎压止血带,嘱患者手背呈自然放松,手指呈自然屈曲,手背呈自然弧形即背隆掌空拳状,操作者此时左手拇指绷紧患者穿刺部位皮肤以固定静脉,右手持针柄,针尖斜面向上,使针头与皮肤呈45°-60°角从血管上方迅速刺入皮下,随即放平角度至15°-30°缓慢刺入静脉,见回血后再将针头沿着静脉推进稍许距离,随即缓慢松开左手拇指,固定针柄和针头,余皆按照静脉穿刺要求严格操作;(2)传统握拳式静脉穿刺法:嘱患者握拳,操作者左手拇指绷紧患者穿刺部位皮肤以固定静脉,右手持针柄,针尖斜面向上,使针头与皮肤呈15°-30°角刺入静脉,见回血后再将针头沿着静脉推进稍许距离,嘱患者松拳,随即固定针柄和针头,余皆按照静脉穿刺要求严格操作。
记录两组手背一次性穿刺成功率、24小时内淤血例数和一周内静脉炎发生例数,观察时间从穿刺操作开始至输液拔针后一周。①一次性穿刺成功率[3]:穿刺顺利,固定后液体进入顺畅,穿刺部位无液体外渗,局部无肿胀为穿刺成功例;有回血但穿刺部位青紫或出现局部隆起,或无回血且液体输入不畅均为穿刺失败例。②皮下淤血:穿刺部位出现肉眼可见皮下瘀斑、青紫或肿胀[4],淤血直径小于5cm为轻度,5-8cm位中度,大于8cm为重度。此次研究以24小时内出现上述症状判为淤血发生例。③静脉炎的分级及标准参照标准[5]。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x2检验,不同程度淤血和静脉炎分级比较行秩和检验,以P<0.05或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表1 两组手背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n,n%)
见表2
表2 两组手背穿刺后24小时内淤血例数比较(n,n%)
静脉输液因其给药直接、见效快的特点,在我国住院患者的治疗中几乎为首选给药途径。其中,手背静脉因其便于凸显、操作方便以及易于观察的优点,常作为静脉通道给药的首选穿刺部位。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老年病患在患病群体中的比例逐渐增大[6],极大部分患者所患慢性病往往反复发作需要反复治疗,故静脉给药的方式在老年患者群体中的应用率也逐渐增加[7-8]。
然而,静脉穿刺是一种创伤性操作,在患者群体增高的应用率同时也伴随着增高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而影响临床效果和预后。穿刺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与穿刺进针时对穿刺部位造成的损伤量密切相关[9]。虽然临床上有较多的静脉留置针可供选择,但是静脉留置针在患者体内留置的时间长,尽管避免了多次穿刺带来的痛苦,却大大增加了感染风险、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10-11],对于身体免疫力低下、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尤甚。老年人皮下脂肪较少,皮肤松弛、褶皱较多,血管管壁弹性差、脆性较大,进行穿刺操作时血管较难固定,操作发生血管损伤的几率更高、程度更重,所需要的恢复时间更长,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故而静脉留置针对于老年患者的应用也极大受限。
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对穿刺并发症的认识缺乏[12],发生皮下淤血、静脉炎等症状时,极易发生对治疗方案不配合的情形。寻求更适合老年患者血管特点的改良穿刺方案,对于减轻患者痛苦和改善医患关系十分具有临床探索价值。
传统握拳式手背静脉穿刺法,需要患者配合呈握拳状态,致使手背皮肤紧张度高,压迫皮下血管管腔,管腔受压变瘪,而不能充分显露,操作者进针余地减小,难以把握进针深度[13]。针尖进针深度不够时,增加与皮下组织发生牵拉的接触面和接触时间,加剧患者疼痛,加大深度又易穿透管腔,损伤血管管壁,造成渗漏或淤血。老年慢性病患者血管管壁脆性大,在静脉输液的过程中出现渗漏性损伤,易造成血管痉挛、液体外渗的发生[14];实验中,采取传统穿刺法的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6.7%,明显低于研究组,穿刺后24小时内皮下淤血例数和中度淤血例数均显著高于研究组;传统握拳式静脉穿刺法,患者在操作者嘱握拳时更容易产生心理紧张的情绪,老年患者误以为拳头握紧力量越大,穿刺效果越好,易导致本身不易固定的血管,在紧绷的皮肤压力下滑入肌腱之间不易显露[15],需要操作者与患者重复沟通握拳准备动作,导致整个穿刺过程延长,患者在此过程中紧张情绪增加,容易产生不满的情绪;传统握拳式手背静脉穿刺法,进针时针头与手背的角度较大,进针后针头需上挑以降低角度滑入静脉,增加患者痛苦。操作者嘱患者松拳,易产生松拳过快的情况,导致牵拉状态的皮下组织和血管壁回弹与针尖产生损伤致淤血[16]。另外,老年患者的血管对于机械性损伤和药物刺激的耐受力下降,极易在穿刺过程中因疼痛导致肢体有较大幅度动作,从而使血管受到肌肉的挤压,造成血管与穿刺针反复摩擦致静脉内膜损伤,大大增加静脉炎的发生,不仅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痛苦与经济负担,使患者对于住院治疗易产生抵触心理,影响医患关系,降低临床治疗效率。
此次改良手背静脉穿刺法,操作者首先按揉患者手背穿刺部位及周围,可以使患者手背毛细血管扩张,易于在穿刺前对血管状态和位置进行观察,有效提高静脉充盈度以便接下来的穿刺操作;患者不握拳时肌肉松弛,操作者可以根据观察结果,调整左手拇指对患者皮肤的固定方向和力度,减少血管滑动,使患者手背静脉调整到更适宜进行穿刺操作的状态,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不必要的穿刺损伤,相比于对照组86.7%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研究组的成功率提高到了96%;此外,老年患者在患病过程中,因行动不便和对信息联络工具不熟悉,更容易情绪不稳定而感到孤独,对患者手背进行按揉时可以产生抚触安慰,体现了人文关怀,消除患者的恐惧感,增进医患之间的信任。此外,改良手背静脉穿刺法进针时采用更大的进针角度,穿刺所受阻力减小,从而减少了针尖刺入皮下组织及血管造成刺激的时间,避免在皮下潜行,避免老年患者因疼痛刺激导致的肢体大幅度动作导致的意外损伤,减少淤血形成的可能性。实验中采取改良穿刺法的研究组,中度淤血发生例仅有2例,相较于握拳穿刺法,明显降低对血管的损伤。更大的进针角度可以使针尖与皮肤和血管的创面减小,降低对皮下组织的牵拉损伤,降低对血管的机械性损伤,使创伤面更容易恢复,改善穿刺部位的预后。
此次研究表明,按揉患者手背后以止血带加压,不握拳进行静脉穿刺操作,相较于传统握拳式手背静脉穿刺法,一次穿刺成功率大大提升,避免穿刺失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不满,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穿刺后淤血例数有显著的下降,有力证明改良穿刺法在降低对穿刺部位再次损伤的有效性,加快患者机体恢复。
综上所述,改良手背静脉穿刺可以有效提高手背静脉穿刺首次穿刺成功率,减少血管损伤,有效保证静脉通道给药的顺利进行,改善预后,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