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域下的农村教育:困境与出路

2019-07-05 18:43彭思
智富时代 2019年5期
关键词:扶贫农村教育家庭教育

彭思

【摘 要】近年来,我国农村部分地区教育发展呈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态。主要表现在农村地区教育质量的滞后、教育资源的短缺以及贫困亚文化环境的教育输出。研究从我国精准扶贫视域下教育扶贫问题为出发点,探讨了某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薄弱的问题及缘由。提出结合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经济夯实教育经济基础、推动建设城乡教育“软”“硬”资源的一体化共享机制来完善教育教学的师资和基础设施,以及构建家校互动合作机制,来强化教育扶贫理念,营造农村教育的健康环境。

【关键词】农村教育;家庭教育;扶贫;困境

一、问题的提出

2017年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末,我国农村人口数达5640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0.42%。据《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2017 年农村学前教育在园幼儿数占总体的62.90%;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占总体的65.40%;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在校生占总体的 52.35%。从学校数看,2017 年农村幼儿园占总体的69.03%,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数占总体的 87.20%,农村普通高中占总体的49.76%。2017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1550.56 万人。这其中,小学有 1064.48 万人,初中有486.08万人[1]。可以说,农村留守儿童一直以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孩童与父母长期的两地分离,从小就无法正常接受来自父母双亲的亲情关爱和呵护,缺乏家庭的教育。

通过对文献梳理,关于农村教育困境这一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关注和分析。农村学校生源数量和质量的下降,以及不容忽视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问题等。为此,本文从湖南省某一典型农村教育困境的深度贫困县中两个村实地进行调研考察,分析和思考了农村教育主要困境的表现、结合当地实际总结出农村教育困境的形成原因以及最终如何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应对出现的困境提出的应对思考。

二、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教育困境的概况

笔者所到村在的通道县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的三省交界处,是湖南省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紧邻两省均为扶贫攻坚重点的重点省份,地处西南两大山脉之间,多丘陵山地,地势崎岖。而该村位于县境西南省界线交界处,四面环山,农牧资源匮乏,仅仅只能达到自给自足的程度,且每天通往外界只有两趟班车,交通极其不便,出于养家糊口、发家致富等目的,村里的青年夫妻几乎都选择外出务工。整体上来说,当地农村教育是一种层次偏低,结构与功能相对较单一的留守儿童教育。

(一)传统家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1.当地人受教育程度的现状

在当地村委收集到的2017年计生资料显示,该村(骆团和新丰)总计3148人,除去学龄前儿童849人,文盲或半文盲333人,约占学龄后人数的14.48%;小学肄业16人,约占0.07%;小学毕业1046人,约占45.50%;初中肄业3人,约占0.01%;初中毕业817人,约占35.54%;高中毕业53人,约占0.23%;职业高中毕业2人;专科毕业6人,约占0.03%;中专毕业9人,约占0.04%;高中肄业1人;技工学校毕业2人,;中技毕业1人;大学毕业1人。整体来说,当地教育水平明显偏低。

2.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1)留守儿童亲情教育的欠缺

科尔曼报告认为影响孩子教育学习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特征,而是家庭背景。据当地乡2017年0~17周岁人口普查得知,该村儿童总数745人,适龄读书人数(3周岁~17周岁的从学前教育到高中)人数639人,在笔者所调查的当地村小中了解到,在村小147个学生中,有83个学生是留守儿童,一半多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法获得父母的关爱,得意时得不到父母的及时表扬,失意时得不到父母的及时鼓励,以致于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常常缺乏有效沟通,容易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主要表现为自信心不足、敏感、情绪易波动、叛逆心理等。

(2)留守儿童学习教育的缺乏

大多数留守儿童缺乏学习上的自律性、自觉性,在当地几家村民家中访谈获知,现今学校让家长在手机里下载一个关于写作业的手机软件,虽然说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方便学生们去完成家庭作业,但也存在有很大一个问题,家长也反应说:“这个软件上写作业,大部分都是选择题,只管蒙就行了,分别去试就可以回答完一个题。”先不说这样的写作业方式的效率很低,最主要的是很多孩子明面上用手机来完成作业,实际上未写完就去玩手机游戏了。当地经济发展落后,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迫于生计的需要,很多为人父母的农民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等亲人代为监护,而祖辈的文化程度大多是文盲或者半文盲水平,以及祖辈对孙儿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自然在学校里的学习难以认真对待,回到家中,长辈更加不会严加说服管教,久而久之,在学校都不听老师的话,甚至与老师公然顶撞。不仅对孩子的学习教育起不到督导作用,还让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气。

(二)教育资源供给不足

1.基础设施滞后,师资力量单薄

学校是进行农村教育的重要营地。而当地学校据实地调查,该县城现有中心小学21所,学生15790人;初中11所,学生7751人;普通高中1所,学生2067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学生607人;各类幼儿园共111所,其中城区公办幼儿园16所,乡镇中心幼儿园20所,村级公办幼儿园(教学点)74所,在园幼儿8357人,全县在编教师2206人。当地村中有一所小学——大众希望小学,只有学前班至五年级。农村教育经费短缺,农村小学技术设施和教学方式的滞后,再加上教师经济收入低等原因致使教师在学习、培训中步履艰难,更不用说教师对学生的心灵关爱程度。

2.学校教育支持力度不够且来源单一

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城市必然会对农村资源产生“虹吸效应”,即因受到城市诸多有利条件的吸引,农村资源会自发性地“向城市流动”。农村人口不断地流向城市,随之带走的也是大量的社会资源,而教育的孩子的責任重担则落到了学校和教师的肩上。当地学校教师工资薪酬低,而工作任务却很重,工酬不对等。作为学校教育的最主要支持力度之一,政府和学校的配合度不够,乡镇对农村学校的支持力度有所下降。主要表现为县级及以上对村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完全忽视,其对各项教学活动资金的拨付次数也很少。

(三)贫困亚文化环境的教育输出

刘易斯的贫困文化理论揭示了贫困文化及其相应的衍生观念会导致贫困延续。地区发展的贫困由来已久,多为历史上多种因素造就。贫困文化的环境已经形成,地区贫困者的群居互动往往会使得下一代在社会生活中与其他地区间的互动交流减少,相对隔离,长此以往,会形成一种脱离于社会主流之外的贫困亚文化。当地主要是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闭塞聚集的贫困地区,日常生活中家庭教育内容主要是家族长辈和同辈亲属与姻亲家庭和社会场合的各种传统礼仪。在这孩子的养育过程中,由于父母一辈沒读过书文化水平有限,只能局限看到接受教育是一个投资周期长回报不显著的过程,多少都有一种 “对家中孩子的培育能够做到识字识数就可以了”的这样一种观念,耳濡目染的将这样一种局限思维灌输到子女。一些家庭的子女虽然接受了“普九”,但只是把其当作一种任务而已,对学习的用心和热忱并不高,甚至连“任务”都未完成,中途辍学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三、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教育困境的出路

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是振兴农村的重要战略举措。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困境已从前期的政策性因素致使向地区间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导致的相对发展困境转变。如何从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困境中走出,本文认为,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应对农村教育的困境,促进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当地特色农村产业,增强教育经济基础的保障

教育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便有能力去通过对社会各种问题和矛盾进行研究并解决,从而提高社会生产的效率,推动经济的发展。相反,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足,也能够带来知识的发展和技术的创新,最主要的是能够留住知识型人才,为农村的扶贫发展“授人以渔”。

另外像已经在小规模种植的具有药用价值的黑老虎这一水果和茶树,现在主要是知名度不够,市场未能开拓,也可以大力扶持。重点开发农村经济增加值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带来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农村的教育也会极大的发展。

(二)推动城乡教育“软”“硬”资源的一体化共享发展,改善教育教学的师资和基础设施条件

对于乡村教师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应该保持与城市教师师资队伍的同步,不仅仅要通过补助等措施提高乡村教师的薪资待遇,或者通过一些福利政策来吸引有能力的青年教师,更主要的是,应当定期加强县乡之间教师层面的定期流动轮岗,如三年一轮换,县城学校的教师去往当地村小轮岗上任,村小的教师到县城学校来接受更新的新知识和新方法,这样就不会出现农村学校的教师知识面未能实时更新,教学方式方法也能及时在农村学校得以传授,县城与农村的学校教师轮岗就能一同保持着教师资源的活水流动。

在农村教育的“硬”资源上,在政策上,可以考虑构建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一体化共享机制,除了给农村学校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外,另外通过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资源,建立远程教育学习机制,与县城学校的课堂教案学时实时同步,学习资源共享。也可以推行多元化力量办学方式,积极鼓励县城学校与村小、发达区域的学校与欠发达区域的学校、社会公益力量等途径,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培养。

(三)加强家校互动,强化教育扶贫理念,营造农村教育的健康环境

首先,应当以教育为重点,学校和家庭要清楚农村教育的真正意义,应该清楚教育本身的价值在何处,人类的教育,是一种社会主体的需求,是一种知识文化的传递并创新。在学校教育中强化人们的受教育意识,转变人们受贫困文化影响下的固定思维,农村教育旨在培养除了基本的文化知识外,更多的是要符合实际,靠近农村生活,充分发挥农村地区的特色,同时,让他们认识到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家庭父母的及时监护引导,并对一些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通过培训班的形式进行专门的监护人教育培训,提高家长或其监护人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意识,对于留守儿童自身,学校和家庭可以达成一致建立专门针对留守儿童心灵关爱的互助社团之类的组织,积极发掘自我成长的独立能力。

【参考文献】

[1]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http://www.moa.gov.cn/ztzl/jj2019zyyhwj/2019zyyhwj/201902/t20190220_6172154.htm

[2] 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ndtjgb/

[3]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发布[N]. 中国民族报,2019-02-19(003).

[4] 虞小强,陈宗兴,霍学喜.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的困境与选择[J].现代教育管理,2011(06):22-24.

[5] 张丽珍.“撤点并校”政策的演变轨迹、主导逻辑及优化机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2(06):63-69.

[6] 陈坚.内卷化:农村教育研究的新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8(17):31-34+44.

[7] 凡勇昆,邬志辉.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方向的困境与出路——基于文化的视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0(04):26-30.

猜你喜欢
扶贫农村教育家庭教育
关于如何优化农村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探索
浅谈如何改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
古代社学对发展农村教育的启示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证监会“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