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维春
摘 要:《秋晚的江上》是新收录于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部编本教材的一篇现代诗歌。新课标对中年级诗歌教学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文本解读是文本教学的前提,为帮助学生正确地感知、理解、品悟这首现代诗歌,本文对《秋晚的江上》进行了文本解读并教学活动设计。
关键词:《秋晚的江上》 文本解读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6-0081-01
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到:“诗是集中表现美的艺术。”《秋晚的江上》由我国现代诗人刘大白所作,以优美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秋江晚景图,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意趣。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和现代诗歌的特点,本文从辨体、识人、断文、定点和选径五个步骤解读诗歌,以期学生能够藉此领悟现代诗歌的美。
1 辨体
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语言模式和结构图式,辨体即确定文本的文体类型,教师才能循体而教。《秋晚的江上》是一首现代诗歌,诗歌从整体框架上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小诗体,有着自由而开放的形式和语言,即兴而微妙的情感抒发和审美情趣。同时,在意境创造和表现手法上汲取旧诗特长,注重情景交融。
2 识人
识人即站在诗人的角度去解读文本,只有识人,才能知意。《秋晚的江上》作者刘大白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史家,自称“由旧入新的过渡时代的诗人”。诗歌作于1923年秋,新诗在初创时期,诗人想要突破旧诗在形式和语言音韵上条框的限制,但同时也受到旧诗词的影响,因此诗歌有很浓重的旧诗词风格。
3 断文
文本作为独立的、客观存在的个体,其意义在于作品本身,《秋晚的江上》教学价值点集中在语言和主题上。
3.1 语言
《秋晚的江上》的语言较旧诗更为活泼,较新诗更具美感。第一节中的 “驮”字,以奇特的想象突出了鸟倦的程度和斜阳的重量。“倦”和“驮”两词地运用使飞鸟归巢,残阳斜照在飞鸟的脊背和双翼上的景色更富画面感。第二节,“翻”与“掉”使整个画面极具动态美,好似飞鸟疲倦地驮着斜阳,顽皮地把双翅一翻,把太阳掉到了江里,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江边白了头的芦苇,芦苇一瞬间变成美丽的姑娘了。不说斜阳缓落于江中,而说被鸟翅翻掉在江里,夸张的修辞格使整个画面更加活泼。“倦”与“翻”,“驮”与“掉”衔接自然,可见诗人想象力之丰富,语言运用之巧妙。“头白”与“红颜”相对比以及拟人的修辞格把芦苇在斜阳下的色彩变化描绘得栩栩如生。一瞬的”与“红颜”又相呼应,芦苇很快就又“头白”,读者头脑中不禁浮现出斜阳不断落下并很快消失于江上的画面,引起“红颜易逝”的淡淡忧伤之感。
3.2 主题
诗歌的主题是诗歌的灵魂。《秋晚的江上》通过对归巢的鸟儿的一“驮”一“掉”地描写,赋予飞鸟以人的灵性,描绘了一副斜阳缓落、静谧优美、色彩明丽秋江晚景图,表达了作者在此般景色下的悠闲兴致和审美情趣,但芦苇的“红颜”只是“一瞬的”,斜阳很快就渐渐消失于江上,也表达了作者对美的易逝的淡淡忧伤。
4 定点
从新课标、文本教学价值点及四年级学生心理特点三方面考虑,本文将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在朗读诗歌中整体领悟诗歌大意。(2)理解并分析诗歌中关键词语和修辞格,展开想象并欣赏,体悟诗人情感。(3)了解小诗体文体特点及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的区别。(4)从诗歌的细节描写和奇特想象受到启发,学习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并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与感受。
5 选径
选径即将教学目标分配到各个教学环节中,通过恰当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策略来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本文通过谈话法,创设情境法将《秋晚的江上》的教学活动设计如下:
5.1 脑力风暴,走进诗歌
在黑板上呈现“( )的江上”和“江上的( )”,请学生进行自由联想,提出各自的想法并描述一副画面。
5.2 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画面美
学生自由朗读,呈现问题:找出诗中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分别用不同的标记画出来,尝试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里的景色。
5.3 展开想象,品析诗歌语言美。
在第一节中找出最传神的两个词(倦,驮)。试着用“驮”造句,你在生活中“驮”过最重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不用“背”“带”?想象一下飞鸟驮着斜阳的画面,诗人眼前呈现的是怎样的景观呢?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找出第二节中两个动词(翻,掉)。想象一下,飞鸟一翻翅膀,把斜阳掉在江上,诗人眼前是怎样的景观?你认为诗人笔下的飞鸟更活泼,还是你见到的飞鸟更活泼?为什么?查字典理解“妆”和“红颜”,这是什么修辞?为什么芦苇“妆成红颜”只是“一瞬的”?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自由朗读,分享本诗歌的语言运用特点(对景物的细节描写,大胆想象,修辞运用)。
5.4 诵读诗歌,领悟诗歌意境美
教师放背景音乐《渔舟唱晚》,学生闭上眼睛边想象画面,边朗诵诗歌,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的意境。诗人在诗歌里传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怎样感受到的?
5.5 了解小诗体
对比《秋晚的江上》与《暮江吟》。
5.6 課下作业
尝试去认真观察你身边秋天的景物,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景物以及你的感受,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新课标指出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秋晚的江上》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少数现代诗歌的一篇,教师对学生诵读、想象以及品悟的引导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此类文体的品析和鉴赏,品味其中美的形象和美的情感,进而去发现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 张贤明编著.百年新诗代表作 现代卷[M].2017.
[2] 李银花.现代诗歌教学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2017(21):17.
[3] 余映潮.说说小学现代诗歌的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6(12):67-70.
[4] 徐锋,李声智.寻找小学现代诗歌教学的基点[J].教学与管理,2015(32):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