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尚林
近年来,泊头市按照“抓薄弱促均衡,增效率提质量”的工作思路,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拓宽研训渠道,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提升县域教育教学质量。
完善教师发展中心、学区、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行城乡教师统一管理,优化教师结构,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努力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教师差距。建立县域师资力量合理交流与沟通机制,形成以强扶弱的教育支援制度;加大对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切实提高薄弱学校的教育水平。
自2015年起,我市围绕“均衡”这一目标,设计了一系列教研活动。城乡互动展示交流课,以课为媒,让一线教师触摸到更广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教学开放周,以校为体,让相同学科城乡教师走进课堂互相学习,优势互补;“地毯式”视导,以督促导,让全学科、全方位、全覆盖、拉网式督导检查,服务于学区教研,打造精品课堂;订单教研,以研促训,让研训员一对一辅导,促进薄弱学科、学校教师专业成长。
我市制定了《泊头市中小学随机抽测实施方案》,加强薄弱学科的抽测力度,引导学校按质按量落实三级课程。考试除对基础知识的考核外,还对本学期音乐、美术等进行技能测试,综合评价除了计算各学科的三率一评外,将音乐及美术作品成绩单独作为考查的一项。通过两年的随机性抽测,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逐年上升,保质保量地落实了三级课程。
为了实现“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教育目的,我们提出了发展性评价方案,把每所中学学生的中考平均名次与三年前所招六年级学生抽测平均名次做比值,比值越小说明该校学生成绩提高越多,在发展性评价中的名次越靠前。发展性评价实现了依据学生的发展状况来评价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促进了学校为学生谋长远的教育发展理念形成。
泊头市研训员实践研讨课历经五届,从单纯一节课,到送教下乡,连片教研,与课题研究深度融合,1+1+1模式(一位教研员+一位一线教师或一节课+一场讲座),一直到2018年的Cctalk现场直播,活动地点由市区重点小学转向学区又转向网络。参加人数由全市骨干教师,到临近学区相应学科教师,再到相应学科全部教师。
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中,我市为骨干教师拓宽培养渠道,打破城乡局限,搭建引领平台。获得国家级优质课一等奖的骨干教师与全国优秀教师同台授课;获得市级优质课一等奖的骨干教师到兄弟县市送教等等。
针对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科教师紧缺、专职不专业的现状,我们专门开设了转岗教师培训班,定期的培训提升了转岗教师的教学能力,有效缓解了我市薄弱学科师资紧缺问题。
我们利用教师继续教育集中培训的机会,邀请特级教师对所有学科的专任教师进行了“教学教研能力提升集中培训”。专家的引领,使全市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策略、教学艺术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近年来,我市每个学科均建立了学科博客。教师发展中心博客,链接全市各单位教研博客,形成博客群。教师发展中心制定了《泊头市中小学博客管理积分标准》,每年对全市各校积分情况进行量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促进了各单位学科教研工作的健康发展。
目前,我市各学科已形成了定期主题研讨机制。每学期各学科首先利用网络进行主题性理论培训。系列性网络教研为教师及时了解教研新动态,打通了有效渠道,实现了优质资源交流与共享。
在抓好QQ群、微信群、学校博客建设的同时,各学科尝试利用QQ群视频,微信、Cctalk直播平台开展网络教学直播活动。
我市积极启动以“融合课程”为代表的新课程构建的探索,将2018年确定为“泊头市课程建设年”。先后制定了《泊头市中小学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泊头市中小学校本课程教学参考材料修改方案》,成立了“课程建设督导小组”。
在校本课程开发阶段,带领学科研训员及骨干教师到外地学校参观学习,在校本课程落实阶段,“课程建设督导小组”先后进行了四轮教学视导,深入课堂听课160余节。
为规范校本课程内容,我们要求各单位组建审查团队,逐级审查,确保校本课程内容的严肃性、科学性、客观性。我市各学校有效落实校本课程,目前已有10多门精品校本课程获得省级或市级一等奖。
课堂风采展示
实践性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