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临漳县章里集小学 张艳玲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初期,在两省三县交界的习文中学这所我就读的乡中学里,三里五村、性格各异的学生操着不同的口音汇集在一起。俗话说“三里不同音”,何况又是跨省隔县,怎能不发生冲突呢?尤其我所在的这个初二班,乱得很不一般。
在校园里,同学们已经见惯了各种各样的疯打瞎闹,也习惯了老师走马灯似的轮换,听惯了别班同学对我班恶意的挖苦,因此,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我们是胡闹一天是一天,对有没有老师上课、换哪个老师教我们也漠不关心,习以为常。就在这样的混沌里,记得是上初二那年的近11月的一天,一位年轻的男班主任走进了我们班,站在了已经空荡荡了好长时间的讲台上。
对于新老师的到来,我们依旧是一贯的冷漠和麻木。
那天早晨,云淡风轻,很平常的一个早上,第一节课门就被推开了,喧闹的教室霎时安静下来。事后我们几个同学分析原因,安静的原因并不是慑于陪同校长的威力,而是惊艳于新任老班的服饰和帅气,以至于校长大人的教训一句都没有听见。那年月,有一件毛料衣服就很奢侈,而身材高挑的老师却穿了一件黑色大翻领的毛呢风衣,同色泽的围巾随意地绕脖子一圈搭在肩上,很有民国教书先生的儒雅,映衬着白皙的脸庞,更显得潇洒飘逸。20来岁的老师眼睛不大,但盈满温和,淡淡的笑容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更让我们佩服的,是他笔走龙蛇的板书:张临城。
“同学们!”他细长而灵气的眼光扫了大家一下,便用教鞭指着黑板上的名字说:“大家上午好,知道‘兵临城下’这个成语吧,本人是这四个字的缩写,简称临城。”标准而又幽默的普通话,霎时镇住了我们这帮没见过世面却张狂的学生。以前,我们一直视普通话为“洋话”,谁说耻笑谁,可从他嘴里说出来却得到全班同学一致的好评。“鼓掌!”班长一声呐喊,热烈的掌声响彻教室。随即我们忐忑了,来者不善,光看名字就暗含玄机!
果不其然,张老师既往不咎,“美好的一切”从今天开始!他精心为我班制定了一个短期计划:
1.上语文课必须讲普通话。
2.元旦的演讲比赛必须获奖。
3.早操由他带领必须到柏油路上独自开练。
4.各科的作业当天必须完成上交。
5.每周必须写一篇小练笔。
凡是无故迟到或违规的男生,不能参加由他组建的校篮球队和其他活动,另外早操加罚2公里(惩罚里没有包括女生,擒贼先擒王)。
一系列的新点子,点燃了我们心中潜在的争胜好强的性格,看,所有的条例都是必须完成,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太霸道了!可是我们竟然全票通过,班长还振振有词:这些条条款款都是咱作为一名合格中学生应该做的分内事!可能是篮球击中了他们的命门,因为玩篮球可是他们一直羡慕的高雅运动呀!
第二天,六点的早操铃声响毕,天还没有亮,全班48名学生就齐刷刷地站在教室前,破天荒呀!张老师穿一身灰黑色运动服,英姿飒爽,站在队伍的前列,喊着口令,吹着口哨,在别班同学羡慕的目光中,我们雄赳赳气昂昂跑向校外的柏油大路……
晨读课开始了。张老师把语文范读磁带放入被我们视作稀罕宝贝的录音机里,让精神抖擞又气喘吁吁的我们欣赏并跟读课文,录音机里传出的声音充满了磁性,播音员的情感根据课文内容的语气或急促或平缓,一会儿和风细雨地抒情,一会儿疾风暴雨,如戏剧角色在眼前晃动,原来语文竟有这么大的魅力!录音机的声音吸引了外班的学生,他们趴在我们的窗户台上指指点点,我们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朗读的声音洪亮了,再也没有了以往的自卑,没有了以往的畏缩,而是多了份自信和自得。普通话自然也得到了提升!
课余,张老师安排同学们学习上优差结组,互补互帮。每天下午放学后,他亲自辅导各科作业,还美其名曰劳逸结合。
转眼间,元旦演讲比赛就来临了。作为语文课代表的我责无旁贷,除了张老师的辅导,我还跟着磁带反复揣摩体会……在张老师的期待和全班同学的盼望中,我登上了讲台,声情并茂、如泣如诉的《周总理,你在哪里》的朗诵获得评委的一致称赞,荣获第一。当鲜艳的奖状第一次贴在我班光秃秃的后墙上时,同学们欢呼雀跃,张老师也忘了他一贯的斯文和我们一起欢呼起来!不知不觉中,五个目标都已经实现了。
春节过后,张老师又提出一个短期目标,这一个月备战春季运动会,还是那条必须规则,必须获得三张以上的奖状!原因竟然是:“你们一定行!”他说我们行,我们肯定行!在张老师的督促鼓舞下,大家踊跃报名。有了去年冬天的拉练,所以我班在800米长跑、400米接力、跳远、跳高等项目上拔得头筹。当这一个目标实现后,他又提出了下一个短期目标……
我们班学习的势头如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在全班蔓延燃烧。课前大家自觉预习研讨,课上凝神思考举手回答,课后互相提问巩固,傍晚在狭小的篮球场上,和张老师一起挥洒激情与汗水。我们以初二大哥大的表率,开创了乱班的新纪元!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们每天的日子都是充实而快乐的。在张老师一个又一个的短期目标中,我们由漫无目的的找苹果到自己跳着够苹果,直至轻松自由地摘苹果,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次年6月的中考。
那一年中考,我们班成绩斐然。有五个同学考上县一中,三个同学考上了中专院校。我也考上了师范学校。那是我们乡中学的创举,也是乡中学历史上零的突破!
直至今日,我们相聚时总是感叹,在我们最美的季节,遇见最好的老师,是他拨正了我们前行的小舟,医治好我们懒散的病灶,给了我们奔跑的动力。谁也不知道我心中的秘密:要成为像张老师那样的老师,为家乡奉献一切。
难忘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