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甜芳
(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5)
护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要求较高。传统的基础护理教学中存在很多弊端,为了研究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基础护理实验教学改革方法与效果,本次研究选择2016级学生进行分析。
选择我院本科护理生124名,均为2016级学生,抽签法将学生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予以常规实验教学方法和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基础护理实验教学改革。对照组(62名)学生中,有4名男性和58名女性,年龄在17岁至25岁,中位年龄(19.87±0.89)岁。研究组(62名)学生中,有3名男性和59名女性,年龄在18岁至24岁,中位年龄(19.78±0.91)岁。2组本科护理生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均为2016级本科护理生;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具有认知能力障碍和表达能力障碍的学生。
对照组采用常规实验教学方法。研究组采用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基础护理实验教学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1.2.1 实验项目革新
带教老师找出学生在基础护理中的薄弱环节,以此创新实验项目,如在注射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动物进行实验,增加实验的真实感,促使学生由更多机会进行活体注射[1]。
1.2.2 教学方法革新
其一,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可以采用目标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以及案例教学法等方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二,开展自评式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或得足够的基础护理技能训练以及实践锻炼,促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帮助学生在业余时间查漏补缺完善技能[2]。
对比2组学生的基础护理技能成绩和思维能力(基础护理技能由教师评定,满分100分,思维能力采用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进行评定)、对教学效果的满意评分(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评定,包括教学满意度、团队合作效果、动手能力、沟通能力、自学能力五个维度,每个维度各20分)。
在本次研究结束后,将两组学生成绩得分录入到SPSS20.0软件中进行统计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的表示使用(均数±标准差),t检验当P<0.05时,表示两组学生之间对比各项观察指标存在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
研究组学生的基础护理技能成绩和思维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数据见表1。
表1 2组学生的基础护理技能成绩和思维能力对比 {±s}
表1 2组学生的基础护理技能成绩和思维能力对比 {±s}
组别 基础护理技能(分) 思维能力总分(分)研究组(n=62) 94.89±2.78 289.48±23.11对照组(n=62) 90.12±1.45 265.66±25.78 t 11.9789 5.4173 P 0.0000 0.0000
研究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数据见表2。
表2 2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评分 {±s}
表2 2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评分 {±s}
组别 教学满意度(分) 团队合作效果(分) 动手能力(分) 沟通能力(分) 自学能力(分)研究组(n=62) 17.56±2.12 17.56±1.92 16.45±2.39 16.43±1.23 16.11±0.98对照组(n=62) 13.23±0.12 14.23±1.10 13.23±1.23 12.12±2.11 12.11±0.43 t 15.2669 11.8495 9.4327 13.8953 29.4304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传统护理教学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采用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基础护理实验教学改革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创新实验项目的同时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实验真实感,有利于良好课堂氛围的构建,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3]。护理专业本科生是未来医疗卫生护理中的后备军和继承者,其护理实践能力和思维对医疗事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4]。通过进行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基础护理实验教学改革,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护理能力的提升。
在本次研究中,组织标本检测结果显示,研究组学生的基础护理技能评分和思维能力总分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学生在教学满意度、团队合作效果、动手能力、沟通能力、自学能力五项教学效果满意评分更高,充分说明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基础护理实验教学改革能够提升临床护理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总而言之,在临床护理实验教学改革上,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未来医疗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