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妍,袁琛烨*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000)
在骨科类疾病中,股骨头坏死属于常见病症,多以老年人为主,它主要是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使患者股骨头出现局部血运不良现象,从而导致细胞发生坏死或缺血,股骨头产生塌陷[1]。在临床治疗领域中,全髋置换术属于最常用的治疗方式,但由于该手术方式复杂程度高、并发症多,且创伤较大,加之老年患者身体素质较差,因此,必须要采取相应有效的护理措施。据相关调查显示,护理干预措施对股骨头坏死患者肢体功能康复很有帮助,临床护理满意度较高,以下是对该护理模式的详细阐述[2]。
选取我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所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共计160例,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随机划分到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的80例患者主要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80例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中包括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8例,年龄28~77岁;观察组中包括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39例,年龄27~76岁,所有患者病程均在6个月~3年,且存在不同程度的跛行、下肢活动受限、关节疼痛等情况。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化护理模式,既饮食指导、心理干预、病情观察等等。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2.1 术前心理干预
由于患者缺乏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因此经常会产生各种消极情绪,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为此,护理人员需要及时的与患者进行沟通,使其对疾病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包括手术的过程、必要性等,同时还可为患者列举以往的成功案例,帮助其树立治疗信心,消除其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1.2.2 术后疼痛护理
疼痛是股骨头坏死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从而使其更加容易出现烦闷、易怒等消极情绪,针对上述情况,护理人员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正常情况下,疼痛的高发期在术后的8h左右,护理人员需耐心的向患者介绍疼痛原因,并主动与其交流和沟通,转移患者注意力,使其意识到疼痛属于正常反应,无需过度担心。同时,护理人员还要遵医嘱,给与患者相应的止痛药物,密切观察其不良反应,提前制定出应对措施。
1.2.3 饮食护理
股骨头坏死患者术后由于需要长期卧床,由此也会对其肠胃功能产生直接影响,强化营养有助于患者创口愈合。术后,待患者意识清晰后,护理人员可给与其易消化和吸收的食物,如牛奶、粥等,多食高维生素、高蛋白以及低脂肪食物。若患者食欲不佳,可对助消化类药物进行合理应用,鼓励其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以防便秘。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具体指标包括患者住院时间、临床护理满意度、护理知识得分等。
采用SPSS20.0对相关参数进行处理,同时行“t”和卡方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经护理干预措施后,相比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更短,护理满意度和护理知识平均得分较高,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下表: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s)
组别 住院时间(d) 护理满意度(%) 护理知识评分(分)观察组(n=80) 13.56 1.25 78(97.5) 95.65 2.56对照组(n=80) 17.85 3.25 56(70) 81.25 1.15 P 0.0000 - 0.0000 t 11.0194 - 45.8935
股骨头坏死一般是在外力作用、骨质疏松、骨折等的作用之下,所导致的血运不畅现象。近年来,我国的股骨头坏死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现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现阶段,股骨头置换术和修复术是临床上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常见方式,对于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很有帮助。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在手术的基础上配合相应的护理手段,对于股骨头坏死患者而言,往往能够产生的事半功倍的临床效果[3]。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主要采取常规化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包括心理干预、饮食护理、疼痛护理等等。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在经过干预护理后,住院时间明显减少,且护理满意度和护理知识评分更高,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4]。
综上所述,对股骨头坏死围手术期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可取得十分显著的临床效果,患者护理满意度更高,住院时间较短,对于其髋关节功能的快速恢复很有帮助,且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少,有利于构建出和谐良好的医患关系,对于医院的健康发展和长治久安很有帮助[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