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四逆汤加减方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阳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

2019-07-02 02:49夏得语秦永梅徐庆栋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阳虚动脉血内径

夏得语,秦永梅,徐庆栋

(五莲县中医医院,山东日照 262300)

该次研究特抽选部分在该院2017年8月—2018年5月接受治疗的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阳虚血瘀证患者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明确当归四逆汤加减方治疗的临床疗效,其详细研究内容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于该院接收的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阳虚血瘀证患者中抽选90例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经过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例数相同的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例数均为45例。

对照组:男性患者例数占26例,女性例数占19例;年龄平均值为(72.93±4.06)岁;依据合并症,高血压患者占27例,高血脂患者占13例,糖尿病患者占5例。

观察组:依据性别,男、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25例、20例;年龄平均值为(72.87±4.11)岁;依据合并症,高血压、高血脂以及糖尿病患者例数分别为29例、10例以及6例。

入选标准:有下肢症状、股动脉存在杂音、足背动脉或者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者消失情况存在的患者;经过超声检查以及其他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有下肢动脉硬化狭窄或者闭塞性病变存在的患者;有畏寒肢冷、患肢麻木刺痛、局部皮肤苍白、遇冷加重等表现存在的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

排除标准:有恶性肿瘤、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存在的患者;近期有大手术史的患者;肾功能、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存在活动性出血的患者;有疑似滥用药物和物质依赖存在的患者;对研究中相关药物过敏的患者。

两组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阳虚血瘀证患者的资料数据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以后维持原有的饮食习惯、运动习惯以及用药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取拜阿司匹林为患者服用,1次/d(晚上用药),100 mg/次。

观察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的同时,开展当归四逆汤加减方治疗,处方由12 g当归,9 g桂枝,9 g丹参,3 g细辛,3 g干姜,6 g通草,3 g附子,6 g炙甘草组成,药汁由医院中的药房代煎,1剂/d,每剂取300 mL药汁供患者早晚服用,于餐后1 h用药。

两组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阳虚血瘀证患者均给予为期四周的用药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并统计两组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阳虚血瘀证患者的下肢腘动脉内径、足背动脉血管内径,记录两组患者的下肢腘动脉与足背动脉血流速度。

分析两组患者的P选择素(CD62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变化情况。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中的相关数据经过分析和汇总以后均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两组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阳虚血瘀证患者的下肢动脉血管内径、下肢血流速度和CD62p、VEGF变化情况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数据间比较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实验结果

(1)分析表1数据,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下肢腘动脉内径、足背动脉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下肢腘动脉内径和足背动脉内经均明显较治疗前和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下肢腘动脉血流速度、足背动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腘动脉、足背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减慢,且数据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如下。

表1 比较两组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阳虚血瘀证患者的下肢动脉血管内径[(±s),mm]

表1 比较两组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阳虚血瘀证患者的下肢动脉血管内径[(±s),mm]

组别下肢腘动脉内径左右足背动脉内径左右观察组(n=4 5)对照组(n=4 5)t值P值5.6 8±0.7 9 5.2 4±0.6 5 2.8 9 0.0 1 5.8 1±0.8 6 5.2 9±0.7 2 3.1 1 0.0 1 2.4 6±0.7 1 2.1 8±0.5 9 2.0 3 0.0 4 2.3 8±0.7 1 1.8 5±0.3 9 4.3 9 0.0 1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左下肢腘动脉血流速度为(69.85±7.39)cm/s,右下肢腘动脉血流速度为(68.83±8.42)cm/s,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左下肢腘动脉血流速度为 (56.13±5.83)cm/s,右下肢腘动脉血流速度为(57.64±5.46)cm/s;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左、右足背动脉血流速度分别为(40.86±3.71)cm/s、(38.85±5.14)cm/s,治疗后左足背动脉血流速度为(31.17±2.06)cm/s,右足背动脉血流速度为(32.18±1.96)cm/s。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左、右下肢腘动脉血流速度分别为(69.79±7.41)cm/s、(68.79±8.39)cm/s,治疗后患者的左下肢腘动脉血流速度为(63.37±8.42)cm/s,右下肢腘动脉血流速度为(63.35±7.92)cm/s;治疗前患者的左、右足背动脉血流速度分别为 (40.79±3.75)cm/s、(38.76±5.09)cm/s,治疗后患者的左足背动脉血流速度为(38.52±3.17)cm/s,右足背动脉血流速度为(37.13±2.68)cm/s。

(3)分析表2数据,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CD62p、VEGF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D62p与VEGF均明显较治疗前下降,且降幅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比较两组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阳虚血瘀证患者的CD62p与 VEGF 变化情况(±s)

表2 比较两组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阳虚血瘀证患者的CD62p与 VEGF 变化情况(±s)

组别C D 6 2 p(n g/m L)治疗前 治疗后V E G F(p g/m L)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 5)对照组(n=4 5)t值P值4 5.9 3±3.7 6 4 5.8 9±3.6 8 0.0 5 0.9 6 3 5.4 2±2.0 7 3 7.6 2±3.0 7 3.9 9 0.0 1 2 3 5.5 7±2 5.1 7 2 3 5.4 2±2 5.2 1 0.0 3 0.9 8 9 9.8 5±4.5 2 1 7 3.3 8±1 2.2 6 3 7.7 5 0.0 1

3 讨论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即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使得动脉狭窄甚至闭塞,导致下肢组织有慢性缺血症状或者急性缺血症状发生[1]。老年人为疾病的主要患病人群,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为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临床表现,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坏疽表现,对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存在严重不良影响。抗血小板与调节血脂水平为目前临床中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措施,以此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进行控制,但是该项治疗措施存在起效缓慢的缺陷,加之患者需要长时间的用药治疗,可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肝肾功能[2]。临床中有部分患者需要开展下肢动脉球囊扩张术或者下肢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但是该项治疗措施的费用高昂,且对于远端小动脉病变的患者不适用,病情严重的患者存在预后差甚至需要截肢的风险。

动脉粥样硬化为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因脂质沉积于动脉内膜下,导致单核细胞进入至血管内皮将泡沫细胞形成,同时组成脂肪斑块,加之血小板的聚集、纤维组织增生,最终形成纤维斑块,减小血管腔的内径,进而导致下肢出现慢性缺血或者急性缺血。临床相关研究表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为下肢动脉硬化的初始阶段,血小板活化为下肢动脉硬化的关键环节之一。疾病的主要患病人群为老年人,主要由于老年人脏腑功能伴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常有阳气不足的情况存在,明显减弱其温煦推动的功能,使得阴寒淤血在脉道中凝结,进而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伤寒论》认为手足厥寒和脉微欲绝为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此应当采用当归四逆汤治疗疾病,该方具备养血通脉和温经散寒的作用。该药方由当归、白芍、桂枝、甘草、通草、大枣以及桂枝组成,该次研究在基础方当中增加了干姜、丹参与附子,可以将温阳通脉的作用发挥出;减去方中的白芍可以避免阴柔收敛的作用,将方中的大枣减除,可避免对患者的血糖水平产生影响。经现代药理研究表明[3],当归多糖与硫酸酯可以将凝血酶时间延长,将内皮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表达减少;桂枝具有镇痛解痉的作用,桂皮醛具有抗体内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的功效;附子可促进血流的增加;丹参酮与丹参酚对血栓素的生成具有抑制作用,对血小板黏附与聚集有抑制作用;干姜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细辛具有中枢抑制作用,且可以获得解热镇痛的功效;通草有抗炎、解热、利尿的作用。

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下肢动脉血管内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下肢动脉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慢,CD62p与VEGF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当归四逆汤加减方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阳虚血瘀证可以促进患者内皮功能和下肢血流的改善,对斑块进展具有抑制作用,可有效延缓病情进一步发展,有在今后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实施的价值。

猜你喜欢
阳虚动脉血内径
产前MRI量化评估孕20~36周正常胎儿心室内径价值
勘误声明
阳虚了会有这些表现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接触式轴承内径检测机检测探头的结构设计
窄内径多孔层开管柱的制备及在液相色谱中的应用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阳虚血淤型冠心病的有效性分析
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及高敏C反应蛋白与左心房内径的关系
超声测定胎儿脐动脉血流诊断胎儿窘迫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