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从中可以看出,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拓展课外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学生自我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的关键,也是语文学科的拓展、外延和补充。
一、依据课文内容,拓展课外阅读
从课文选段拓展到选文原著。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是从长篇文学名著中节选的,这些课文故事性强,往往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完这些课文后,教师就可以适时补充相关的人物故事,并向学生推荐原著进行阅读。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与练习2中《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均节选自《三国演义》,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感知刘备求贤若渴、诸葛亮雄才大略、关云长有勇有谋的形象。教完这两节课,笔者趁热打铁,从网上下载了《空城计》与《刮骨疗毒》的片段让学生阅读,学生对诸葛亮、关羽等三国人物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这时笔者又适时鼓励学生阅读学生版《三国演义》,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三国英雄,学生兴致盎然。
由此及彼比较读。比较阅读同类作品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阅读方式,通过对比,学生容易领会不同作品的语言特色、思想内容等。例如读了《生命的壮歌》《天鹅的故事》,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去感受动物世界的真挚情感。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可以了解不同作品的写法以及在语言表达上的不同技巧,可以启发自己的习作实践。例如,学习完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后,学生了解到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法,于是笔者要求学生搜集“借物喻人”的古诗,他们很快从《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中找出《墨梅》与《石灰吟》。为了更深入让学生了解“借物喻人”写法,笔者又从其他版本的语文课本中找到《落花生》《白杨》推荐学生阅读,这两篇文章写的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植物。通过阅读,学生了解了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生命力强的特点,作者写白杨其实是借以表达爸爸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宏伟志向;花生的果实埋在地下,启迪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要讲求实在,而不可只讲表面功夫。拓展阅读这样的文章,无论对于写作方法的学习,还是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是很有帮助的。
二、依据心理需求,拓展课外阅读
小学低中段的孩子一般具有好奇心强、爱表现的心理特点,他们渴望探秘、冒险,仰慕机智、勇敢的品质,了解到这一点,我们可以适时推荐《纸马》《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一百条裙子》《鼹鼠的月亮河》等儿童文学经典。比如,拓展《纸马》课外阅读时,我们可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边发现,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居多,他们很容易与《纸马》中的孩子找到情感共鸣,从而体悟到关爱他人、珍惜来之不易幸福生活的情感;拓展阅读《一百条裙子》,我们可以聚焦主人公旺达,指导学生在品词析句的同时,联系生活走进人物内心,感受旺达的孤独内向、宽容善良以及对梦想的执着。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心理需求是有个体差异的,学生进入高年级以后,可能会逐渐喜欢上历史小故事,这时我们可以推荐《中华上下五千年》,指导学生运用“理一理”“辨一辨”“写一写”等阅读策略,尝试换角度理清史书脉络,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运用多种形式,拓展课外阅读
根據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可以开展“阅读之星评比”“跳蚤书市”“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在同学之间形成阅读的氛围,让阅读紧密贴近学生童年生活。可以选择“班级读书会”的形式。先引导孩子用一段时间去读一本老师或同学推荐的好书,然后通过班级微信群等平台,由同学、老师以及家长共同对作品进行自由讨论,其间也可展出一些孩子的读后感或其他作品。另外,还可以形成固定的每日活动内容,如“小小新闻联播”“每天阅读一点点”“我最喜爱的一句名言”等,让学生把从书刊、报纸中所阅读到的内容进行分享,真正掀起人人喜欢阅读,人人学会阅读的高潮。书刊杂志的阅读,相对而言是比较传统和普遍的阅读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可利用影视作品等方式营造阅读氛围。很多名著多次被搬上银幕和荧屏,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看电影电视对阅读兴趣很有帮助,如果能和影视作品同步阅读或比较阅读,效果会更好。
总之,拓展语文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如果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通盘考虑,促进他们进一步拓展课外阅读,那么学生一定能在海量的课外阅读中增长智慧、陶冶情操,他们会在积极主动的阅读中,读出内容,读出思想,读出感情,读出启发,最终让阅读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