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梅
摘要:随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我国教育的方向,初中物理教学模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构建高效物理课堂,以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是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重要举措,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应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介绍物理学科前沿知识,在情境教学、深入学习、理性思考过程中实现学生物理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物理 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大多数初中物理教师已经逐步摒弃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要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及能力,培养他们对物理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继而实现高效教学。
一、开展情境教学
从个体认知发展规律来看,良好的课堂导入直接关系到后续教学的效率。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课堂导入,创设与知识点紧密相关且富有趣味性的情境,能够在学生兴趣激增的基础上完成知识的传授,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和课堂效率。不仅如此,通过开展初中物理情境教学,营造生活化的学习场景,能拉近学生与晦涩的物理理论知识之间的距离,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营造出更为活跃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物理学习素养与核心素养的提升。
以《相对运动》这一课的教学为例,为了迎合初中好奇心较强的心理,教师可以通过一战中飞行员空中作战的故事来导入知识,即:“一战时期,一名飞行员在飞行途中发现有一只‘虫子的飞行速度、高度和自己一致,用手一抓却发现是一枚子弹,异常震惊。”“为什么人可以徒手抓到飞行中的子弹呢?”“难道飞行员有特异功能?”……通过故事导入设疑,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思考“相对运动”。在情境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步骤、有方法地思考,继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助于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又如,在教学《声现象》这一课时,为了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形成对声音的初步理解,比如播放鸟鸣声、琴声等音频,导入声音这一知识点,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会被听到。同时,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弹拨绷紧的橡皮筋等行为,让学生通过橡皮筋发出声音和颤抖的现象,发现声音和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声现象原理,并自动将生活现象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思考,促进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
通过开展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深化对相关知识点的解读,还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并构建高质高效的物理课堂。
二、挖掘物理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这就需要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重视物理文化知识的渗透,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第一,要注重对物理文化的发掘。例如,在学习《声音的特征》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古代的编钟乐曲、传统二胡演奏等,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之中感受声音的韵律,挖掘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和历史文化。通过这种将历史文化和物理教学相融合的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又有助于物理知识的传授,拉近物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又如,在教学《光》时,教师可以以《汉书·天文志》中描述的海市蜃楼现象作为导入,让学生在感受光的奇妙的同时体验古人对光现象的描述。在讲授《磁》这一课时,则可以利用《方家以磁石》一文中对磁场的描述作为课堂导入,让学生在趣味横生的语言文字中建立对磁场现象的感性认识。这种对物理历史文化知识的发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相关物理知识。
第二,在教学中渗透多种文化。比如,在学习《密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鸡尾酒为什么会呈现多层次颜色,为什么不同颜色的鸡尾酒之间不会融合。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演示,依次将不同颜色的朗姆酒、烧酒、饮料等沿烧杯壁倒入杯中,让学生观察不同液体的分层情况,继而让学生观察得出密度最小的液体位于最上层的结论。这种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多种文化的方式,可以转变传统教学较为枯燥、单一的局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具备更丰富的思路,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将不同知识体系整合起来,从而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物理学习能力。教师在布置课后练习时,也可以融入多种文化,增强课后练习的趣味性,能促进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延伸和拓展。
第三,与时事热点结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与时事热点相结合,能够使课堂内容进一步丰富,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能渗透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以机械能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对发射“神舟”飞船步骤的分析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机械能,同时梳理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这样与时事热点结合教学的方式,可以在巩固物理教学成果的同时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让学生切实感受发射飞船这种大事对国家形象树立、国家安全保障的重要价值,推动学生建立良好的价值观。
三、培养思维能力
对于初中物理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因为这影响到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初中生而言,由于物理知识相对枯燥,理论大多晦涩难懂,容易让他们产生距离感,继而产生厌学情绪,这样显然不利于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设置逻辑关系紧密相扣的教学环节,对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在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点的讲解和渗透。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改变传统物理教学满堂灌的模式,让学生主动思考,避免因理论枯燥、课堂乏味等情况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化被动为主动,化枯燥为有趣,以合理的问题导入、悬念设置,引导学生进行物理知识探究,从而在理性思考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点的理解。
例如,在气体液化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用酒精灯对装着水的烧瓶加热,在烧瓶口放置金属片。学生发现,在水沸腾时,金属片上会产生很多的小水滴。借此实验,教师可以向学生抛出问题:“怎么才能让金属片上的小水滴液化得更快呢?”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并给出自己的答案。有学生认为,应该用更多的酒精灯加热,加快液化速度;有学生认为应该扩大烧瓶口。教师分别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演示,并让学生记录相应的实验结果。继而,教师在不改变酒精灯数量和烧杯外形的基础上,通过在金属板上放置冰块的方式对实验进行演示,结果显示,这种方法产生的小水滴明显高于学生所提出来的方法。在这样的实验演示之中,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实验之中,并自主探索不同方法所带来不同结果的原因,在理性思考的过程中完成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的转变。最后,教师对实验原理进行解读,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温度与气体液化之间的关系,在趣味性的情境中进行提问、思考、解答,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其综合素养。
总而言之,对于初中物理教学而言,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关系到物理课堂形式的转变,还与课堂效率的提升息息相关,必须从教育理念革新和教学环节创新着手,促进物理教育与核心素养的有效结合,立足学生学习规律,以情景教学、深入学习、理性思考的形式拉近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物理学习兴趣提升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提升知识积累效率,培养综合能力,以核心素养培养带动物理教学优化,以物理教学优化促进核心素养培养,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黄盼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物理教学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7,(8).
[2]李世哲.浅析初中物理核心素养及其对物理教学的影响[J].才智,2018,(17).
[3]张大鹏.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