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娇 程蕾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微企业的数量日益增多,据相关统计显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过半的城镇就业岗位及国内生产总值。但是,很多中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因融资约束造成资金链断裂而难以长期存活。文章着眼于资金在中小微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约束成因进行综述并研究,目的在于为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决策提供参考,学术上希望能为融资约束方面的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中小微企业;融资约束;银行融资
【中图分类号】F276.3;F275;F8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88(2019)09-0025-02
1 研究背景
1.1 中小微企业的基本情况
我国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指出小微企业包括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并且小微企业已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我国对中小微企业的划分逐步精细到各个综合指标,如职工人数、销售额等。根据最新数据来看,我国的中小微企业占企业总数之比高达94%。
1.2 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对金融支持的需求
从工商局的统计数据来看,中小微企业为我国的GDP及就业所做的贡献不可小觑,中小微企业的良好发展有利于活泛我国的经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微企业的数量日益增多,但这类企业生存时间短,存活率不高。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微观而言,有现金持有量、产权性质等;宏观来说,有外部金融发达程度、市场化进程等。关键原因还是资金链的断裂。
当下,我国许多中小微企业利用内部融资显然无法自给自足,所以外部融资对于它们的金融支持尤其重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只有一小部分企业获得了足够的资本,能够成长为成熟企业,并实现了规模经济。我国中小微企业的存活率不高,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融资约束的影响。供资障碍的不利后果是可以觀察到的:影响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让企业倾向于选择增加劳动力的投入,阻碍了企业资本劳动比的提高,影响企业创新投入导致公司的发展进程放缓,促使企业减少参与甚至退出全球价值链分工。如果中小企业能够更好地为自己的成长融资,中国经济的增长甚至可能比以往更快。
2 中小微企业融资约束问题成因研究
在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假设下,企业的实际经济决策与其融资结构无关(Modigliani-Miller定理)。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和外部融资来源被视为完美的替代品,公司的内部资金或杠杆等财务因素与公司的财务决策无关。但是,考虑到金融市场上的摩擦,如信息不对称问题,内部和外部资金就会成为不完善的替代品,带来的就是外部融资溢价,产生金融约束。
2.1 中小微企业自身融资约束起因
理论上,中国私营企业可以获得内部和外部资金来源,内部融资包括创始人的股权投资和留存收益。创始人的股权投资可能包括自己的股权及来自亲人的资金。但是一般情况下,这些资金是不足以支持企业的发展的,尤其是在资本密集型行业。留存收益所能提供的帮助也是有限的,尤其针对需要长期发展才能成熟的企业,如制药企业。因此,内部融资对于企业的启动是最快、最保险的来源,但是不足以支撑企业的成长,这时企业就特别看重外部的融资。Carpenter,Petersen(2002)从经验上证明了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受到资金来源的制约。因此,融资是必要的。而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时,最看重企业的经营发展规模前景、管理状况及征信。
发展初期的中小微企业在经营模式、管理理念上都处在自我摸索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中小微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的表现相较于大企业来说相对青涩,管理制度略显生硬、生产经营时间短、缺乏经营发展经验,带来许多不利于企业对外融资的因素,形成融资约束。一是不规范的运营增大了管理风险,引发产权制度的不清晰,降低了具有相对价值可抵押资产的数量;由于缺少有效、完整的信息,因此加大财务风险的管理力度,降低了财务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形成企业的信息不对称。虽然有的企业是由于自身认识的偏差,认为相关信息的泄露会影响企业的生存竞争优势而对外提供编造的相关信息,但是不管何种理由,最终都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而产生信用风险,不利于企业获得融资,加大了融资约束力度。二是中小微企业体量小或有多种经营方式并存,能迅速做出反应来应对那些可能导致企业破产的问题而做出的过度投机行为,走上“庞氏骗局”这条路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加大了融资约束力度。
2.2 融资渠道的困难
在一个信息不完全的大国,对外融资并不容易但又是必要的,特别是对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来说,金融中介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正如Bybeim和Calomiris(2001)所主张的那样,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非常重要。在我国,中小微企业的外部融资来源包括银行贷款、民间借贷、风险资本、私人股本基金及股票市场。
然而风险投资市场中的小微企业的信用度低,投资人更偏向财务数据清晰、经营规模大的公司,所以即使在中国蓬勃发展的风险投资业也没有能提供如预期般的帮助。由于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股票进行融资,而中国也明确了建立纳斯达克型股票市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自2001年美国股市科技业泡沫破裂以来,我国的收成并不乐观。在过去的10年里,我国政府建立了许多地区资产和股票交易所,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出售部分股权获得资本。上市融资的市场渐入及中小板的上市,缓解了一部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约束。但是苛刻的上市条件和高要求的创新技术使大多中小微企业难以达到融资条件而徘徊在股市边缘。此外,小额贷款的高利率也让大多数小微企业望而却步。
在我国社会融资中,较于新三板的高门槛和民间借贷的高成本等,银行的间接融资成为大流之选。2003年,Vietoria Williams和Charle Sou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了小企业的融资方式,结果显示,大约有一半的中小企业通过传统的银行贷款进行外部融资。
尽管如此,中小微型企业还是很难从国有银行获得完全贷款。一是中小微企业比大型企业更容易出现高违约风险,那么银行承受的风险就会很高,银行为了避免这种风险就会提高申请贷款门槛或贷款利率,对中小微企业“惜贷”。二是信息的不对称阻碍了银行向中小微企业实行完全贷款,Stigliz和Weis于1981年提出“信贷配给”理论,指出相较中小微企业,大型企业的信息完整、真实且可以给银行带来派生业务如承兑保证金等,所以银行就更加倾向于选择为后者提供贷款。
3 建议
针对因为资信问题而导致的融资约束问题,中小微企业家们可以着手对产权进行保护进而增强企业的信心,这样会更容易获得信贷,更有可能将利润进行再投资,以维持企业的资金供给。在银行方面的融资约束问题,如果是自身问题,那么企业就要改善自身条件,转变经营理念,健全财务制度;如果是由于银行对企业的了解不够,造成的偏见、歧视,那么中小微企业一方面可以与某一银行建立长期的合作形成关系型信贷,让银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资产管理、信息处置等各个方面能有一个全程参与或者了解的体验,让银行贷款单位全方位地了解提供贷款所需考察的信息;另一方面可以自发成立专门的行业协会,助力于促进银行与行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国家或政府甚至是地区出台专门的政策支持行业协会的发展,也为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机制提供助力。有关经验证据表明,宏观经济背景很重要,经济、金融和法律制度发展在缓解筹资障碍方面有着决定性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刘兢轶,杨梅,郭净.供应链金融能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吗?——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会计之友,2019(10):116-121.
[2]邵建军,张世焦.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质量与融资约束关系研究——基于信息不对称与金融市场发展水平[J].财会通讯,2019(12):103-107.
[3]Stiglitz J E,Weiss A.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1(3):393-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