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甜 曾德超
【摘 要】文章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互联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发展进行梳理与剖析,为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对样本文献的基本维度进行统计,并结合工具辅助的可视化数据分析和内容分析,系统、客观地把握该领域的研究态势。结论表明,“互联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近年来受到了持续深入的关注,以打造“一站式、全方位”的先进科技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研究热点。
【关键词】“互联网+”;科技服务;公共服务平台;文献计量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9)09-0013-03
0 引言
“互联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可以理解为大数据时代下为满足多样创新需求,依托“互联网+”模式的引入与应用,实现科技资源在各区域、各层级的高速流通与共享共用,它是政府加强科技公共服务供给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提升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重要载体。随着国务院下文对科技服务业提出的网络化、集成化、知识化和市场化的要求,“互联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得到广泛关注,平台由省级科技文献共享共用平台逐步升级为集成知识服务、专业服务、创新服务等的综合性平台,典型代表有浙江省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广州科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科技创新平台、中科合创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和厦门科易网等。
不少研究人员针对平台发展历程、运作机制、构建方法及网络防护等进行了多方位研究。黄琳等人[1]对我国目前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历程、功能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文献综述;李长云等人[2]从理论层面剖析了平台发展的主要动力,包括助动力、原动力和旋动力,并就如何发挥这3种动力提出了相应对策;唐玉英等人[3]提出基于ADSI的单点登录技术解决方案,使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成为开放性、数字化的资源共享服务网络;卞咸杰[4]提出在数据访问层面和数据操作层面制定合理的安全策略,保障移动互联网下共享平台实际投入使用后的数据安全。由于不同领域的研究者的侧重点不同,给出的策略和建议也相对分散,缺乏对该领域整体的定量分析,难以剖析平台建设中的重点及把握其发展脉络和趋势。在此背景下,运用文献计量法对“互联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进行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以科学的方法把握平台发展脉络中的研究热点,对其研究及建设均有一定启发性。
文献计量的方法在类似领域的研究中都有运用,如胡承立等人[5]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对我国政府网站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依据客观实际数据展现了我国政府网站的研究热点及方向;张雪梅等人[6]通过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对我国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绩效评估研究状态进行了统计。本文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结合工具辅助的可视化分析和内容分析,对国内“互联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发展进行梳理与剖析,统计样本文献的多个基本特征维度,分析其研究的热点问题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结论表明,“互联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近年来发展平稳,研究领域逐渐多元化;研究的最新热点集中在大数据时代下的深度数据挖掘服务、“互联网+科技供给”、“一站式、全方位”的科技创新服务等方面。
1 “互联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文献统计分析
1.1 数据搜集
(1)研究方法。文献计量法,结合工具辅助的可视化分析和内容分析。对检索出的有效统计文献按文献计量基本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合相关数据分析工具,包括EXCEL和Cite Space,对文献统计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再通过对文献的特定主题内容进行提取,系统、客观地把握其研究态势。
(2)检索过程。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为统计来源,检索日期为2007年1月1日至2018年11月10日。鉴于“互联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一般以资源的共建共享和提供科技创新服务为主,检索策略为篇名中包含“科技”“平台”,并包含“公共”或“创新”或“共享”,对CNKI所包含的“期刊”“教育期刊”和“特色期刊”库进行跨库检索。
(3)数据处理。在数据检索过程中发现,检索出的文献中部分涉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研究主体是工程概念的实体平台。因此,在数据清洗过程中,本文以未涉及“网络化”“数据库”“信息化”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词眼进行清洗,经去重补漏,最终筛选出471篇相关文献作为本文计量分析的原始数据。
1.2 文献统计分析
(1)整体增长趋势分析。论文的发表状况通常被认为是衡量学科发展水平和科技产出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对检索时期内期刊发表文献的统计,分析“互联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研究趋势。
圖1表示各年份发表论文数量和引证文献数量可知,我国对“互联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领域的研究历程可大致分为3个阶段:2007—2010年为起始阶段,共发表论文112篇,占23.8%;2011—2016年为平稳发展阶段,共发文279篇,占59.2%;2017年以后为继续发展阶段。总体来看,相关文献数据总量较多,其被引量也在迅速增长,体现出网络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受到了持续深入的关注。
(2)核心作者分析。核心作者是指某一研究领域中贡献较多、影响较大的学者。通常,采用文献计量学中的普赖斯定律确定某一研究领域内的核心作者。本文的样本文献以第一作者(含独立作者)发文最多的为4篇,根据普赖斯定律可表示如下:
按照取整选择即发表论文2篇或2篇以上论文的作者即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结果见表1。
同时,本文对表1中发文量排名前11位的核心作者的被引量进行了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可知,李玥和王宏起两位作者在该领域的综合学术水平较高。经文献分析,二人同属哈尔滨理工大学,对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需求分析、模式探索、服务体系有较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尤其是近两年在大数据驱动下,在探索平台智慧化服务方面提出了不少建议。
再来分析论文的合著情况,独撰论文为215篇,占总发文量的45.6%;2人合著论文为108篇,占总发文量的22.9%;3人合著论文为82篇,占总发文量的17.4%。从以上数据可知,合著论文数量与独撰论文数量差距并没有特别大。这是因为“互联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数据的搜集与共享、情报理论知识与实践、科技创新咨询服务和计算机相关技术等。同时,在大数据驱动下,要实现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智慧化服务、移动化服务,需要多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因此,应多鼓励和支持该领域的跨界合作研究,以此推动“互联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获得横向和縱向上更深入、更全面的发展。
(3)关键词分析。关键词出现频次的统计有助于判断论文内容的集中或分散度,有助于把握研究的热点;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键词在同篇文献中出现时被称为关键词共现,而对其中介中心性分析则可揭示研究热点的发展脉络。本次文献计量统计的关键词出现频次超过30次的分布结果及其中介中心性见表2,关键词共现网络如图3所示。可知,“互联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平台构建及基于平台架构的资源共享和科技创新服务与信息服务上。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2014年以来,该研究领域的论文出现频次较多的关键词逐渐演化为智慧服务、知识协同服务、云服务模式、移动互联技术、大数据等[7-8],以打造全新的、先进的科技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研究热点。
(4)研究内容分析。基于以上对样本文献基本维度的分析结果,结合相关论文的具体内容,本文总结了“互联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主要研究热点及趋势,有以下方面:①平台的资源共享服务研究。“互联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主要以科技文献、科技数据、产业信息等创新资源及实体科技资源为对象,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对待建资源的统一规划,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和共享率。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对各类用户的需求进行详尽的调查研究,根据各产业特点、地区特色、创新需求等,对科技资源共享流程包括资源识别、资源搜寻、资源转移或交换、资源使用或配置进行规范,使其整体效益达到最优化。②平台的专业功能服务研究。“互联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专业功能服务按照服务深度,可分为传统文献服务、科技咨询服务和决策参考服务,而这3个层次的服务应当属于平台提供的基础服务内容。为提高平台用户留存率和服务广度,应当考虑增加特色功能服务和个性化知识服务,如竞争情报服务、科技翻译服务、知识增值服务、专业技术中介服务、孵化综合配套服务等。③平台的构建方法研究。“互联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方法有几大方向:一是集合利用区域优势资源,使用“中心网—分中心网”的规模体系构建通过中心控制、分中心响应的协作平台,有强大的整体效应和联合保障作用;二是坚持可扩展性原则,采用计算机集群方式部署,集群之间通过Hadoop实现数据通信,可根据业务需要动态加入和退出;三是考虑构建基于移动终端的多角度、多功能的服务平台,与PC端平台互为补充,提供移动泛在服务。④平台的运营模式研究。大数据环境下,平台运营应当针对用户在科技创新中的不同层次的需求进行设计,有基于现实需求的信息交互运营模式、基于潜在需求的知识推送运营模式和基于未来需求的智慧营销运营模式。通过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根据用户特征、用户偏好和资源特征对平台用户群体精确细分、选择与定位,形成集成化引导和规模化推广的局面。
2 结语
通过本文的文献计量分析,可以识别和把握“互联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发展演化过程,为关注该领域的学者和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面对创新发展的新形势,本文认为“互联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应坚持以“互联网+科技公共服务”为主题,考虑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存储等先进信息技术实现科技资源的互联互通与高效流动,为不同层次科技需求的用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科技创新服务,充分发挥平台的连接价值、数据价值、匹配价值,围绕区域创新形成一个全覆盖、开放的协同科技生态。
参 考 文 献
[1]黄琳,张辅.构建统一、公开、共享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路径与对策[J].科学管理研究,2016,34(6):13-16.
[2]李长云,张悦.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发展动力机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8,41(4):33-37.
[3]唐玉英,曾祥明.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构建思想和技术方法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25(19):103-105.
[4]卞咸杰.基于移动互联网科技论文共享平台数据的安全策略研究[J].现代情报,2015,35(6):43-48.
[5]胡承立,张韦.基于CSSCI的中国政府网站研究现状文献计量分析[J].现代情报,2011,31(12):159-165.
[6]张雪梅,过仕明,高洁宁.我国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绩效评估的文献计量分析[J].情报科学,2013,31(8):42-46,52.
[7]王宏起,程淑娥,李玥.大数据环境下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云服务模式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7,40(3):42-47.
[8]严伟,徐锦英.大数据环境下的科技智库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研究[J].科技通报,2018,34(8):268-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