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龙
自2013年高考语文试卷引入非连续性文本试题,此后每年高考均有相关试题。高考试题的考查是非连续性文本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价值的外显和具体化。在指导学生备考时,语文教师可利用以下策略,提高备考指导效率。
非连续性文本由图片、表格、文段等非连续性构件组合而成,根据呈现形式的不同,可以粗略分为单一类、组合类、混合类三种。单一类,指仅含有图片、表格、文段等某一类内容,不包含其他构件的单篇非连续性文本;组合类,指仅由图表文等构件组合而成的单篇非连续性文本,区别于“由若干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共同构成的单篇文本”,而是只在非连续性文本之内进行的类别划分,如景区导游图、商业广告、地图等;混合类,指由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混合而成的,以完整连续性文本为主要材料,非连续性文本作为辅助材料混合而成的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命题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试题样态呈现,指非连续性文本试题材料的外在组合样态。2018年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试题主要有两种类型:单一类和组合类。例如,全国一卷和三卷“语言文字运用”题中的第21题,分别是类似思维导图的“流程图”和“框架图”的文字转化题,属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单一构件。单一类非连续性文本试题材料单一、命题直接,通常是直观式的。全国三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则都是文段摘选与图表的组合,属于组合类非连续性文本。组合材料的内容和选材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联,有研究者将其概括为“关联式组合”。文本材料的非连续性是其基本特征,材料间的关联性体现在始终围绕某一具体的话题(主题),并呈现出四种板块化的组合样态(类型):并列式(以某一个主题/话题为核心,由若干材料组合而成)、链接式(以“1+X”的组合方式,以一个非连续性文本材料为主,若干连续性文本为辅)、阐释式(指各非连续性文本之间构成一种“互文互解”的关系)、印证式(各部分材料之间在内容的实质上相互补充或印证)。
二是材料主题选择。非连续性文本试题材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报纸杂志等,展现出多媒体融合的时代阅读特征。且尽可能与当前中学生的阅读媒介、方式和日常生活情境相接轨,常常围绕某一核心主题。这些主题通常具有鲜明的特征,如关注传统文化传承、聚焦现实日常生活、关心时事热点、留心科技革新等,表现出强烈的生活性、时代性和文化性。
三是命题考查目的,指试题考查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具体指向,即命题的意图。非连续性文本的语文课程价值是让学生学会在单一或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中准确、迅速地获取并使用信息。相关试题的能力考查指向可以分为:理解判断型,考查学生提取与辨析关键信息及分析整合的能力;结论概括型,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需要学生从图表中分析提取信息,概括形成结论;要点梳理型,考查学生对文本整体大意的掌握和概括能力;观点表达型,考查学生对所获信息的价值判断能力,要求对关键信息做出合理评价和表达;推断解释型,考查学生能否运用所获信息进行学习迁移,用来解释生活现象或阐述个人观点。
1.做好真题分析示例。在备考指导上,教师可从上文所述的三个角度对真题进行解析,提醒、训练学生关注真题要素。
首先,对试题进行整体分析。
其次,细致分析非连续性文本试题个案。下面是2018年全国一卷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
【材料一】 摘选自《人民日报》的报道《“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
【材料二】摘选自国际期刊《自然》中的文章《一位把量子通信带到太空又带回地球的物理学家》
【材料三】摘选自《参考消息》转引日本《读卖新闻》关于“中国实验设施瞄准一流”的报道。
試题采用了并列式的材料样态呈现,三则材料以“中国量子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主题,分别来自三家不同立场、不同定位的媒体。由于出发点的不同,对同一事件报道的侧重点也就有着明显的差异。两道客观题以单选的形式要求选出“对材料内容理解、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对文中材料信息进行理解、加工、综合进而作出判断,选出不正确的内容选项。主观题要求针对“三则材料各自媒体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结合材料分析简答。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要点归纳和探究文本特色的能力,学生在作答时需要对每则材料的重点内容进行概括和要点梳理,结合材料的出处(标题和注解)综合理解,阐释评价,表达观点。
2.借力精准施策提效。掌握真题特点后,教师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解题方法的细节指导。
一要关注形式,了解材料样态。在日常教学和备考指导时,教师可以通过归类整理、集中示例的方式加强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试题材料样态的把握,促进学生知识的结构化生成,逐渐养成分析试题类别的意识并形成思维定式,提高知识提取的准确性和速度,提升阅读效率。
二要聚焦内容,提炼文本主题。文本的主题通常与考查目的直接相关,主题的把握往往是对文本作出正确结论概括和推断解释的钥匙。准确把握组合材料的核心主题,对提取关键词、获取信息并做出合理推断具有重大、关键性作用。教师要训练学生通读全题,不仅要关注图表、文段形式的主干材料,还应关注题干及选项,判断出主题。
三要逆向溯源,明晰考查目的。近几年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试题考查较多的是理解判断、 结论概括、要点梳理和观点表达四种能力,而推断解释类的几乎没有。“理解判断类”可先明确大、小题干中的要求,抓住关键词,再回到文本中以“聚焦—锁定—提取—加工”的步骤进行结论总结;“观点表达类”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评价和理解,作答时要结合材料信息,谨慎判断,把握观点的尺度和范围后再畅所欲言;“结论概括类”要求学生必须以文本材料为凭借、以所获信息为依据,在书写表达时以逻辑关联相关信息(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等)进行总述,做到逻辑严密、语言简明连贯、表达准确得体。
3. 重视材料来源(出处)。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三套语文试卷中“实用类文本阅读”的10则材料都注明了出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对文本材料来源作初步判断,提醒学生关注、分析引用材料的标题、出处、注释、编者注等看似与文本无关且极易忽略的细节信息。阅读时借助大小题干、文本内容和材料来源,实现对所获信息的理解概括和推断探究。
(作者单位:永顺县万坪镇中心完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