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是人类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文化、精神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基石,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学生的民族精神、良好的品德的培育和形成产生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例如,《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是我们做人的根本,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
关键词:经典诵读;弟子规;品德修养
《弟子規》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在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同时还要好好的学习文化等其他有益的知识。我校教师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丰富内涵,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带领学生诵读、背诵中华古诗文经典,从“感性”入手,使学生逐渐达到“理性”的领悟,并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获得各方好评。实践证明通过德育与经典诵读结合的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规范学生言行,使学生不仅生活快乐、举止文明,而且将快乐与文明进行传递、辐射到学生的每个家庭,同时,为树立学生“德才兼备”的健全人格探索一条特色之路。
一、 经典教育与德育的相互渗透
1. 经典教育就是让儿童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阶段(0~13岁),通过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经典文化,开发孩子的高度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为孩子的成人成材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北京、上海、江苏、湖南等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十五”课题研究结论:诵读经典能帮助孩子
◆ 培养良好习惯、奠定优美人格
◆ 提高专注力、开发智力
◆ 提升记忆力、理解力
◆ 阅读能力好、理解力强、分析能力高
◆ 喜欢读书、善于融会贯通,创新能力强
换言之,经典教育是根基教育,能帮助孩子奠定四大人生根基,即:语文根基、人文底蕴根基、好习惯根基和高尚道德的根基。
2.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二、 经典教育与德育的相互促进
(一) 重亲情的德育思想教育
经典突出强调的“孝悌”二字:“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以孝悌为其德育思想的核心,孝,即孝敬父母和长辈,悌,即友爱兄弟姊妹和同辈。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更具有激发人心向上的力量。同时,以亲情维系的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家庭的稳定和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教育孩子要从行为上敬重父母,不能傲慢无礼;孝敬父母,还应兄弟友爱。这种重视家庭教育,重视亲情教育的德育思想,我们要很好借鉴,用以指导小学生的德育工作。
(二) 重人格完善的德育思想教育
我们要求人要“谨而信”“泛爱众”“能亲仁”“皆须爱”,提倡彼此平等、亲爱、善以待人,做一个有仁爱精神的人。“人有短,切莫揭”,大家互相理解,互相包容,这样彼此能和谐相处,真诚协助合作,友好竞争。诗词经典告诫我们,良好人际关系的维系要靠我们每个人文明的行为和为别人着想的处事精神,对他人的恩情要记得报答,对他人的怨恨要尽量忘记。这样,就把德育与人格塑造紧密结合起来。
现在是文明的社会,在高科技、高物质享受的社会当中,传统的文化似乎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了。有很多古圣先贤所留下来的文化精髓,可以说是被人所遗弃了,但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文化宝藏的可贵之处。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国遭受极大的动乱,许多的传统文化道德都在这个荡乱的时代当中,被破坏殆尽。尤其是道德文明,在今天可以说是已经完全失去了,这是十分危险的事情。我们想通过经典教育的特殊功能,和德育教育生动活泼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要通过经典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相互渗透与促进,有效地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充分感知和认识美,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达到真诚善良,心境开阔,积极向上心态。
参考文献:
[1]国学经典《弟子规》.
[2]骆国权.关于小学思想品德课开放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新校园(中旬),2017(4).
作者简介:
巫向真,广东省惠州市,广东省惠东县多祝增光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