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瑞莲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其中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要求学生具备在听、说、读、看、写等方面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教育部 2018)。该《课程标准》还提到,学生应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过程中有目的地选择词汇和语法结构,有条理地描述自己或他人的经历、表达情感等。然而,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明明背了很多词汇,但在说、写英语时总是犯语法错误,尤其表现为缺少谓语动词或主语,或用动词原形直接作主语。如:
例1:每天听英语新闻有益处。
被译成:Listen to the English news everyday helpful.
这样生搬硬套的“中式英语”虽然对交流和理解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学习层次,阻碍了学生习得地道的英语。更糟糕的是,虽然教师指出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但是学生在输出时仍然出现错误。究其原因,学生受母语的干扰,把汉语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带到英语学习中。所以说,“学习外语的主要困难之一,是本族语对外语的干扰”(王宗炎 1985)。
另外,大多数学生还无法达到脱离母语而直接用英语思维的水平。在输出英语时,学生大脑中最先想到的是汉语句子,然后翻译成英语词块,再组合成句。从这个角度看,说、写英语的过程是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将语言知识灵活运用的翻译过程。例如,文秋芳、郭纯洁(1998)认为,“用外语写作文,特别在外语学习的初级阶段,以母语为中介似乎无法避免”。既然中学生在进行英语输出时或多或少要借助汉语媒介,那么是否可以通过比较分析英汉基本句型的异同,从根源上避免英汉对译时的句型错误,从而以译促说,以译带写。
对比分析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两者都认为母语干扰是外语学习的主要困难,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克服母语语言系统的干扰。对比分析作为外语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主要任务是通过对比语言,弄清外语学习中因母语干扰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障碍并及时清除,从而促进外语教学。众所周知,虽然母语对外语习得有干扰(负迁移),但当母语的一些语用规则与目标语相似时,母语对外语习得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正迁移)。如果能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适当对比分析,最大限度地促进母语的正迁移,减少负迁移,将促进外语习得的效率。另外,哈利迪(Haliday)指出,在进行对比分析时应遵循两条基本原则,第一条是先描写再对比,第二条是比较具体语言结构,而不是整个语言系统(许进 2002)。下面就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句子成分和基本句型进行对比分析。
不同语言学理论在其英语句子结构处理上存在差异,为了以简驭繁,笔者利用五个英语基本句型与汉语句型进行比较,即主谓(SV),主系表(SVP),主谓宾(SVO),主谓宾宾(SVoO),主谓宾补(SVOC)。英语句子是以“SV”为句型框架构造的,重结构层次关系和语义,动词是这个框架的核心,没有动词就不能成为句子,其他的句法成分(主语、宾语、补语、状语、定语)围绕动词展开,呈树形构造。另外,在五个英语基本句型中,除SV 句型因其动词是不及物动词(intransitive verb)而后面没有强制性成分外,SVoO 句型可以转化为SVOA(A为状语部分,如将“He gave me a book.”转化为“He gave a book to me.”),从而凸显句型的SVO 部分;SVOC 句型可以将OC 部分看成复合宾语,由此看来,英语句型呈现明显的三分构造,如表1。
表1
长期以来,汉语句型系统问题还处于一种较为混乱的局面,但如今大多数学者认为汉语句子呈现出主谓二元结构分布。萧立明(2001)认为,“句子(S)=主题(Theme)+述语(Rheme),而主题和述语又分别可以由名词、形容词、动词、主谓结构(从句)形式充当,构成 T-Type 和 R-Type 句型”,如表2。这种两分特点反映出“汉语句子结构是受语义制约思维,而非受逻辑形式制约的特点”(马秉义2013),句子围绕主题积字成句,呈竹节式发展,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表2
通过对比表1 与表2,两种语言的句型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往往是汉语中所特有的句型在英语中不存在或者相反。因此,在教授英汉句子对译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预测学生会遇到的英汉主语(主题)和谓语(述语)不是由同一个角色充当的这一现象所带来的学习困难。尤其是牵涉汉语动词、形容词、主谓结构主题句或名词、形容词述语句的英译时,要让学生了解英汉句型的差别,使他们有意识地根据英语语法选用合适的句型。笔者以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6 第一单元和选修7 第一单元Workbook 中翻译练习为例进行分析:
例2:陶土罐非常脆弱,所以需要小心处理。
例3:在检查机器之前关掉电源是很重要的。
例2 由一个连词“所以”(so)连接两个分句。第一个句子“陶土罐非常脆弱”是形容词述语句,英译时要有意识地在主语(主题)“陶土罐”和谓语(或述语)“非常脆弱”之间增加系动词,使其符合主系表(SVP)结构。第二个句子“需要小心处理”看似没有主语(主题),是因为汉语交际者经常在语境中省略双方都知道的主语(主题),英译该句时要注意补全主语(个别省略句除外),将默认的主题(主语)还原。其翻译过程如下:
例3 是一个较典型的动词主题句,在英译该句时,要明确动词原形是不能充当句子主语的,必须转化成相应的非谓语动词,使其名词化。其翻译过程如下:
奥托·叶斯柏森(Otto Jespersen,1924)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提出普遍语法学,认为人类所有语言在句法方面一定存在共同点(转引自魏志成,2010)。这样的思考与论述为找到英汉语句型的交叉点提供了哲学基础。对于英语初、中级学习者来说,将各种汉语句型与英语句型进行相应联系,有利于掌握英语句型,提高翻译能力。本文就英汉主谓句进行相同性比较。下面以廖雅章(1988)在《从英汉句型对比看自然语言的普遍性》一文中所罗列的汉语句型为例,比较英汉语句型的相同之处。
(1)(SV)主+谓
例4:鲁迅,绍兴人。
Lu Xun is from Shaoxing.(SVP)
例5:那个女孩儿很可爱。
That girl is very pretty.(SVP)
(2)(SVP)主+谓+宾(表)
例6:鲁迅是绍兴人。(SVP)
例7:那个女孩儿是很可爱。(SVP)
(3)(SV)主+谓+状语(不及物动词+介词短语)
例8:他回来了。
He has come back.(SV)
例9:火车开往上海。
This train goes for Shanghai.(SV)
(4)(SVO)主+谓+宾
例10:他打破了那个杯子。
He broke the cup.(SVO)
(5)(SVoO)主+谓+双宾
例11:李老师教我们地理。
Mr Li teaches us geography.(SVoO)
(6)(SVOC)兼语
例12:他要我投寄这封信。
He asked me to post this letter.(SVOC)
(7)(SV)连动式
例13:他到市场上买菜。
He has gone to the market to buy vegetables.(SV)
例14:他帮忙洗碗。
He helped wash the dishes.(SV)
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汉语主谓句是可以找到对应的英语句型的。但是在汉英翻译练习时,学生会遇到这样的句子:
例15:这个人我见过。
例16:她什么都不是。
例17:他把所有衣服都扔了。
例18:墙上掉下来一块泥。
这些汉语句子看起来似乎找不到对应的英语句型,其实不然。在前文中,笔者所讨论的英汉基本句型都属于共同的、比较基础的常式句型。在常式句型中每一个成分都按照人们的认知规律进行排列。英语中还存在变式句,即句子的某个成分或某个成分的位置发生了变位。变式句在交际中大量存在,无法用常式句囊括所有句子(魏志成 2010)。研究表明,变式句在汉语中被使用的频率高于英语。在汉语中,说话者经常出于不同的交际目的,改变句子成分的顺序,通过不同的语序表达不同的语用功能。在例15 至例18 中,汉语句型的“主题+述语”的两分特点得到了体现:有些词被主题化,作为话语的开题,放在句子的领先位置,述语由各种从句或汉语特殊句式对话题加以说明。但从功能角度来看,主题并非总是“动词行为的施动者(主语),述语中的名词也不一定是动作行为的受动者(宾语),而有可能起着其他作用”(许进 2002)。说话者通过将常式句的成分移位,使用汉语变式句以更好地传情达意。但在英译这些句子前,把句子中的各个成分遵循英语句型的逻辑表述顺序进行移位、重组,重新变汉语变式句为常式句。对于英语初学者而言,这样的过程能保证他们正确地翻译出合乎英语句型的规范句子。如例18 中,说话者是为了突出“一块泥是从墙上掉下来的,而不是从天花板等其他地方掉下来的”。但只要稍加分析就会看出,在重新安排的语序中,“墙上”是状语(A),“掉(下来)”是谓语(+状语)(V),“一块泥”是主语(S)。这个汉语句子的结构由原来的常式句型SV 转变为变式句型VS。其实,句子成分转移现象在英语中普遍存在,如“There goes the bell.(SV-VS)/On the floor lay a dog.”张今(1997)认为这种变化符合句型基本要素之间的转移原则,且不妨碍认识英汉句型的共性。根据移位原则,可以把以上四个例句看作是句型基本要素之间转移的结果,还可以将它们还原成基本句型。
例 15 先由 OSV 转换为SVO,再翻译为:I have seen the man.
例16 先由SPV 转换为SVP,再翻译为:She isn’t anything./She is nothing.
例17 先由SOV 转换为SVO,再翻译为:He has thrown all clothes.
例18 先由VS 转换为SV,再翻译为:A piece of mud dropped off the wall.
以上比较方法从理论上看似繁琐,在实际应用中大可不必将个中原委向学生道得一清二楚,只要把对比的结果和运用方法教授即可。
布茨卡姆(Butzkamm,2003)说:“母语不是一件外衣,学习者在踏进外语教室之前是不可以将其脱下,弃之门外。”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拥有汉语知识体系,就不得不处理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迁移作用。英汉基本句型除了有着各自的特性外,也存在普遍性。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比较两者的异同,能够帮助他们激活头脑中有用的背景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句型。教师也可以以此预测学生在运用英语句型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发现错误的原因,从根本上纠正错误,从而让学生在口头、笔头表达中不犯句型错误,使输出的英语句子更加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