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辟蹊径,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9-06-25 02:34宓洪波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渗透途径音乐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宓洪波

摘要:在音乐教学中,以音乐为手段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之必需。为此,深入研究教材,发掘其中蕴含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素,并以之为切入点充分发挥课堂唱歌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和恰当把握核心价值观渗透的有利时机等都是必需的。

关键词:音乐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3-0048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如习总书记所言,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这也是中学音乐课标明确要“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的根本原因所在。自然,体现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要凸显和渗透核心价值观并引领课堂教学,就必须充分借助音乐教育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寻找恰当的切入点和把握适当的渗透时机来进行。

一、寻找结合点:全面发掘音乐教材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素

1. 突出“爱国”与“民族精神”主题。以“爱家乡”“爱祖国”等为关键词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作为民族灵魂的民族精神,则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两者结合,体现在中学音乐教育的课堂上,应充分且深入地发掘教材中的爱家乡爱祖国资源,使学生在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启发道德情感、激发民族精神。如教学《红旗颂》时,对作品背后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就应进行重点表达。这对于帮助学生提升精神境界、增强民族自豪感极为必要。

2. 突出“理想”与“时代”主题。人们对音乐的追求与所生活的时代密切相关,既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客观反映,又会因个人努力追求而反作用于社会现实并推动社会进步。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抓住某些典型作品背后的“人”的因素,充分发掘体现在“人”——如词曲作者——身上的某些性格特征,如精神表达等对学生进行时代理想教育。如教学《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时,即应突出表达体现在贝多芬身上的追求光明、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等人格魅力,以及对不向所生活的黑暗时代屈服的、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坚守等。

3. 突出“美德”与“荣辱”主题。作为个体的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守,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人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的坚守。这种坚守体现在音乐教学中,应融进诸如感恩、诚信、友爱、劳动、团结、生命、自然等教育内容,而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行继承和弘扬。如教学《手拉手》,对于蕴含其中的、已经超出体育范畴而扩大到“人类”这一层面的团结、友谊等精神,就应得到应有的传承和颂扬,并借此引导学生作有关美德教育的强化和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二、拓宽路径:寻找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有效方法

1. 发挥课堂教学中唱歌课的主阵地作用

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喜欢唱歌,而教材中所选用的歌曲风格多样、体裁广泛、内容丰富,很受学生喜欢。因而,充分运用唱歌教学,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教育,效果可期。如教学《鼓浪屿之波》,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第二段(8-17小节)中,与前段形成鲜明对比的上升旋律,以及随后乐句中非常紧凑的两个“我渴望”,就非常有助于学生理解蕴含其中的两岸人民渴望早日相聚的迫切情绪;又如教学《西沙,我可爱的家乡》,感受蕴含在第40-43小节中拖腔所表达出的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于强化学生的“爱国”价值准则,就大有裨益。做好这一点,既与前述对教材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素的发掘有密切关系,也与教师的教学思想表达、教学方式采取等密切相关。如教学前例《鼓浪屿之波》时,在教材研究中就应对歌曲的创作背景、歌曲内容中的价值表达有深入认识,并时时不忘“音乐教育……首先是培养人”(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功能;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引领学生在反复聆听中感受歌曲中思乡情绪的表达方式,如第一段中对第一个乐句做出变化重复第二个乐句的作用,就应明确是在为第二段高潮部分的到来做铺垫,而第二段中紧凑叠用两个“我渴望”则是在表达迫切的心情等。

2. 恰当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的有利时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涵盖了从国家层面的价值表达到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以及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内涵非常丰富,绝非教师可在一个課时教学内能全面涉及和渗透的。即便仅就其中某一个方面,亦非可能。所以,既然是“渗透”,教师在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与核心价值观的结合点后,还要结合教学实际找到合适的触发点才能达成应有的“渗透”效果。一是可在介绍作品创作背景或作品鉴赏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如教学《红旗颂》时,讲解作者吕其明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过程,就会理解作者融进音符中的真实体验和爱国深情。教学《重整山河待后生》时,体味蕴含在激愤、高亢、悲壮的旋律背后的民众觉醒和抗日精神,就会理解我们中华民族大义凛然、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二是在学习新知时渗透“诚信”“友善”等传统美德或高尚情操教育。如教学《生命之歌》时,引导学生在体验伴随生命历程的各类音乐,如《摇篮曲》《鱼美人的婚礼》《地球之歌》《悲怆》中,感受蕴含其中的理解父母、善待亲人,真诚友善、明辨是非,珍爱生命、爱护自然,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等,感触就会深刻得多。三是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和谐”“敬业”等教育,如合唱教学中的集体协作等。

总之,教学实践和经验告诉我们,在音乐教学中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渠道多样,路径丰富;同时也应综合把握,正确处理好“主阵地”和“辅助渠道”的关系,以求在主辅结合中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苏晓华.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青海教育,2017(10).

[2] 高燕真.音乐课堂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途径[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6).

注: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编号:1507034)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河北省沙河市教师发展中心  054100)

猜你喜欢
渗透途径音乐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论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