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妤玥,邱波彤
1.浙江万里学院,315101;2.浙江舟山日报社,316000
在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有1 份编号为“857”的茶叶标本,约2 盎司(约56.7 g),标签上写着“来自中国的一种茶”,是300年前英国皇家学会会长、 自然历史学家汉斯·斯隆(Hans Sloane)爵士的收藏品(图1)。
2015年,历史学家在植物研究时发现了它,随后便确认它为英国最古老的茶叶标本。在进一步研究中,历史学家将盒子里的数字标签与1 份原稿目录相互参照,发现目录上写着这种“茶”来自“坎宁安”[1]。詹姆斯·坎宁安(James Cunninghame)1700年时曾前往浙江的舟山群岛采集了包括这份茶叶标本在内的大量植物标本,他的日记、当时东印度公司原始记录和18 世纪初的《哲学汇刊》(后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刊),都详细记载了这一事件。将近2 个世纪后,1888年出版的《牛津国家人物传记大词典》将坎宁安收入名录,称他是“第一个在中国制作植物标本的英国人、最早准确描述了茶叶种植”[2]。
图1 现藏于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英国最早茶叶标本(来源:英国卫报网站)
17 世纪中叶,中国的茶叶和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墨西哥的巧克力,几乎同时出现在英国民众视野中。1658年9月23日,托马斯·加韦首次在伦敦1 家报纸上为茶叶的销售做广告,他也成为英国首位销售茶叶的商人[3]。茶进入欧洲后,“长期以来,被视为治疗身体和精神疾病的灵丹妙药,在宗教和政治仪式中都是焦点”[1]。而在英国,人们甚至长时间为“茶”应该翻译成“tay”还是“tea”而争论,而正是在各种各样的争议声中,“茶开始寻求发现一种独特的英国文化形式”[1]。
经过将近半个世纪发展,茶叶慢慢普及开来。1700年,开往广州的诺森伯兰号商船的大班被告知,茶叶已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4]。但是,更大的问题接踵而至,18 世纪“茶叶世纪”的大门刚刚打开,英国社会对茶却充满了争议。欧洲人对茶叶的植物学、文化意义的探究和争论,几乎与茶叶在欧洲的出现同步。茶的历史、茶的习俗、茶到底是什么、它怎样种植、怎样加工、绿茶和红茶的区别等问题,成为人们广泛争论的东方之谜,“喝茶的人和卖茶的人都对他们喝的茶的来源、制作和质量一无所知”[1]。“虽然现在茶很容易买到,但它仍然很神秘。茶是什么意思……有些人,包括商人和店主,能告诉你它从哪里来,花了多少钱。但是在新世纪,人们对茶的文化意义和茶的历史并没有达成一致”[1]。
在所有的争议中,红茶和绿茶来源于同一种植物还是不同植物,是被最广泛争论的问题,当时的英国人并不知道,茶叶不发酵的为绿茶,发酵的即为红茶,而红茶和乌龙茶无论是从加工工艺(揉捻+烟熏/炭焙),还是外形色泽和汤色都极为相似[5]。
在这样一个有意思的时代背景下,詹姆斯·坎宁安带着斯隆、佩蒂弗等人的重托,于1698年前往中国厦门。他的其中一项任务,便是解开茶叶之谜:茶品种是什么,怎样种植、加工,以及红茶(Bohe)和普通绿茶的区别[1]。但是很遗憾,坎宁安在厦门1年多的时间里,采集了大量植物标本,却没能解开斯隆等人关于茶叶的东方之谜。不过,由于他在植物学上的造诣,1699年下半年他回到伦敦后不久,便由斯隆提名成为皇家学会会员[6]。
坎宁安1686年在莱顿学医,在那里他被记录为21岁,因此欧洲的研究者据此判断,他的出生年份应该为1665年。坎宁安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职员之后,他的两次中国之旅,和英国皇家学会的秘书斯隆、收藏家詹姆斯·佩蒂弗密切相关,两人都狂热地收集着一切和中国有关的东西[7]。
1698年9月5日,一批商人根据法案成立了1 家新公司——英格兰东印度公司。从此,英国出现了新、老并存的两个东印度公司[8]。新公司成立伊始,就把对华贸易战略重点放在了以舟山、宁波为核心的浙东一带,他们成立了管理会负责公司在中国的事务。董事会于1699年11月23日发给管理会主任的训令说“前往Liampo 群岛,Liampo 在中国北部,我们指令你如有可能就居留该处——或者你可以得到政府许可在它附近的口岸贸易”[9]。
之前曾两度以东印度公司商船医生身份赴亚洲的坎宁安,1700年10月11日,以植物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和新成立的英格兰东印度公司外科医生三重身份,乘坐对华贸易的“伊顿”号商船抵达舟山,立即开展了全方面的科考工作,并且于当年11月20日,将信件寄往英国。信中除长篇论述舟山的自然环境、社会风俗、农渔盐业、经济结构等情况外,也描述了他所观察到的茶叶:山顶上长着大量茶树,但是和那些长在多山岛屿上的茶叶没法比……他们生产茶叶,但主要是用于自己消费[10]。
从信中来判断,坎宁安对茶叶的观察和所采集的茶叶标本,都是在距离舟山本岛定海城“对面五六英里外的岛上完成的”,他找到的茶叶在山顶上松树丛下的小灌木中生长得很茂盛。这座岛叫盘峙岛,1701年下半年,坎宁安和英国船长约翰·罗伯茨(John Roberts)一起测量了舟山群岛的海道,并将他采集标本、观察茶叶种植技术和加工工艺的这座小岛,命名为“茶岛”,此后的1703年,他们所绘制的海道图,由英国桑顿公司出版发行[1]。
他的信件和“一组包含大概150 种不同植物标本”的包裹,于1701年7月15日到达伦敦时,佩蒂弗认为这个包裹“非常重要”,表示坎宁安的回答特别提到了“茶”的“圆锯齿状的叶子”,他认为是“舟山茶树”的典型形态特征。
图2 茶树根制作的椅子,1701年由舟山总兵赠送给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后转赠给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最终由斯隆所收藏
当年底,舟山清朝官员向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送上了礼品:1 把用茶树根做的椅子(图2),1 床金色布料做的被子,12 片样子相同的帷子,24 个描画的餐盘,24 个盘子,24 个茶杯,24 罐BOHEA茶和8罐上等的Kaiſeau Singlo茶[11]。
这些礼物,除了用茶树根做的椅子确信被寄回英国,送给了当时的英国皇家学会会长之外,其余也可能有部分被退回。因为公司董事会第三主任亨利·劳斯(Henry Rouse)在他日记中曾记录,厦门商馆收到了他们运去的邮件并准备发往英国[11]。
舟山岛并非茶叶主产区,但由于新东印度公司的职员不被清政府当局允许前往其他地区,他们被局限于舟山岛活动,因而坎宁安只能在舟山进行考察、采集植物标本。
1700年11月至1701年间,坎宁安在舟山详细观察了茶叶的种植、加工等情况,于1702年年底将考察报告以书信形式寄回英国,这些资料和一年前寄到的茶叶标本等,完美解答了佩蒂弗等人的核心问题,即红茶和普通绿茶的区别、茶叶加工、种植等:“通常运往英国的茶叶有3种,它们均来自同一种植物,只因采摘季节和种植土壤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茶叶种类。红茶(或武夷茶,因产自福建省武夷山而得名,武夷山是茶叶的主要产区)采自茶树的第一批嫩芽,时间为3月初,采回后在阴处晾干。Bing 茶采于4月,是第二批采摘的茶叶。松萝茶(Singlo)是最后一批采摘的茶叶,采于5—6月份,需将茶叶放入斜锅或平锅内(置于火上)进行短暂杀青。茶树是一种常绿灌木,花期从10月持续至次年1月,随后9—10月,果实成熟,因此,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采到花和果实。但是要采到1 颗新鲜而完整的果实,却是100颗里面也找不到1颗的。该岛有几处地方生长着茶树,这些茶树都长在山坡上干燥的沙砾地里,无人栽培”[12]。
他还纠正了勒·孔特(Le compte)《中国现况新回忆录》中的错误:“勒·孔特在第96页中说到中国人完全不懂嫁接技术,他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我看到过这里有很多乌桕被嫁接到其他的树上。他们在嫁接的时候,不像我们那样的割裂砧木,而是从砧木的皮层削下一小片,然后将接穗(在芽的侧面斜切一刀,以便能和从砧木上削下来的薄片贴合)和薄片一起绑到砧木上,用稻草和泥覆盖(这一点和我们一样)”[12]。
1702年起,《哲学汇刊》开始刊登坎宁安的书信,随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他的考察成果回答了困惑于人们心头的关于茶叶植物学的“东方之谜”,尤其是准确地将红茶和普通绿茶的异同进行了区别。他所收集的包括茶叶之内的植物标本,几乎全部进入皇家学会目录,成为目前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部分。此后,“他的名字几乎出现在伦纳德·普拉肯内特(Leonard Plukenet)《植物大全》的每一页上……他对《哲学汇刊》的贡献是众多而重要的”[2]。
1705年,欧文顿在他的《论茶的性质和品质》第2 版中对各种茶叶的来源进行了修改,逐字逐句地引用了坎宁安的考察报告。被称为18世纪早期关于茶的最具影响力的欧洲专著《Amoenitatum Exoticarum》于1712年出版,作者坎普费尔(Kaempfer)的观点和坎宁安并无任何抵触之处[1]。
18 世纪初,在对茶叶影响至深的英国本土学者坎宁安、欧文顿、坎普费尔出版和再版相关论著后,茶叶在英国很快有了分类,18 世纪的头10年,东印度公司的销售开始指定“上等Singlo Tea”和“Bohee Tea”的不同包装,并注意到“Green Tea”和“Bohea Tea”之间的区别。到1712年,茶的销售已登记为五大门类: bohea、 pekoe、bing、congou 和singlo。而在各地经销店,人们了解到了红茶、绿茶的区别,也正是从这时起,红茶开始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1]。
舟山茶叶标本和同时寄达的一系列和茶文化相关的资料,在18 世纪欧亚“茶叶世纪”开启之际,无疑具有深远的影响,它至少解开了英国人关于茶的三大核心谜团:茶的种植、加工工艺、绿茶和红茶的区别。从此之后,在英国茶文化发展进程中,植物学特征不再成为其重大阻碍。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事件可以观察到,在始于17 世纪的中英乃至中欧贸易交流中,并非只限于商品交流,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显得如此强烈,坎宁安和其他植物学家对茶的探索,实际上就是一条文化交流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