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类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互联网+对分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以“新闻理论”课程为例

2019-06-24 02:44何震
视听 2019年6期
关键词:小组讨论讲授内容

□何震

一、“互联网+对分课堂”在“新闻理论”课程中的教学实践

“新闻理论”课程,共11章内容,39课时,内容多、课时少影响了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笔者采用对分课堂模式,对课程内容作了筛选分析,对每一章具体内容作简要讲授,对重点内容做详细讲解,学生分小组通过作业+讨论自主深化课程内容,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按时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具体对分讨论内容见表1。

表1 “新闻理论”课程对分课堂教学对分讨论内容分布

(一)教学组织安排

首先,第1周教师利用两节课讲解导论部分内容,1节课介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理念、具体方法等,分析其学习要求以及学习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接受该教学理念,为课程教学奠定基础。其次,指导学生下载优慕课教学软件,进入校园网络教学平台,介绍其使用方法,熟悉平台模块特点及作用。再次,根据班级学生规模(40人)按5人一组划分为8个小组,要求按小组集体完成每次课的课后作业,课堂讨论时小组派代表发言(每人平均发言不少于2次,提问及答辩不少于1次),课程平时成绩依据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给分。最后,要求每位同学课后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并协作完成课后作业,小组讨论从三个方面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1.我从课堂上老师的讲授和案例讨论分析中对本课题的收获有哪些?自己进行总结(亮闪闪);2.听完课后我对本课题尚存的疑问有哪些?让小组其他成员帮助解答(帮帮我);3.本课题中的重难点部分我已懂而其他成员可能未懂的有哪些?考一考其他成员(考考你)。各小组必须对上述问题总结并形成纸质材料于下一次课堂讨论中进行简要汇报并接受答辩。

(二)教学内容安排

第1章由教师对本门课程做概述式介绍后,学生下载课后作业进行对分课堂模拟讨论,由教师现场指导,帮助同学们尽快进入讨论状态。后续讨论各小组自主完成。第二周在讲授第2章内容前,对第一次课后的讨论结果进行课上汇报讨论,由各小组派出代表汇报课后讨论结果并上交纸质材料,本小组成员接受其他小组提问并回答(汇报限3分钟,回答限5分钟,其他小组提问不得少于2个),全部小组讨论结束后,由教师作简要总结(先3分钟)。模拟实践完成后正式进入对分课堂的教师精讲环节,教师对第2章内容做精要讲解,学生课后正式进入对分课堂学生内化吸收环节,分小组进行讨论并完成课后作业。课后也可以使用网络教学平台与教师进行互动,教师及时将课堂教学精讲内容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以便同学们在小组讨论时随时查阅课程重难点内容,回忆课堂教学过程,以助力完成课后作业。第3周课堂教学正式进入对分课堂学生课堂讨论环节,按照第2周课堂教学模拟学生课堂讨论环节进行,课堂讨论结束后由教师进入第3章内容的精讲,课后学生内化吸收,以此类推。

(三)课程考核方式

根据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本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由课堂表现(15%)、课外作业(15%)两部分组成,期末成绩采用期末闭卷考试卷面成绩。在本课程考核安排中,课堂表现15%,由3次课堂表现构成(代表小组发言2次,向其他小组提问1次),每次5%,课后作业成绩根据小组讨论情况由小组成员自评、成员互评、教师评定三部分构成,每部分5%,具体考核构成见表2。

表2 “新闻理论”课程考核构成

(四)课程教学效果

本门课程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学效果分析显示,本学期的教学效果有明显提升,学生对重难点内容掌握较为扎实,课堂教学氛围更为活跃,学生的理论学习与能力培养稳步进行,拓展了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这表明“互联网+对分课堂”教学理念在传媒类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具备实用性。

二、传媒类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互联网+对分课堂”的反思

“互联网+对分课堂”教学理念的实施立足于当代大学生的媒介成长环境,着力于学生知识学习与能力提升,符合现代教育精神的内在宗旨,对高等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传媒类专业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相关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本次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部分问题需要继续改善。

(一)教学准备中甄选教学内容,强化教学设计

对分课堂压缩教师讲授时间,教学内容要有的放矢,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教师备课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审思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把握课堂讲授时间与教学大纲之间的关系,分析课程主次内容,保证课堂讲授突出课程重难点,通过更高效的讲授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课程架构,以便课后对课程内容深化学习。教师的备课在教学设计方面也要投入更多的精力,首先,更新教学设计,在课堂讲授的内容设计上突出精讲内容,课程重点内容要进行深入浅出的设计规划,保证学生通过课堂听讲能对课程重点内容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为课后讨论提供理论基础,保证课后讨论和下一次课的课堂讨论能够顺利进行。其次,投入更多的精力分析并预设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在课前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当代社会对实践能力以及应用型大学背景下学生的专业需求,应用型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中要结合案例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预设学生对于每次课的学习关注点,教与学无缝契合,达到优秀的教学效果。

(二)课后辅导中关注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反馈,防止课内课外脱节

对分课堂将教学分为课堂+课后+课堂三个阶段,教师与学生在课后阶段可能处于脱节困境,不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而基础理论课对于大学生来说又是陌生化的内容,学生因为个性特点、文化背景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产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所以要求教师在对分课堂模式下投入更多的精力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前阶段及时将课程预习内容尽可能详细地告知学生,学生预习的过程中随时释疑解惑,帮助学生预习,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关注点。课后阶段随时跟进学生的讨论进程,及时释疑解惑并监督学生的学习状态,尤其是了解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及时做出反馈。

(三)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防止讨论虚名化

讨论式教学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基础,通常包括教师讲授、学生讨论和教师总结三个环节。对分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具备质疑精神、协作精神,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来分析并解决问题。课后讨论与课堂讨论中对学生严格要求,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因为讨论以小组学习形式展开,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存在讨论形式化问题,课后小组讨论可能未实质展开,小组讨论材料部分学生一人独揽,违背了对分课堂的理念核心,所以教师要投入一定精力帮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笔者随后采用了课堂讨论由教师随机点名小组成员发言以及答辩,脱稿参与课堂讨论,学期内未参与课堂讨论的成员平时成绩考核不及格等措施敦促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讨论虚名化现象的再生。

(四)课后讨论中设置不同案例,防止讨论形式化

对分课堂的课后讨论在课程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影响学生对教师课堂精讲内容的理解掌握,影响学生对课程重难点理论知识的吸收内化,而这种对基础理论的掌握理解与吸收内化,要将抽象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完成,所以在课后讨论的问题设置中,教师需要发挥主导性作用,设置具体案例和讨论内容,让学生课后根据理论分析案例,以此助力课程学习活动。同时为防止讨论流于形式化,案例设置要差异化,由教师为每一小组分别设置不同案例,保证讨论的是实质化内容,确保课后自主讨论与课堂小组讨论的效果。

三、结语

“互联网+对分课堂”在高校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效益日渐明显,但实践应用中尤其是高等教育专业之间的区隔性致使“对分课堂”理念的实际应用仍存在诸多待解问题。高校传媒类专业的课堂教学根据学生学习能力与素质的差异也需要按照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对分课堂”实际应用策略,如学生水平与学习能力的差异化会影响到对分课堂的实际效果,不同课程的课程特性也会影响到对分课堂的实际效果,这些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因时因地制宜。“互联网+对分课堂”在高校教学实践中依然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小组讨论讲授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小组讨论法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的窘境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我学习和讲授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经验和体会
主要内容
药学专业药物分析课的讲授方法探讨
惜字如金
如何帮助开放教育学生有效开展小组讨论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