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在中职语文诗歌教学中“一诗多感”的应用

2019-06-21 10:26杨冬
广西教育·B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教学设计信息技术

杨冬

【摘 要】本文阐明“一诗多感”语文诗歌教学的重要性,以《山居秋暝》为例论述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通过调动学生的五官来使学生获得五感,领略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的精神内涵,感知诗歌的美。

【关键词】教学设计 诗歌教学 一诗多感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1B-0094-03

语文的诗歌教学一直是困扰师生的大难题,教师的“教”零散、表面,依照传统的模式“满堂灌”把一首诗歌进行全面分析讲解,把原本完整优美的诗歌肢解得支离破碎。学生的“学”感受不到诗歌的魅力,枯燥无味的分析让他们逐渐失去对学习诗歌的兴趣。当今丰富的网络资源与精美的多媒体素材在教学上的应用,一方面开拓了学生的赏析视野,另一方面创设了立体可感的情境氛围,很好地突破了诗歌教学中“感知”这一难点,使学生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体味诗人的情感,徜徉在美的意境中。

一、“一诗多感”诗歌教学的重要性

(一)认识五感,如何用身体感知

五感即是形、声、闻、味、触,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人类的五种感觉器官——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形”是包括一切形态、颜色、大小、多少及行为方向的外貌表现;“声”是指高、低、长、短的一切声音;“闻”即嗅觉,空气的微粒与鼻腔上方的鼻黏膜接触作用的反映,例如香和臭等;“味”即味觉,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包括酸、甜、苦、辣、咸等;“触”指触感,包括触摸中体验到的冷热、软硬、滑涩、痛痒等。

作品中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描述,它蕴藏了所有作者的情感。而形象来自五感的体验,所以五感的敏锐度对形象的建立非常重要。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提出了一个术语,叫作时光印记(spotof time),意思就是我們很多童年时对周遭的感知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意象以及场景。说到形象我们都会固定认为是视觉的东西,不管是眼里的还是脑海里的均以“图画”的形式呈现,但其实形象应该是由五感:听觉、嗅觉、味觉、视觉、触觉而建立起来的。

(二)诗歌与五感的关联

诗歌的意象不仅仅是用文字或感官体验描述出来,它整合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是一个复合体。诗人庞德对意象这个概念有颇多研究。庞德指出,意象包涵了丰富的理性和情感的元素,往往是在一刹那间作为一个复合体迸发出来的。例如,你去吃麻辣火锅,刺激的口味可能只在你的记忆里存在一段很短的时间,但你如果想要和朋友分享这一美味的经历,说的过程就会不断去回忆麻辣的感觉,逐渐地你也会因为有更敏锐的感知。再譬如,有一件事情让你非常难过,但时间终将把难过的情绪冲淡,在那一段时间里你反复聆听的用来释怀排遣的歌曲,它会帮你牢牢记住当时的心情,以致你再听到也难免伤感,这就远远超过了这件事让你难过的时间了。

二、教学设计

本设计根据教材、学情,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进行设计,具体如下: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全国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山居秋暝》是近体诗鉴赏教学的起始课,对后面的诗文教学有着示范作用。《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诗人描绘了山中秋夜,优美的景色,清新幽丽,富于诗情画意,其中寄托着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中职一年级美术音乐班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演唱、绘画、审美能力,乐于通过互动、直观的方式学习。存在问题:学生不喜欢古诗文,不喜欢背诵。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专业特点,让学生自觉走近古诗,了解并喜欢古诗。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目标

掌握诗歌诵读方法,学习诗歌意境美的塑造。

2.能力目标

(1)能力目标:能有感情诵读古诗文,学会初步鉴赏古诗文;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

根据课程标准,笔者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诗歌诵读方法。根据学生的学情,笔者确定教学难点是:学会诗歌意境美的塑造。

(四)设计思路及理念

《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田园诗代表作,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极富意境美,其间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生活理想、生活情操。但诗歌的语言高度精辟,要在凝练的语言中感受山中美景,体会深邃的意境,感受诗人的诗心,其难度不难想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美,依据“手脑联动,学做合一”的职教思想,教学设计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利用手机的蓝墨云班课 APP 平台等多种信息化手段,创设一种教与学互动的活动。结合音乐美术学生的特长,设置了看图猜诗、古诗新唱等环节,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古诗意境的品味;通过拓展迁移环节,将学生从诗中带回生活,完成对生活的思考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三、教学过程

本课我们设计了课前准备、看图猜诗、头脑风暴、诵读感悟、品味诗意、古诗新唱、课后作业七个教学环节。

(一)课前准备

教师将课前作业、学习资源上传到云班课平台,发布预习通知,学生自主下载学习。鉴于学生擅长绘画,选取本班三位学生作品用于意境的学习。

(二)看图猜诗

模仿《中国诗词大会》图画线索题的形式,教师展示本班学生的三幅作品,让其他同学在手机云班课平台上抢答。学生凭借画中菊花、孤帆、枯藤、瘦马等猜出对应的诗歌,同时了解到线索就是意象。此环节结合学生专业特长,通过抢答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意象创设了平台。

(三)头脑风暴

充分利用手机 APP 云班课中头脑风暴的功能,按主题“离别惜别”“高洁隐逸”“萧瑟苍凉”“思乡”把学生分四个小组,将表达这些情感的相关意象放在头脑风暴中,让学生分组讨论,正确归类并提交答案,教师提取部分学生答案进行点评。此环节提高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从而带出意象和意境的概念,为进一步理解意象,突破难点中鉴赏诗歌意境奠定基础。

(四)诵读感悟

教师在回顾课前作业基础上讲解生字,分析题目后,学生齐读。老师指导后进行配乐示范朗读,师生和生生通过朗读标准互评。最后以个人和小组上台配乐朗读的形式检验技巧和朗读效果。学生在手机云班课平台上,在课前预习作业中已掌握了生字及题目意思,在这个环节中利用回环反复及形式多样的朗诵,可较好地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帮助其克服害羞心理,从而使学生掌握诗歌诵读方法,解决教学重点。

(五)品味诗意

诗歌教学不同于散文、小说,需要引导学生感受意境。本环节教师通过播放该诗经典配乐朗读音频,让学生闭上眼睛随着悠扬的音乐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再现诗中画面情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并融进自己的理解、想象,情感体验,较自由地步入诗歌的意境中。最后播放一段动态视频,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有所体验和感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志向,最终突破本课教学难点。

(六)古诗新唱

背诵古诗是让中职学生十分头疼的问题。流行歌曲贴近学生,朗朗上口,课前教师将十首古诗新唱的歌曲上传到云班课平台,让学生课前熟悉,课堂中根据自己喜欢的音乐填词唱诵,请学生代表上台展示。优美的旋律,唱诵的形式增强了古诗背诵热情,提高了学习兴趣,是学生有效背诵的新尝试,效果好。

(七)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课内知识向课外延展,并为生活服务的环节。作业 1:学生根据云班课平台上老师推荐的软件下载欢乐唐诗猜等手机 APP 来进行唐诗闯关游戏。这个作业能提高学生的诗词储备量。作业 2:班级开展一次教室布置活动,这个作业主要锻炼学生结合自己的美术专业知识塑造意境,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调动学生的全身器官,借助信息化手段把“一诗多感”融入诗歌教学

在诗歌教学中利用五感,即听觉、嗅觉、味觉、视觉和触觉,调动其对应的身体的器官,耳(听觉)、鼻(嗅觉)、口(味觉)、眼(视觉)、手(触觉),再加上大脑(最强的感觉器官),充分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并利用信息化手段形成“一诗多感”,使学习诗歌变得高效。

(一)耳朵

数字化音乐可以说是我们生活中最便利的音乐来源,MP3 等多种格式的音乐资料为教学提供便利的音频播放模式,而且快捷方便。在环节四诵读感悟中采用配乐朗读,加强了教师示范朗读的效果;在环节五品味诗意中播放该诗经典配乐朗读音频为学生树立了朗读标杆。

(二)口鼻

多个环节中都有学生回答问题的部分。环节四诵读感悟中学生的“读”和环节六古诗新唱中学生的“唱”,从多种形式上让嘴巴参与学习,特别是古诗新唱类似于卡拉 OK 的体验。這种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整堂课上因为好奇心一直保持较高的专注力。

(三)眼睛

环节二看图猜诗结合学生特长,借助多媒体投影技术,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进来。环节五品味诗意中,从静态的画面升级到动态的视频,不仅加强了视觉的感官体验,而且进一步为学生对意境的理解做了更好的铺垫,循序渐进,深入引领。

(四)手

手机的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而越发先进。一开始只能用于通电话、发短信的手机现在还加入了新奇的元素,应运而生了各种功能的 APP。智能手机 APP 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成果,对教育教学产生重要影响。通过智能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进行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

在本次课堂中,学生全程使用手机,从课前准备的材料预习到课堂上的点名签到、问题抢答、完成课堂任务,以至课后作业的拓展延伸都通过蓝墨云班课 APP 贯穿始终。信息化课堂让学生在动中学,改变了原本枯燥无味的诗歌传统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始终保持较高的专注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五)大脑

环节三的头脑风暴和环节五的品味诗意,是信息化手段与大脑合力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从实体的画面通过意象、学生情感的联系,建立起脑海的影像。加上身体其他器官在此之前积累的体验感受,“多感”融于“一诗”,打破了过去泛读、翻译、笔记、背诵的诗歌教学模式。

五、教学效果

(一)突破难点

利用音乐、图片、视频等信息化手段,帮助学生完成理解物象及环境对意境的塑造、背诵全诗的任务,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化解了教学难点问题。

(二)主动学习

运用手机 APP 云班课平台将教学变成高效、省时,实现课堂即时评分,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三)结合专业

教学设计与音乐、美术专业结合紧密,针对性强。教师根据课程内容与特点制定的环节覆盖教学全过程,既有让学生展现专业能力的环节,又有利用专业知识理解教学难点的环节和锻炼动手动脑能力的美术设计环节,体现了专业的针对性及学生的主体性。

(四)实践效果

综合考核表明,绝大多数学生都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了明显提高。也就是说,经过本课学习后,学生提高了对古诗的兴趣,提高了鉴赏诗歌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经过笔者指导,该班在学校举办的中华经典诵读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教学设计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