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论述加强中职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针对中职学生审美主体意识缺失、审美品位庸俗化等问题,提出加强教师审美教育意识、用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开设多元艺术选修课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让课堂“美”起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发现自然美社会美等对策,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陶冶中职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健全人格,提高人生境界。
【关键词】审美教育 审美品位 审美现状 美的环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1B-0012-02
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美具有超越性,审美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达到自由的境界,而自由的境界才最有利于主体的创造性的发挥。当前,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宗旨是以就业为导向,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学好一技之长固然重要,但技术的工具性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使人“异化”,变得机械、墨守成规、思想僵化。只有在美的体验中,主体才能超越现实的束缚,摆脱条条框框,自由发挥与创造。
一、加强中职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陶冶审美情操。每个人天生具备爱美的特性,一切美的自然景象、艺术作品、社会现实,都会激起主体愉悦、舒适的审美快感。对于即将面临就业、学业繁重的中职学生而言,在枯燥的理论学习之余,能够欣赏不同形态的美,不仅能暂时抛开烦躁的情绪,舒缓学习压力,还能陶冶审美情操,培养主体的审美能力。
(二)培养健全人格。人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而具有的独立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健全的人格是中职学生独立、自主的生命品格,也是中职学生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根本。一个心智不健全的人,其世界观、价值观也是不成熟的。中职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而审美教育对其人格塑造具有积极作用。审美教育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审美体验,让学生在心理上达到审美的状态,使得良好的心理得到培养,而不良心理得到矫正,促进学生整个身心的和谐发展,最终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
(三)避免“异化”。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異化是指人的物质活动、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反对甚至支配、统治人本身,使得人原有的正常的人性和人的本质被压抑、扭曲,甚至被否定的情况。在工业高度发达的现代,“技术异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技术已经导致人的物化和自由的丧失、精神的空虚和人格的分裂,泯灭人们劳动的价值。中职学生将要走进社会,并依靠技术吃饭。为了避免在工作实践中被技术“异化”,很有必要对中职学生加强审美教育。因为,审美教育是一种非理性、非功利性的教育,它能使中职学生摆脱对机械、技术的依赖和遵从,重新确立主体的地位,发挥创造力。
(四)提升人生境界。人生境界有多个层次,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其中,审美境界是最高境界。因为它超越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进入了主客融为一体的领域。审美境界是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追求较高的人生境界是每一个个体的必然追求,中职学生也不例外。与高职生和大学本科生相比,中职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更为基础,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很难和高职生和本科生竞争,但在人生境界的追求上他们是完全平等的。
二、中职学生审美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追星”心理。由于中职学生心智发育还不成熟,对于什么是“美”还缺乏判断力。现代互联网高速发展,多数中职学生喜欢上网,观看娱乐新闻或玩网络游戏。网络世界充斥大量低俗和不雅的信息,让人真假莫辨。受大众流行文化影响,多数中职学生喜欢追星,盲目崇拜和模仿明星,审美品位趋于庸俗化。
(一)审美主体意识缺失。中职学生还处于身心发育不够完全阶段,还没有建立起独立的世界观、价值观,甚至于审美观,对于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如何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还缺乏主体意识。因此,他们的审美感受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没有独立的判断力,审美价值取向不明,主体意识缺失。追星和从众心理从较深层次来看正是审美主体意识缺失的表现,按照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分析认为这是自卑的表现,把审美情趣依附于明星身上,是对自卑的一种掩饰。
(二)审美品位庸俗化。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正是由于缺乏主体审美意识,中职学生在追逐“美”的事物时,容易被诱导,“从众”心理较为普遍。追求从众,表现出自我定位的迷失和逃避。由于时下流行的大众文化、快餐文化良莠不齐,拷贝复制时代,艺术创作变得不再是少数社会精英的事,任何人都可以随意涂鸦,中职学生容易浸淫在平面化、庸俗化、恶搞成风的文化当中。而对于高雅的古典艺术和精英文化,他们则表现出拒斥的态度。如上语文课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班上有部分学生表示听不懂,也不愿听,有烦躁情绪。相反,如果是播放如周杰伦等流行歌星的歌曲,大部分学生则乐意接受。许多学生对于各种艺术类型和作品了解甚少,缺乏必备的人文艺术修养。
三、中职学生审美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教师审美教育意识,寓美于教。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水平。因此,加强教师的审美教育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只有教师具备一定的审美知识、审美能力,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寓美于教,将审美教育贯穿教学始终,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形成美的品格。
为提高中职学生审美教育实施者教师的审美素养和意识,学校可邀请有关美学专家,开设关于美学基本原理的专题讲座,如什么是形式美、现实美、艺术美;什么是崇高、优美与丑等美学范畴。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美学理论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去引导学生发现并感受美。例如语文课教师可以通过诗歌朗诵,让学生感受文字韵律美;数学课教师可以在讲授几何线条知识上,激发学生感受形式美;德育课教师可以在道德案例讲解中,让学生理解内在美等。中职学校在选聘教师时,应将美育作为选聘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时也可将美育效果纳入考核内容,引导教师自觉加强审美教育意识。
(二)美化校园环境,用美的环境陶冶学生情操。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最主要场地,而优美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以美的直观感受,陶冶美的情操。因此,学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可以运用建筑美学、园林美学等理论知识,对校园内的绿化、校舍、景观等进行布置,让校园给人干净整洁、环境宜人、景色别致等美感。
例如,学校可以建设主题雕塑,打造艺术长廊,营造园艺天地,建造音乐广场等,让学生可以随时欣赏到美的建筑、雕塑品,或听到悦耳的音乐旋律,让眼、耳、心灵随时感受美的熏陶。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校园环境建设,如让学生参与种植花卉、设计宣传栏、布置教室宿舍、开展校园美化设计比赛等,充分调动学生创造美的积极性和想象力,营造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
(三)开设多元艺术选修课,培养学生审美品位。学好一技之长是中职学生在社会立足的根本,但除专业课程的学习外,人文艺术课程的学习也十分必要。早在两千多年前,教育家孔子就说过“君子不器”,指出教育不能只培养有单一用途的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表述就是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教育部明确规定,中职学校必修艺术课、选修课比例不少于 10%。而实际情况是,多数中职学校对开设艺术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未开设或极少开设人文艺术课。而多数中职学生反映专业课很难学、枯燥乏味、压力大。由此观之,艺术选修课的开设十分必要。艺术课生动形象,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还可以缓解学习的紧张情绪,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目前多数中职学校开设了公共艺术课,这属于综合性艺术基础知识课程;而没有分门别类开设具体的艺术选修课。这对于提升中职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素养是一种缺失。因此,建议中职学校开设如音乐课、美术课、舞蹈课、文学鉴赏课、电影鉴赏课等艺术选修课,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艺术知识,从而建立更高的审美品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让课堂“美”起来。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简单模式,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够熟练掌握课件的制作流程,并利用多媒体平台开展教学。这就为审美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声音、画面、动画等多媒体元素,创设更多的富有美感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直观享受到上课的乐趣,寓教于乐。例如,在语文课诗歌欣赏方面,教师不仅可以给学生呈现诗情画意的画面,还可以播放经典诗歌朗诵视频,甚或是时下流行的《经典咏流传》,让学生在试听唱中感悟诗歌美的魅力。在美术课中,可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幅经典的画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各种绘画的艺术美。
(五)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发现自然美、社会美。美育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还应该走出课堂,在课外实践中去实践。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心灵。大自然中的山川、河流、树木、花鸟等景物,以及自然界的季节变化等,都富有美感。学校可组织学生郊游,投身自然环抱,感受自然美景。同样,社会中也处处有美,如行為美、语言美、心灵美、环境美等。中职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到相关实习企业,观察在职场当中所呈现的各种行为美、外在美、内在美,等等。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要积极引导中职学生走出校园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美。
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在过度注重工具理性、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模式教育理念下,往往容易导致“单向度的人”的存在。因此,提升中职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十分必要,而这些都有赖于审美教育的积极实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张世英.人生的四种境界[N].光明日报,2009-12-31
[3]教育部:中职必修艺术课 选修课比例不少于10%[EB/OL].(2009-02-19)[2018-12-05].http://www.edu.cn/zhi_jiao_news_295/20090219/t20090219_359786.shtml
【作者简介】林秀丽(1982— ),女,哲学硕士,南宁市卫生学校德育课教师,讲师。
(责编 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