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数学学养提升

2019-06-21 09:02许芳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数学教学

许芳

摘  要: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反省性、反思性、质疑性,甚至否定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高阶思维。培育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能力和习惯是数学教学的应有之义。作为教师,可以设置“抛锚性问题”“互补性小组”和“罗伯特规则”,促进学生数学学养的提升。

关键词:数学教学;批判性思维;学养提升

通常而言,人的思维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形成意见、做出决定、判断;第二阶段是对第一阶段的思维进行内省、反思、质疑,甚至否定,这就是批判性思维。许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往往局限于第一阶段思维,因而数学问题解决常常带有较强的模仿性,而鲜有创造性。数学教学呼唤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高阶思维,是一种对思维的思维,能促进学生数学学养的提升。

一、设置“抛锚性问题”,催生学生的批判意识

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产生,需要有较为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置“抛锚性问题”,催生学生的批判意识。所谓“抛锚性问题”,是指基于实际情境的问题,这种问题往往具有较为强烈的挑战性 [1]。过去,教师也运用问题教学,但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或远离学生生活,或不能切入学生“最近发展区”,由此造成问题与学生的疏离,问题不能成为点燃学生求知的火把,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

具有较为强烈“挑战性问题”就是数学教学中的“锚”,对数学教学具有导向、牵引作用。比如一位教师教学《认识负数》(苏教版五上),出示了一个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温度计,但这个温度计是一个不完整的温度计,只有0℃以上的刻度。利用学生对0℃以上温度的已有认知,引导学生建构完整的温度计。教学片段如下:

师(抛锚):这儿有一个温度计,你能找出各地(三亚、南京和哈尔滨)的最低气温吗?

学生轻松地找出了三亚的最低气温——20℃。

师(追问):你是怎样找到的?

生1:一大格代表10℃,20℃就是两大格。

师(追问):你能找出南京的最低气温吗?

学生找出了温度计上的南京最低气温0℃。

师(追问):你能找出哈尔滨的最低气温吗?

生2(创造性见解):老师,哈尔滨的最低气温和三亚的最低气温正好相反,一个是0℃以上20℃,一个是0℃以下20℃。

生3(创造性见解):我认为,我们可以延长温度计,创造出0℃以下的部分。

生4(批判):我看到日常生活中的温度计有0℃以下的。

……

教师故意用“缺斤少两”的教学用具,引导学生的创造性建构,唤醒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经验,引导学生反思、批判。这种不完整的教学工具,召唤着学生对之进行“补白”。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自主建构、创造,自主反思、质疑。这种反思、质疑能力,是学生批判意识的萌芽。

二、建立“互补性小组”,助长学生的批判能力

批判性思维不仅要求学生拥有批判性思维意识,更要求学生拥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培育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重要的不是学生批判性思维结果,而是学生批判性思维过程。学生批判性思维效度既取决于论据是否可靠,也取决于论证是否符合逻辑 [2]。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建立“互补性小组”,助推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

所谓“互补性小组”,是指将不同知识水平、能力、认知水平等学生,集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中由于学生不能层次、不同角色,因此在数学学习中会产生一种“学习流”。对于“互补性小组”,教师要依据每个成员特质,合理分配角色,以便让学生能异质互补。比如一位教師执教《两位数乘一位数》,对于这样一道简单计算题“24×5”,许多学生做错。教师在纠错时,充分发挥“互补性小组”作用,培养学生内省、反思、批判性思维。教学片段如下:

师:24×5到底等于多少呢?

生1(自信地):老师,24×5等于120,我是用笔计算的。

师(追):那么,将24×5写成100的同学是怎样想的呢?小组里互相讨论讨论。

组2(成员1):我就是将24×5写成100的,因为我没有用笔算,只凭眼睛看了一下,结果口算发生了错误。

组2(成员2):我认为他(指成员1)不仅仅只是用眼睛粗略地看了一下,因为我也是简单地看了一下,但我没有发生错误。我想,他的错误可能是将24×5看成了25×4,因为我们知道,25×4确实是等于100。

组2(成员1):我当时可能看的是24×5,却想成了25×4。

组2(成员3):我也是将24×5算成100的,但我却清楚地记得我没有将算式看错。只是我在口算的时候,忘记了进位。

组2(成员4):所以,我要提醒大家的是,不仅笔算需要小心、需要进位,而且口算也需要小心、需要进位。

师:刚才,通过小组热烈的讨论、交流,我们发现,计算这个算式会发生各式各样的错误。大家还能找出类似的算式吗?

组2(成员5):比如14×7与17×4,14×5与15×4.

……

当教师发现学生的错误后,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订正错误,而是充分发挥“互补性小组”的作用,让学生集体思错、辨错、识错。将一部分学生的问题变成全体学生的思辨。借助学生的反省、反思,充分暴露学生的问题,从而发现错误的根源,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师:这种方法,就像我们之前算加法一样,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真是不错的方法!同学们还有其他的看法吗?

生:我不是忘了进位,主要是看错了,我把24×5看成了25×4,因为老师讲过25×4等于100,所以我一看就写了100。

师:像这样容易看错的算式还是挺多的呢!你们还能找出这样的算式吗?

(学生找出17×4与14×7,14×5与15×4等)

上述案例中,教师发现学生的错误后,不是简单地一改了之,而是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辨清思路,用追问引发深度思考,把一个人的问题变成一群人的思辨。通过学生的反思和自省放大错误,让学生计算习惯的问题、思维潜意识的问题都暴露出来;通过追问引导学生从个别现象引出共性问题,从而发觉错误的思维根源,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制定“罗伯特规则”,培养学生的批判习惯

美国人崇尚自由,但是,美国人对待开会却是严肃的。他们有一套开会规则,这就是“罗伯特议事规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同样需要制定“罗伯特规则”。“罗伯特规则”有着重要的精神,这些精神包括“平衡”“对领袖权利的制约”“集体的自由意志”等。就说“平衡”,所谓“平衡”就是“保护所有人的权利”。这里的“所有人”,既包括意见占多数的人,也包括意见占少数的人,甚至每一个人。正如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所说,“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3]。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学习并不是“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而是在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过程中使主体具有满足感、成就感和自我价值实现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有专家曾经这样形象地描述“教学”,告诉学生“12+3=15”,这不是教学;提问学生“12+3”等于多少,有点像教学;而对学生说“12+3=16,你怎么看?”才是真正的教学。依笔者看来,这第三种教学方式,就是遵循了“罗伯特规则”,能让学生在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围中展开批判性思考。比如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苏教版小数六上)后,学生遇到了这样的习题:两根同样长的铁丝,第一根剪去全长的,第二根剪去米,哪一根剩下的长?接着,题目给出了四个选项:(A)第一根剩下的长。(B)第二根剩下的长。(C)两根一样长。(D)无法比较。对于这样的习题,几乎全部的学生都选择了D选项,就在教师即将进入下一题时,班上发出了可贵的、不同的声音。

生1:老师,我认为,这一道题选择D选项也不正确。

生2:怎么不正确,第一根减去的是率,第二根减去的是量,率和量不可以比较,所以应该选D,无法比较。

大家众声喧哗附和。

生1:第一根用去的是率,第二根用去的是量,这一点我同意。不过,我不同意“无法比较”这样的说法。我认为应该是有法比较的,或者应该是“以上答案都可能”。

生1:我们可以采用假设法,如果两根铁丝长度都是1米,就应该选择C;如果两根铁丝都大于1米,那么第一根剪去的应该大于米,这样第二根剩下的长,选择B;如果两根铁丝小于1米,就应该选择A。

生3:我明白了。原来并不是“无法比较”,只不过要分类讨论而已。

生4:也就是说,这一题并不是无解,而是解不唯一。

……

另类的声音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维。正是在“生1”强大的批判性思维下,学生逐渐反思、内省、感悟,得出了“解不唯一”的科学结论。学生不仅能发出不同于伙伴的另类聲音,更能发出不同于习题本身的另类声音。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数学教学的应有之义,也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反思,这是萌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突破思维定式,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素旦. 数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育[J].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7(11).

[2]  朱水平. 深度合作:培养批判性思维力的主平台[J]. 江苏教育研究,2015(z5)﹒

[3]  姚晶晶. 谁应该先去洗澡?”——漫谈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J]. 小学教学参考,2017(32).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数学教学
批判性思维: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或然性突破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批判性思维视角解读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将批判性思维融入英语专业阅读课程的教与学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及应用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