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2019-06-21 09:02李菁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多模态视域数学教学

李菁

摘  要:“多模态”视域中的数学学习是一种多感官学习,也是一种多媒介学习。“多模态”能助推教学创新、学习整合、主体互动。多模态数学教学就是要创设多模态情境,引领多模态探究,展开多模态评价。通过多模态学习,改变学生数学学习样态。

关键词:“多模态”视域;多模态运用;数学教学

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小学数学教师除了依托教材文本展开数学教学活动之外,更应借助软件、视频、导图等多模态手段来开展教学。多模态视域下的数学教学具有技术丰富性、集成性、数字性等特性。当下不少学校,已引入了触摸式电脑,更激活了学生学习样态。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把握时代脉搏,熟悉各种模态资源特性,合理配置,打造最优化数学教学样态。

一、“多模态”对数学教学意味着什么

“多模态教学”这一术语,是由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语言学家在伦敦提出的。其目的是通过语言、图片、声音、动作、媒体等唤醒学生学习多种感官,让学生运用多感官协调参与活动 [1]。这一理论的提出,突破了传统以语言、符号为中心的认知,转而形成了多样态输入和输出。这种输入和输出,最鲜明特质就是可视化。一方面是难以言传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的可视化;另一方面是学生内隐思维的可视化。通过多模态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筛选、分析、整合批判等能力发展。

1. “多模态”助推教学创新

由于教学融合了多模态,因而有助于教师教学创新。比如,在传统文字、语言表达内容基础之上,可引入图片、声音、动画等。尤其是动画,能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意义、真谛。教学《小数的意义》,如何让学生理解0.1是10个0.01、0.01是10个0.001呢?传统教学往往只是教师语言表达。这样做,抽象概念仅能让少数“学优生”掌握。借助多模态教学,将一个图形(如正方形)或一根线段,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就是0.1;然后,借助新媒体新技术,将表示0.1的图形或线段放大,再次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就是0.01;接着,将表示0.01的图形或线段放大,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0.001……。如此,不仅动态建构了0.1、0.01、0.001等小数意义,更让学生深刻理解了0.1、0.01、0.001等小数计数单位之间的关联。在动态展示过程中,渗透了极限思想。即小数是通过不断被十等份而得到的。学生认识到,小数是不带分母的十进分数,小数有无数个,最大计数单位是0.1,没有最小计数单位等。只有借助多模态,才能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理解。

2. “多模态”助推学习整合

在多模态教学视域下,学生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操作等活动能有效整合,学生数学学习更立体、多维。他们能从多个维度、侧面、层次认识数学知识,从而建构知识意义。教学《圆的认识》,传统教学往往是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圆、剪圆、折圆,从而形成对圆的感性认识。而在多模态视域下,借助新媒体技术,可让学生洞察圆的理性内涵。开始,在中心(圆心)的上下左右方向有四个点,然后点逐渐增多,最后形成了距离中心(圆心)有无数个点的集合,即一个完美之圆。这里,学生对圆的认识不再停留于浅表性印象,而是洞察圆的本质——“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集合”。这种对圆的本质理解、储存和编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超越低阶认知,进入高阶状态。

3. “多模态”助推主体互动

多模态教学第三个特质是促进了教学中多元主体互动。传统教学,多半是师生互动,辅之以生生互动。而在多模态视域中,各种元素、媒介都可平等、自由互动。不仅包括传统作为主体人的互动,更包括了人机互动(学生与媒介)、人本(学生与文本)互动等。在互动中,学生将图像、声音与自身口语、动作表达等结合起来。教学《轴对称图形》,过去基本上是教师提供素材,让学生通过视觉判定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其互动基本上是师生互动。在多模态视域中,学生走上操作平台、学习前台,借助电脑,创造轴对称图形。在彼此互动展示中,纠正自我错误认知,形成对图形轴对称的本质理解。学生学习不再受控于教师,而是与媒介积极互动,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多模态互动,更加彰显了学生数学学习主体性。

对學生数学学习而言,多模态意味着多向度互动,意味着获得多媒介、多媒体技术的强大支持,意味着构建多向度学习空间。学生只有浸润在多模态学习中,才能感受、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多模态学习唤醒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真正掀起了对传统数学学习的革命。

二、“多模态”教学手段如何运用于学生学习

专家普遍认为,“多模态”主要指学生借助“视”“听”“触”“嗅”“味”五个感官的学习样态 [2 ]。这五种感官来自身体不同部位,需与学习材料整体发生互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各种媒介激活、介入学生多种感官,让感官协调活动,从而达到加深学生学习印象、强化学生学习记忆、敏锐学生学习思维、活化学生学习想象的功用。

1. 多模态情境,激活学生多种感官

多模态教学首先就是要创设多模态情境,因为情境最能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探究求知欲望。多模态情境,丰富学生感受、体验,催生学生思维、想象。多模态教学有其自身特质。数学是理性的学科,学生数学学习最佳状态是思绪飞扬。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和在语文、英语等学科中创设情境不同,这种情境要能对学生“启思”,让学生“运思”“反思”。一言以蔽之,能盘活学生“数学之思”。

教学《表面积和体积》,笔者开发了“综合与实践”活动——“打开大自然绿色课本”,设计了“围鸡栏”“做鸟窝”“做金鱼缸”“做排水管”“做凉帽”等诸多活动。借助多媒体,丰富学生对实际问题认识。其间牵涉“表面积”“侧面积”“体积”等一系列数学问题,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多种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立体图形融入其中。每一个活动,都涉及多个数学知识,牵涉多种形体,活化了学生认知。在问题支持下,学生思维主动性、开放性、深刻性才能获得有效支撑。

2. 多模态探究,引导学生整体学习

在多模态视域中,学生数学学习应是一种整体性学习。也就是学生充分发挥自我身体感官的整合作用,对数学知识进行多模态探究。换言之,在学生数学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用手做、用脑思。不仅获得知识表象,更获得知识的本质理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多模态数学学习是一种“具体认知”。多模态数学探究能观照数学知识的整体结构,形成数学育人的系统能量。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是承接《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与“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两个单元的中介,其根本教学要旨在于让学生从“对一个物体平均分过渡到对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进行平均分”,其关键在于助推学生建立“整体观念”“整体思想”,将学生的关注眼光由物体个数转移到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上来。为此,笔者创设了一个“猴子分桃”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多模态探究。

①用文字描述。将6个桃(7个桃、8个桃等)平均分给两个小猴,每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

②用图形描述。学生将6个桃、7个桃整體用笔圈一圈,然后画一画,形成每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

③用耳朵倾听。为什么,桃子的个数不同,却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呢?数学就是研究千变万化中不变的关系。

在多模态探究中,学生能领悟分数本质,平均分成几份,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抽象思维获得提升和发展。

3. 多模态反馈,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传统数学教学反馈,往往是教师口头或笔头评价,这种反馈具有随意性、模糊性、单向性。在多模态视域下,学生学习反馈形式多样、内容多样。比如,学生可以在电脑上操作,完成一关后,获得一个赞或一个星或进入下一关;可以在小组内交流,获得认同或否定。不仅学生个体会获得评价,而且以小组为单位的组织也会获得评价。这样,学习就不仅是个体行为,更助推了合作学习深度开展。

比如在数学学习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一起作业网”,自我获得进阶;可以将问题、解法等放置于班级群,放置于朋友圈,让大家来评价。在这样的网络互通评价中,学生既是信息的发出者,也是传递者、生成者,师生、生生的关系处于不断地裂变、变革之中。班级的学生真正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比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时,课堂上,师生重点探讨了一种推导方法。课后,笔者让学生群策群力,将推导过程用语音发在微信群,并让其他学生对之评价。由于学习公开化、评价公开化,因此,每位学生都非常用心。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相互质疑、相互应答,将学生的数学学习向纵深推进。

多模态的数学教学,不仅可以激活学生多种感官,为学生数学学习营建一个立体化、多维化的学习空间,而且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理解。学生的思维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在相互整合中,实现全方位、多角度教学。

参考文献:

[1]  张淑杰. 多模态教材设计的比较研究[J]. 教学与管理,2014(36).

[2]  生家琦. 情境:打开儿童数学发展大门的“钥匙”[J]. 江苏教育,2015(13).

猜你喜欢
多模态视域数学教学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多模态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