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洞见蕴含着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关系这三重意蕴,人的解放的实现要求人从自然的压迫、异化的社会关系和人的自我本质单向度的发展中解放出来,从而实现人自由自觉地感性而丰富的生命,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从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异化关系中解放出来,是马克思人的解放之谜的真正解答。
关键词:自然;社会;自我;人的解放
作者简介:谭啟玲,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5--03
引言:
只有克服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异化关系,人的解放的实现才能得到确证。在马克思看来,人是对象性存在物,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人,无不是处于对象性的关系之中,人只有在对象性关系中才能确立自身。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情感、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器官,正像在形式上直接是社会的那些器官一样,是通过自己的对象性关系,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对对象的占有,对人的现实的占有;这些器官同对象的关系,是人的现实的实现。”[1]由此可知,人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实现对对象的占有,并且也是由于对象性关系来确证人的现实性。如此,我们在讨论马克思的人的解放的问题时,已清晰地了解:马克思人的解放的主体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是不同于黑格尔所认为的人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此外,“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2]如此可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所有的感觉都是由于自然对象的存在才得以产生,人化的自然使得人之为人。另,“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人的对象或者成为对象性的人的时候,人才不致在自己的对象里面丧失自身……随着对象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来说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说来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而这就是说,对象成了他自身。”[3]在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中,都是通过人与对象的关系来实现人的本质力量,人在对象上所彰显的力量其实就是人自身本质力量的确证,所以说,对象成了人自身。在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关系中,人、自然、社会、自我都是存在于对象性的关系中,并且他们只有在这种对象性关系中才能实现自身的现实性。据以上分析可知,人处在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对象性关系中,人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活动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人所面对的所有对象最终都成了人自身。所以,人的解放与自然、社会、自我的解放是一致的,换言之,人的解放就是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和解。
一、人与自然的和解
自然对于人来说,首要的是满足人的肉体生存需要。人是自然存在物,自然是人存在的直接的生活资料,自然为人提供肉体生存的物质需要。作为自然存在物,人需要从自然中获取肉体生存需要,正如馬克思所说:“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4]人为了生存,必须通过自然界获取满足人的动物机能、满足人的肉体生存的需要,比如说吃、喝、住等行为所需的直接的生活资料。人和动物一样,靠自然界生活,以满足肉体存在的生存资料。马克思亦已阐明:“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5]在此种意义下,人与动物一样,在与自然的关系中处于一种本能式的受动中,受到自然的压迫,此时人与自然完全处于一种异化、疏离的状态。
面对自然的压迫,人运用实践活动来征服、改造自然,在此过程中,人的对象性本质力量主体性得以彰显。人的解放首先需要从自然的物质束缚中挣脱出来,使自然能够给人提供足够丰盈的物质基础。在此目的的驱使下,人通过有意识的感性活动对自然进行充分改造,力图使自然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尤其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人在改造自然时的主体性进一步彰显,人类逐步实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甚至开始疯狂掠夺自然资源,表面上看似人成为自然的主人,自然成为人的活动对象,但实际上是人自身被人的对象性本质力量所支配。因为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决定了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自然也在改造人,人对自然所彰显的力量最终会反映到人的身上。例如土地荒漠化、水资源匮乏、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就是最好的证明。人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了人化的自然,是以人不负责任地、过度地开发及消耗自然来实现人的活动目的。由于人在实现自身目的的活动中,忽视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忽视了对自然的压制其实就是对人自身的本质力量的压制,最终导致人对自然的压迫、人与自然关系进一步疏离。
人的解放与自然的解放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才能在自然层面实现人的解放。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我们要回到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人与自然的一个区别是人有意识,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在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实现人的主体性。鉴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在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占主导地位,此时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的尺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人能生产整个自然界,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在迄今为止的历史时期内,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没有得到和解,而且形成了对立的状态。因此,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既不能过度夸大人类改造自然的主体力量,也不能片面强调人对自然的作用而忽略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做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兼顾人类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既要重视人的活动的目的性,又要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性。在实践活动中要充分认识与运用自然规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实现我们的实践目的。只有合理掌握、运用自然规律来实现人类的活动目的,使自然界为人类提供质和量充分保证的物质基础,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
二、挣脱异化的社会关系
自然是人的实践对象,人与自然的关系离不开人的社会性,即是说人是以整体的形式来面对自然的,在此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人与人的交往,由于交往人与人间有了各种关系,人与人间的关系就构成了社会。所以说,人是以社会的形式来实现对自然的主体性的。社会性是作为对象性存在物的人的感性的本质,因为人不仅要在与其他自然物的对象性关系中彰显人的本质力量,还需要在人与人的对象性关系中从他人眼光确认自身的现实存在。人正是在这种感性的对象性关系中为了使自身存在得到确证而积极发挥人的感性的能动性。人的能动性是通过感性的社会活动实现的,社会活动以人彼此间的生产和交往为前提,人的实践活动不仅产生物质资料,而且还产生社会关系,现实的社会关系不是人类个体所固有的类本质或社会本质,是由人的实践的、感性的活动所生成的社会性质的产物,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是人的感性的活动的存在形式和表现形式,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本质的具体的、历史的、的实现方式。由于生產力的制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不同的社会形态。比如农业劳动、工业劳动、商业劳动等不同的生产活动时期就出现不同的社会形态。马克思也说到,“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6] “人类的历史”就是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它受到生产力和经济的影响,受到物质力量的制约。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由于物质力量的制约,人还没有从自然那里获得解放,不仅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异化的,人与人的关系也是异化的,此时人处于一种需要被解放的社会关系中。此时,人与人的关系是偶然的,不是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处于一种异化的社会关系中。人与社会的异化关系是由于历史和生产力的关系,即是说由于制度化的社会形态造成的。
要实现人的解放,需要一种社会使得人可以从异化的社会关系中挣脱出来以实现人与人间的非异化关系,克服人与人间的异化关系离不开社会。上文提及人是以社会的形式来面对自然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用得到真正的和解时,人与人的关系亦是异化的。所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从与自然、社会的异化关系中获得解放是同一的。二者互为因果、互为前提、不可剥离,不能摒弃人从与自然的异化关系中获得解放而实现人从与异化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解放,反之亦然。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7]因此,当人从与异化的自然关系中解放出来,人与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此时的社会就是人挣脱异化的社会关系的理想状态。
三、自我自由全面的发展
因为人的社会性使得人在自然面前得以彰显人的主体性,社会是由人与人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的,所以人从与自然、社会的异化关系中寻求解放,最终落实到现实的个人的解放,简言之,人的解放终将指向自我异化的克服,实现自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异化关系,人都是以类的方式来面对自然和社会的。自我异化强调的是每个独立的个人与自我发生的异化,每个自我的不同特质的实现使得每个人得以成为不同的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异化,最终归结于人与自我关系发生异化,即是说,一切异化的最终指向就是人的自我异化,对自我异化的克服也是人与自然、社会异化关系克服的最终目标。人从自我异化中解放出来就是要全面实现使每个人成为他这个人的特殊的个性,实现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各种特性、能力和性格特点等等,实现每个人的一种特殊的、不可重复的质,实现人的真正的自我自由而全面发展。
人的自我异化,就是忽视人的对象性存在特征,导致人的存在与本质的关联是遮蔽的,人的存在是对象性的感性活动,并且在对象性中确认自身。在这种遮蔽的存在与本质的关联中,人被对象性的本质力量所支配,恰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说的,工人是商品的生产者,反而在面对生产的商品时被对象所支配、奴役。感性活动的异化是其他一切异化的根源,感性活动就是实践、就是劳动。在劳动异化中,人是被劳动对象所支配,人在对象性活动中所彰显的本质力量是一种异己的力量。由于劳动异化的存在,想要克服自我异化是行不通的。异化劳动是由于分工引起的,想要扬弃异化劳动只有自然分工转向自主分工才能实现。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们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8]随着劳动异化的克服,人的感性活动的真正实现,才能真正实现人的非异化的对象性活动,自我异化的克服才得以可能。
正如马克思所言,“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但这种扬弃之所以是这种解放,正是因为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体还是在客体上都变成人的。”[9]人的感觉和特性的解放就是人的感性的解放,私有财产的扬弃能实现人的感性的复归,因此马克思对私有制一直持批判态度,这也是我们需要摒弃的东西。人的感性的复归能实现人的本质的真正的占有,人完全地、自觉地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显而易见,人的感性对的复归强调的是每个人的感性的复归,每个人的本质真正地实现,人的感性的复归意味着每个人得以脱离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异化关系,每个人得以因自身不同的质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自我自由全面的发展,每个人在面对自然、社会、自我时才能实现自我的本质力量,即是实现人的解放。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人从自然的压迫中解放出来,从异化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以及实现自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构成了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三重意蕴,且这三重关系间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三重解放不能单独剔出来完成,它们互相交错、逐层深入的,人在自然、社会、自我中获得解放,才是完成了的、真正的人的解放。
注释: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0-81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3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2页。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2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1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0页。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9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5页。
[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