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传统日常之物的设计文化研究进路
——读《潇湘竹韵:湖南民间竹器的设计文化研究》有感

2019-06-20 02:29朱文涛袁川川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9年2期
关键词:竹器湖湘湖南

文/ 朱文涛 袁川川 (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竹器是一种传统寻常之物,凝结民间生活日用之智慧,其器物造型千姿百态,精巧实用,在湖湘之地源流深长,其独有审美经验之下是一种地域文化的沉淀。张宗登博士撰写的《潇湘竹韵:湖南民间竹器的设计文化研究》基于设计文化的视野,以湖湘地域为起点,通过对湖南竹器的“设计文化的构成”到“品系分析”再到“地缘物性”的分析,从湖南民间竹器的艺术特征、技术文化角度梳理出近现代湖湘民间竹器的设计文化特征,构建出设计文化体系,提出现代湖南民间竹器多元发展的新出路。以往竹器研究往往拘囿于形态或生态之单域,而这一研究能够做到艺术科学与文化应用更为全面性的观照,遵循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总结湖南民间竹器之艺术生成系统,并提出应用性之保护,是一部研究湖南竹器文化的佳作。

书名:《潇湘竹韵:湖南民间竹器的设计文化研究》作者:张宗登 张红颖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日期:2017年11月

常言湖南人有“蛮”性,估计是受到了楚文化和山野文化的影响,久而久之形成了乡土朴实与执拗坚强融合的湖湘特性,亦可以说是一种坚韧、质朴、执着的精神。作者是湖南邵阳人,翻阅此书过程中,可以切实感受到作者对这片乡域故土质朴“蛮”性的深切热爱,且秉持着同样的执韧态度,以学术为进路分析探讨他所依赖的乡土与文化。

图2 种传统日常之物的设计文化研究进路

湖湘地区竹林繁密,竹种资源丰富,水竹、斑竹、桂竹等都是制物赏器之佳材,纯熟的竹器技艺与传承根植于当地区域生态与农耕经济,湘西背篓、斗笠、梅山竹编,湘北凉席、石鼓油伞等等,种种地方竹器名产不一而足,涵盖当地民众传统日常之所需用。考古发现的竹简亦证明竹曾是湖湘文脉的传承方式,走向文明之重要工具,而且湖南特有移民历史带来的物质文明变迁也始终与竹有着深厚不解之缘,益阳水竹凉席、小郁竹艺、宝庆竹刻都与移民文化大有关联,因此,作者在书中所说湖南民间竹器工艺的演化“是一个承接累进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生态的综合体”,研究竹文化势必对湖南文化生态根基形成某种洞察,从而促发现有产业之推力。此书将所研究的竹器置于湖湘地域特殊的社会语境和时代文化下,跳出林业学垄断竹木研究的角度,以艺术学的思维结合林业学、地理学,研究“器”、“形”与“材”之间的关系,即“地缘物性”。如此相对准确地解释了湖南民间竹器在湖湘各个地域发展的特殊艺术性,赋予民间造物较为全面的解读,为民间造物艺术提供必要的参考和理论支撑。

湖湘地区经历了漫长的农耕文明,传统的器物制作和设计多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其本质所遵循的是满足日常生活的实际需求。湖南民众通过总结经验和传递智慧编织出竹器的大网,从饮食到起居,从装饰到娱乐,网罗万物,乃至对湖南民间工具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经岁月的洗礼,各类竹器功能和外观还在持续被民众改良创造,抛开了多余和不必要的结构和装饰,剩下即是最为美观、清新、简朴之形态,增益于我们日常生活之审美化。翻阅此书时,笔者看到了儿时夏日纳凉时的竹床图,外观质朴,结构劲健,深受民众喜爱。柳宗悦谈及民艺之特质,其中一点印象深刻,摘录如下:“人类必须有健全的肉体与精神才能正常地劳作。与之相比,脱离了用途的装饰物与神经末端产生的纤弱,所展示的姿态是最不健康的。这些不过是无法承受劳动的软弱之物”。竹器形态精巧却全无纤弱之态,精熟技艺所长的是日用承重之需用,作为湖湘民艺之典范,正因其是渗透湖湘人民生活韧劲的强健之物。因此,在探索民间造物艺术时亦不能脱离环境,不能仅以形式结构之表达加以评判,而应从民众生活中寻找设计之正观。翻阅此作,发现这样的思路贯穿整体,作者从生物学的角度引入“品系”概念,将湖南近现代民间竹器分为与生活相关的七大方面,分别为水、火、住、食、穿、行为、装饰,对湖南竹器的之间具有重叠性和差异性的器具进行区分归类,全面而系统的囊括了湖南地区各种竹器,并分析出各种竹器的生存现状和共有特征。同时以设计学独有之“点-线-面-体”逻辑进路研究器物的艺术形态特征,寻求竹产品制作过程的元素构成关系。设计学中“点、线、面、体”是构成空间的基本元素,可以解释任何事物的构成关系,四者之间层层递进、互相依存。通过“点-线-面-体”的设计思维,可以梳理出器物感性设计与理性布局的关系。通过此种方式,此书能够让读者清晰了然与理解传统民间竹器的艺术特征及其背后蕴含之民俗内涵,也给设计文化研究提供新思路,对湖南民间工艺体系建设实有增益。

民间造物过程中除了功能与环境,还蕴含造物者之价值观念。究其器具“物”之造型本源,最终反映到“思想”之精神层面。目前国内着眼竹器与设计文化之关系研究并不多见,以湖南民间竹器为立足,却是其中极好之专题。在此书绪论中,作者开宗明义谈到研究要以设计文化为落脚点,遵循费孝通先生谈到的“文化”观念,从设计器物层、设计组织层、设计观念层三个层面探讨湖南民间竹器设计文化,笔者试图总结为上图所示(图2)。

借用“开物成务”“器以载道”“和而不同”这三个传统范畴为题眼,作者展开设计文化之探讨,“开物成务”探讨材性和存在形式,较为严谨的对湖南民间竹器的的传承轨迹进行梳理。“器以载道”利用了很是丰富的田野调查资料对湖南民间竹器的现状加以剖析,探讨的是技艺发展之规律。 “和而不同”则是提出“设计”“传承”“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以环境和传统两大需求阐述湖南民间竹器多元发展之路径。书中对于竹器的设计常常基于各自形态的对比和分析,再着手以历时性与共时性两方面层层梳理,实证实例与文献考据能够相互融通,有理有据的讲述造物的逻辑与渊源。借鉴和运用其他学科之法是目前艺术学科流行范式,该研究也引入了一些文化人类学和科学史学相关思想,使得民间竹器研究在充分的田野材料基础上得到很大理论提升,大致构建出湖南民间竹器的设计逻辑与思维,廓清设计生态与文脉,以此为立足,可以为传统再设计的思路提供很多参考。

源远流长的湖湘竹文化,无论是从考古中发展的先民所用的竹编建筑墙壁,亦或民俗中所用到的各种祭祀工具,还是至今还有在用的各种生活用具,竹材为湖湘人日常生活提供不赏之功。然而在工业化和信息化冲击之下,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日用品和现代生活相脱节,相当一部分有传统文化的生活器物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湖南境内传统竹器用具也面临日常生态消失之挑战,毫无疑问,湖南竹器的千年文脉必然需要延续与生长。作者关切这一问题,希望对未来可持续的走向开出自己的药方。在作者看来,每一件竹器饱含着民间艺人的智慧与辛劳,与现代工业产品是完全不同物态的人造方式,竹器具所表现出的工匠的温度和情感在当今社会会显得极为可贵。对此有着同样情怀,作者通过对湖南民间传统传统生活竹制品设计文化特质的分析,结合当下社会的需求及发展趋势,探寻传统竹制品与现代设计间的关系,挖掘竹木器具传承的核心方式,力求达到传统与技术协调发展。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书中也曾写到“我们正在从一个讲究良好的形式和功能的文化转向一个非物质的和多元再现的文化”。作者着手从社会学、人类学的方向分析湖南地区民众生活方式的变迁和意识行为的改变,探索出湖南民间竹器应走的是一条“多元发展的创新途径”:产品创新主导的“设计观”、文化传承主导的“传承观”和技术革新主导的“发展观”,提出继承、发展、创新的有效方式。此书提出的创新之途,对于挽救逐步走向消亡的湖南民间竹器有着积极的保护作用。

竹器的肌理与结构的表达着人民的性情与思考,竹器的创制与日用建筑起湖湘的乡土群社,延续着生息脉络。张宗登、张红颖的著作很好反映了湖南传统民艺文化之精要。品阅此作,可见熟悉的竹艺器物以设计的形式一一剖析解读,湖南质朴的民间智慧展现眼前,不由体察到明代实学派王艮的“百姓日用即为道”这一思想在造物艺术中的闪现。湖湘竹器的特质在于“致用为本”,我想宗登研究的初衷亦是要体现“致用”价值,他所提出诸多技艺传承之态度与方式值得竹木从业者、设计师及研究者借鉴与思考,相信对国内竹器研究拓展应有所助益。

猜你喜欢
竹器湖湘湖南
《湖湘论坛》征稿启事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湖湘文化的统一战线价值分析
近代湖湘文化的崛起与启示
竹器街
南山赋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小郁竹器工艺发展分析
中国竹器史研究之二:汉代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