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塞尚的绘画透视乡愁的生成机制1

2019-06-20 02:29陆邵明上海交通大学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研究中心
创意与设计 2019年2期
关键词:维克多塞尚乡愁

文/ 陆邵明(上海交通大学 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研究中心)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与目标之一2以往我们很少在国家政府的文件里用这么文学化的语言放进国家政策和正式文件里面,这说明2014年中央政府对城镇化生态与文化的高度重视。。这句话用最简单语言指向了一个抽象的理论与发展方向。山和水映射了生态,而乡愁指代了文化。

事实上,乡愁不是一个新名词。中国唐诗中不乏以思乡为题材,描写文人士大夫的乡恋思绪3例如,李白的《静夜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为何现在这么多人关注它呢?以往,思乡的主体大多是海外的华侨、远离家乡的游子。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是个代表4余光中.乡愁及乡愁四韵[J].《名作欣赏》1982年第6期,第7页,最初写于1972年。。而这个社会精英群体在改革开放之前是少数。1978年之后,农民工、下海者、留学生等离开家乡到异地追求自己梦想的群体越来越多。特别是2000年之后,大批量的商品房入市,人们有条件换房改善居住条件,不再满足于锚定在自己原来的家园。这样为了学习、生产或者生活,涌现了大规模的迁徙与移居。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这样的变迁史无前例。而主体空间的变迁导致了情感的变化,包括对家乡的情感;并且,随着时候变化,这种对家乡的思念情感会愈来愈强烈。这种现象也越来越普遍,涉及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这就是当今人们如此关注乡愁的背景。

图1 自画像(画于1875, 藏于法国巴黎奥赛美术馆,来自维基百科)

图2 圣维克多山(画于1904-1906, 藏于美国费城美术馆, 来自维基百科)

图3 圣维克多山(局部)

究竟什么是乡愁?它的生成机制是什么?艺术创作中如何融入乡愁记忆?乡愁对我们的乡建和城镇建设有哪些启示?

从一个艺术家的绘画作品来研究,便于我们理解。这里选择后印象主义(Post- impressionism)的代表人物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 图 1)1塞尚出生于1839年,死于1906年,http://www.paulcezanne.org/ 2016-4-6。

后印象派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2印象主义画派起始于19世纪六十年代,后印象主义兴起于十九世纪末。印象主义的题材主要是再现自然主义对象,强调自然对象的光色关系;而后印象主义认为印象主义转瞬即逝的光色效果过于客观,他们认为艺术形象应展现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不同于客观物象。。后印象派画家强调抒发自我感受、主观感情和情绪,不满足于印象派客观地描绘物象,不是刻板地再现物象的本身,而是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表征客观物象,表现“主观化了的客观”。也就是,从后印象派的绘画作品中比较直观、清晰地解读画家的情感。

之所以选择塞尚作为讨论对象,有两个原因。其一,他是后印象派的代表之一3后印象主义有三杰:梵高、塞尚与高更。塞尚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他的作品对立体派(毕加索)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善于日常观察和生活实践,用色彩处理画面的空间感、体积感与透视感,倾向于通过色和线的编排表达艺术“情感”。其二,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他出生在法国南部普卢旺斯前首府艾克斯(Aix-en-Provence)小镇。由于学习、绘画创作与工作的需要,经常旅居在法国北部的巴黎。一种是宁静、自然、悠闲的小镇风景,另一种是嘈杂、拥挤、现代化的都市风景。塞尚经历了两种生活之后,对家乡有着不一样的情感。他画的《圣维克多山》(Montagne Sainte-Victoire) 就是他对家乡的一种情感写照(图2)。这幅《圣维克多山》作品的典型性还在于:圣维克多山是艾克斯地区的标志性景观,地域性文化景观的典型符号;这幅画是画家去世前两年画的(1904年-1906年),浓缩了塞尚毕生的乡愁思绪。虽然难以还原到画家最初的思绪与情感,但我们可以通过这幅画来透视画家对家乡的认知与情感。

画家念念不忘的是家乡的什么风景?

第一个就是山——圣维克多山,分布在画面的上半部分视觉的中心,占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一以上(图3)。显然,山是这幅作品中标志性的主题景观。山的形态主要山体的色彩采用了与背景的蓝天一个色调,基本融为一体。第二个我们可以看得到收割完的麦地以及一些蔬菜地,位于画面的中部。由于画家采用了后印象派的技法,所以这些景物没有那么写实,借助于色彩来表达这些场地风景。观者通过画面可以联想到:收割完的麦地、土地、露出的茬根以及麦穗是黄色的;而蔬菜地上的各种植物呈现的是各种绿色。第三个要素是法国部普罗旺斯的乡村农舍。橘红色的坡屋顶,黄色的墙体,自由的布局,洒落在乡野之中。

图4 农庄(画于1884 ,藏于美国加利福尼亚诺顿西蒙美术馆,来自维基百科)

可见,塞尚依恋家乡的风景有:居住的家园-农舍、生产的场所-田野、自然的风景-山。这些构成了这幅画的基本物象,也是艺术家乡恋的重要载体。

唤起乡愁的要素是否存在共性还是艺术家独有的?

笔者曾组织了全国性的问卷调查,发现:建成环境对于唤起乡愁具有决定性作用。人们对家乡的印象最深的人工要素是街道或者道路、入口、家宅、地标性建筑。对家乡印象较深的是:自然环境中的山、水、绿色、田野和树木等。可以看到,塞尚画的景物与调研获得的信息存在一定的耦合性。说明乡愁作为人的一种思乡情感有其共性。

通过对我国近百年的文献检索与统计,进一步发现:文人作家与平常中国人最关注的一个自然要素,也是水和山。统计出来印象最深的是家宅,即生活性的场所,其次是学习场所与生产性场所。可以试想一下,每次回到家乡,除了回老家看父母之外,还想念以前的老师同学以及同事。毫无疑问,生活、学习以及工作场所,是我们乡愁里面的重要部分。

图5 蒙特热鲁尔的弯道 (画于1898, 藏于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 来自维基百科)

事实上,塞尚绘画中作品涉及家乡主题,除了这张代表作品《圣维克多山》之外,他在1880年代还画了一系列典型的家乡风景。这些作品有建筑、村落、通往村庄的乡间小道、自然景物等等(图4-5)。此外,塞尚画了不少自己的妻子以及家乡的人物,如玩牌者(图6)。这张画刻画了法国南部农民空闲时候的民间游戏。这其实就是一种日常的生活。通过画人物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感。这些画呈现了他对家乡的无意识的记忆与印象。这无意识中的要素与我们调研统计出来的要素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正如塞尚曾说过,要画出自然的内在品格,在画室里做不到,要学会观察。这意味着艺术创作要观察自己身边的生活空间和场所,最容易做到的就是关注自己的家乡,自己熟悉的地方。如此才会诞生属于你的作品。如果不去调研,就没有感受,就难以有真情?没有情感难以画出感人的作品来。

图6 玩牌者(画于 1892-1893, 藏于卡塔尔王室, 来自维基百科)

这种乡愁能用色彩来表现吗?

通常来说,色彩暗示着一种情感倾向。红色给人一种兴奋,蓝色联想到忧郁等等。画家的基本策略就是借助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再回到塞尚的圣维克多山这张画,考察一下:这张画呈现的是什么颜色?又表达了塞尚怎样的乡愁情感?

第一感觉这张画的主色调很难说清楚,非常复杂。不妨从上而下的观察一下。上部是以蓝色为主,不同明度的蓝色,且占据画面三分之一以上面积。这种蓝色调暗示了画家内心的一种冷静与忧郁。接下来画面出现了绿色。各种各样的绿色,深绿、墨绿、草绿、青色等,穿插在画面中。这些绿色代表着平和。与绿色混合出现的是不同程度的黄色,如黄色的建筑、麦田等等。在冷色调中展示了一种希望。画面的下部点缀着褐色以及比较沉重的暗色。

整个画面是蓝、绿、黄、褐等多种色彩的连绵起伏,给人一种交响乐般的沉重又不失变奏。这映射了塞尚当时对于家乡的心情:对家乡有失望有希望,有忧虑有忠爱,非常复杂,难以以一种色调来再现。人到晚年,对家乡的情感的确是悲喜交加,有期望有悲凉,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不管怎样,忧愁深沉之间艺术家流露出绿色与金黄色的希望!

不管怎样,画家对家乡的思念应该是深沉而又神圣的。山是这幅画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采用了绘画最经典的是三角形构图。这可以在拉斐尔(Raffaello Sanzio,1483-1520)的《圣母子》中找到原型。塞尚借用了这一经典的三角形构图来突显山的重要性。崇高的山峰是他心目当中最神圣的归宿。事实上圣维克多山也是当地最富有代表性、可识别性最强的地景。1参见Beginning of the Murmur: Archival Pre-Texts and Others Sources. Samuel Beckett Today 2015, Vol27: 87-1012

上面这幅画展示了法国艺术家对家乡的情感,那么中国人对家乡的情感是什么?我们同样通过色彩来洞察。通过对近百年关于乡愁文献的主题词检索,发现非常有意思的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绿色,接着是红色和黑色。不管怎么样,家乡的色彩非常丰富多样的,虽然不能排除某个人群某个时间对家乡存在消极的印象,但绿色是主导。从中看出,对中国人来说,大多数人对家乡的印象尽管复杂,但是生态自然的,充满生命与活力。同时,文献显示,春季与秋季是国人思念家乡频率最高的季节;特别是秋季,庄稼收获时的季节占绝对主导地位。秋季是色彩最多样化最包容的季节之一。这与塞尚《圣维克多山》所呈现的季节不谋而合。原来乡愁有颜色的,而且是丰富多样的!

事实上,塞尚一生当中创作了将近70多幅关于圣维克多山的绘画作品。可见,这座山对于画家来说具有独特意义。画得越多,也就越有情感。当然,这种情感不是一成不变的。对同一座山,画家的情感在变迁,风格也在变迁。我甄选了其中的四张塞尚关于圣维克多山的画,来比较前后的变化。第一张圣维克多山大约创作于1882年至1885年之间,代表他早期的作品,以绿色为主调的写实主义,展现了一种宁静自然空间层次丰富的家乡美景;第二张圣维克多山创作于1885年至1887年之间(图7),尽管第二张还是以写实为主,但是画风开始发生了变化,构图发生变化,山的主题更加突出,最主要的是色彩的主调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忧郁的蓝色系。第三张圣维克多山创作年代不详,绘画的技巧与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嬗变,不再是写实,通过色彩来表现光线,透视感变得模糊了;而色彩与早期的作品更接近,变得明快、灿烂、有活力。第四张圣维克多山创作于1904年至1906年之间,就是他去世前画的。与第三张画相比,构图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后印象派的画风非常典型,通过各种色块来表达景物、阳光与空间,主观化的倾向非常明显。而色彩整合了第二张的蓝色与第三张的色彩,变得非常复杂。

四张画,从写实主义到后印象主义,不只是绘画风格在变,色彩在变。从绿色和蓝色,过渡到黄色与多样混合色彩。事实上情感也在变,变得越来越凝重与复杂。这不仅展现了塞尚对艺术风格的追求过程,最重要的也是表达了画家不同时期对家乡景物的美学思辨与情感变迁。

这种乡愁是如何生成的?

不妨回顾一下塞尚的经历。塞尚20多岁的时候,他父亲让他学法律,希望他学成到自己的银行工作。但是,塞尚喜欢画画,不想顺从父亲的安排。他自己到巴黎去学绘画。但是学习绘画并不是那么顺利。于是,他学了一段时间便回到家乡艾克斯,去父亲的银行工作。工作一段时间,不喜欢银行的工作,还是想着画,然后又到巴黎去学习与交流绘画。在1874年左右,第一次印象派的画展当中,他的印象主义绘画和莫奈一起展出的时候,观众才认识塞尚人。但是巴黎是艺术家云集的大都市,竞争非常激烈,要想成功并没有那么顺利。尤其是塞尚,一个法国农民的形象,没有毕加索那样有风度。刚开始,巴黎的上流社会不太认可塞尚的绘画风格,所以他很痛苦。这种感觉也自然会影响到绘画的感觉。

图7 圣维克多山 (画于1885-1887 藏于美国大都市美术馆, 来自维基百科)

就这样,从巴黎到普罗旺斯来回移居,寻找自己的艺术归宿与美学思辨。当他离开家乡的时候,独自在异乡巴黎漂流的时候,他对家乡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当他再一次回到家乡的时候,又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重构自己的梦想;再离开再回家,一次又一次的发现与再认识自己的家乡。于是,我们看到塞尚所呈现的不同的圣维克多山与其心情。

非常有趣的是,塞尚画的题材大多是艾克斯附近的乡野风光,而不是巴黎都市或者艾克斯小镇风光。这与塞尚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

在19世纪,欧洲在快速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的进程中,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面临着诸多环境、社会、文化问题。特别是19世纪下半叶,巴黎、伦敦为代表的欧洲城市污染、流行病、社会矛盾等问题突出。而塞尚正生活在那样一个转型时代,与那时的大多数人一样渴望“回归自然”、怀旧曾经辉煌的过去。这可以在英国学者霍金斯写的《景观》一书中找到印证。

图8 乡愁生成的时空变迁模式(状态A:我在家乡;状态B:我离开了家乡)

塞尚对国家、社会、城市、家乡的情感完全融入到对艺术的追求之中。他要寻找自我,寻求梦想!到哪去寻找?在巴黎大都市难以得到认同,在艾克斯家里不支持他画画。况且那个时代法国城市的人居环境每况愈下。他觉得城市没希望了,只能到乡村去。而乡村自然的、可爱的、美的东西可以包容他的各种情感。在乡村,他可以自由的创作,不受外界的干扰,进行艺术探索与美学思辨,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艺术风格与情感。这就是塞尚当时的状态,寻找自我、寻找自然、寻找一种归宿。而家乡圣维克多山那里的风景可以把画家自己的情感融进去,把自己的艺术风格呈现出来。因此,塞尚的那时作品,不仅有他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所处时代背景的再现。

没有艾克斯“乡”的地理空间,也就没有塞尚“愁”的情感基础。没有空间环境的变迁与对比,也就无法发现家乡的美与价值(图8)。可见,乡愁是基于特定地理空间的独特情感。实际上“乡”是一个地理空间。即,你来自哪里?而“愁”字,“心”字底,一种心理牵挂的情感。徐志磊院士看了《场所叙事:探索有乡愁记忆的城镇化路经》1这段关于乡愁的定义,是徐院士2018年6月8日给笔者的一个建议。之后,给乡愁的生成写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定义:“乡愁是人类大脑中封存的记忆片段,由于外界环境的触发产生共鸣而被提取出来,即情感反应的涌现”。

那么,这种乡愁情感涌现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情感?塞尚的圣维克多山这幅作品,呈现了对家乡的情感,特别展现了画家对“圣维克多山”的一种崇敬与美学思辨。绘画题材来自于家乡熟悉的景物,但同时又不是这些风景的机械再现。就如赛尚所强调的,他并不盲目复制现实,而是需要自己加工,并赋予情感。这种加工就是一种美学思辨。这种思辨是积极的!相比他的第二张蓝色基调的画,最后一张圣维克多山隐含了活力与希望!

从近5000份问卷调查结果以及百年来6700多篇文献检索结果来看,无论是1911年以来,还是2000年之后,总体来看:中国人对家乡的情感是积极地而不是消极的。美和爱占了主导。当然不能排除消极情感的存在,特别是家乡发生战乱、社会动荡或者不尽人意的时候。统计数据来看,80%的中国人回想家乡是一种美好的状态,带来的是积极的正能量。它是对家乡中的人和物的独特记忆,对你家乡特定空间、自然环境的一种依恋 。

图9 影响乡愁情感的三个变量

塞尚所处的那个时代与我国当前的城镇化、现代化有类似之处。40年来,我国的人居环境变迁史无前例。城市在不断地在变迁。老城区里面的人迁到新区去,周边乡村的农家农民进进城上楼。从80年代,90年代,直到2000年,城市呈几何倍数的膨胀。我们城市不断地进行物质更新、房地产开发,不断地生产商品房。现在乡村也在拆迁合并,在嬗变。环境在变,人在变。难以找到回家的路,难以找到曾经熟悉的声音、味道与记忆场所。一切变得那么陌生与不确定。这就是为什么乡愁这么容易引发人们的共鸣。

特别是,中国人的乡愁还不同于塞尚等西方人的家乡情结。我们的乡愁里面有很强烈的家庭基因,就是儒家思想。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建构在以家庭为单元的基础上。世世代代植根于这块土地、这个村落,一种叶落归根的风俗习惯;世世代代聚居于一个宗祠,一种家的依恋与归宿。这种儒家思想深根蒂固。可见,中国人对家乡的情感非常浓厚。

乡愁的启示

通过透视塞尚的绘画及其时代经历,我们可以获得关于乡愁的认知与启示,城镇化建设要留一些特定的空间与记忆,不能仅仅局限在的物质功能上的现代化,还得要考虑情感的要素:一定要考虑当地人的情感,不同年代特定地域风土的情感。

首先,乡愁脱离不了主体。每一个地方的人有着自己特定的情感依恋。如塞尚创作的《玩牌者》,不同社群有不同的日常生活习惯与偏好。城镇化一定要考虑定居者的心理与情感需求,以利于构建邻里感与归属感。

其次,乡愁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空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特定的山水风景常唤起地方人强烈的共鸣。没有圣维克多山这样一个标志性的地方参照物,塞尚的情感与绘画失去了易读性的载体,也难以表现与传达。因此,城镇化进程中需要保留一些可识别的景物,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以利于构建地方感与认同感。

其三,乡愁离不开特定的时间刻度。如果只有基于地理空间的情感,而没有特定时间的怀旧,那还不能成为一种的乡愁情感,只能定义为一种恋地情感。乡愁的时间性一方面与主体思念的时间有关,另一方面与家乡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关。塞尚早期的绘画(1882-1885)尚未能呈现出其清晰的乡愁情感,而晚年这种思乡情感显得尤为突出。塞尚晚年的那幅画呈现的是19世纪中叶艾克斯乡村秋季收割之后的独特景象。但是,由于农作物、生产模式以及当地的生活模式在不断转变,这样的农耕景象在21世纪已经不复存在。因此,有意识的、针对性地保留不同时期的代表性的生活、生产场景,以利于构建时间的多样性与文化记忆的多样性。

以上三个要素,可以用一个乡愁情感坐标系来刻画:横坐标是代表性的“时间年代”,纵坐标是标志性的 “地理空间”,不同的定位坐标是不同的“社群”。这个坐标系不仅呈现了唤起乡愁情感的要素,也呈现了表征乡愁情感的手段(图9)。

总而言之,乡愁带给城镇化的启示:除了满足物质功能、经济发展之外,不能忽略对社会文化情感的尊重与构建。物质品质与人文品质是城镇化这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了任何一面,难以实现其自身的价值,难以构建“见山、望水、记乡愁”的美丽家园。但愿每一位读者多能从塞尚的绘画中找到诗意栖居的原型,找到自我的情感归属!

猜你喜欢
维克多塞尚乡愁
永远的乡愁
乡愁
隐士塞尚的十八封信:我每天都在进步 尽管百般艰辛
九月的乡愁
维克多·雨果:天才的内心
维克多·奥拉迪波进步最快球员
回头一望是乡愁
相信自己,“向着明亮那方”前进——《读天才少年维克多》有感
左拉“贬低”塞尚
香蕉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