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艺术视角下杭州像景织锦的审美特质探析1

2019-06-20 02:29李建亮王小丁王建芳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省丝绸与时尚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9年2期
关键词:纬线织锦丝绸

文/ 李建亮 王小丁 王建芳(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省丝绸与时尚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美术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

杭州像景织锦是指杭州地区以表现风景、人像、书画为主的重纬多彩织锦,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织锦业发展的代表。文章从技术与技术融合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杭州像景织锦在纹饰、色彩、技术三方面的特征,进而深入探讨在近代机械化革命背景下,纺织技术变革与传统丝织艺术审美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发展的过程。

一、杭州像景织锦溯源

锦是中国丝织品种中的高档品种,在中国古代丝绸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历代传统织锦中,当属蜀锦、宋锦、云锦最具代表性,并称为三大织锦。三大织锦各有其艺术特色,并在技术体系的传承发展上,一脉相承,可以说是中国织造发展史上的三座里程碑。杭州像景织锦在吸收了传统三大织锦的工艺技术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近代织锦代表,也称作“西湖织锦”、“丝织像景”或“像锦”。

杭州像景织锦的产生得益于杭州悠久的丝绸历史积淀和近代纺织工业技术的变革。杭州地区丝绸生产历史源远流长,在距今约五千多年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就曾出土过丝绸残片,后又经历过汉、晋、隋唐诸代的发展,宋代时杭州丝绸生产逐渐发展壮大,产品品种繁多,杭州城里街巷邻里“机杼之声,比户相闻”,杭州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的“丝绸之俯”,丝绸生产、丝绸贸易空前兴盛,其主要的丝绸产品多为绫、罗、纱、绢等轻薄品种,技术复杂的织锦并不多见。从文献记载以及出土实物资料来看,杭州织锦业的繁盛发展约始自吴越国时期。吴越国开国君主钱镠定都杭州后,积极发展丝绸生产,并设立了官营丝绸作坊,织锦在上层贵族生活中已大量应用。“据《吴越备史》记载,唐天复二年(902),钱镠部将徐绾叛,杭州城中有的上等绸匹以及龙袍,居民则多“织绫锦为业”。清末,杭州的民间织工已经把西湖的秀美景色、亭台楼阁、等织在锦缎之上(如图1),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清厉鹗《东城杂记》记载:“尚衣之匠花样有为西湖十景全图者,……孙武林恭纪诗云,十样西湖景,曾看上画衣,新图行殿好,试织九张机”。2厉鹗:《东城杂记》卷下,《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第0592册,第1015页b。这种织锦以手工提花的方法在缎地上织出亭台楼阁、山水景色,图形受技术限制多为块面化处理,且存世较少,与同时期的刺绣、缂丝西湖风景来比,其工整有余、精美不足,是杭州像景织锦诞生前用丝织技术来表现自然风光的先驱。锦工三百余人,皆润人也。”1袁宣,萍徐峥:《浙江丝绸文化史》[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第44-45页。润州在唐末时织锦业发达,显然吴越国织锦业的发展与润州锦工的引入有关。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后,更是带来了大批北方的优秀织工及精湛的丝绸织造技艺,原北宋京城里的很多皇家作坊,包括织造机构,在杭州纷纷重新开张,其中就有“锦坊”。在官营织造的影响下,杭州织锦业逐步发展,当时的主要织锦品种有“青红捻金锦、绒背锦”等。如《梦梁录》卷一八《物产·丝织》记载了当时临安织锦业的情况,“锦,内司街坊以绒背为贵”,可见当时的织锦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明清以来, 政府在杭州设立官营织造机构,织造朝廷所需

图1 清代马面裙中的西湖风景织锦,私人收藏

“二十世纪初,长三角地区率先使用电力织机”,3王翔:《近代中国传统丝绸产业转型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第244-246页。杭州各丝绸商敏感的意识到机械化纺织的发展前景,陆续引入了新式电力织机,到1926年,杭州地区的电力织机已经发展到3500台,机械化纺织技术的普及尤其是贾卡提花织机的使用,为杭州像景织锦产生提供了技术支持。1917年,杭州的袁震和丝织厂首先织成了“平湖秋月、雷锋夕照”等西湖风景像景织锦,开启了杭州像景织锦的发展之路。后经过民族实业家都锦生先生及其创办的都锦生丝织厂地不懈努力,杭州像景织锦达到鼎盛,畅销国内外市场,并多次在国内外博览会中获奖。1926年,都锦生丝织厂织造的《贵妃夜游图》在美国费城召开上的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杭州像景织锦和都锦生丝织厂一夜间名扬海外。此后,众多杭州丝织企业都开始生产像景织锦,如杭州袁震和丝织厂、杭州启文丝织厂、杭州国华美术丝织厂、杭州华盛丝织厂、杭州西湖丝织厂、杭州景华丝织厂、杭州锦成丝织厂等。杭州像景织锦也成为中国民族纺织工业的特有工艺品,博得了国内外的美誉。新中国成立以来更是被外交部选为国礼赠送,如50年代初,毛泽东主席出访苏联,赠送给斯大林一副其着元帅服的肖像;70年代著名的“乒乓外交”中,我国运动员赠送美国运动员的礼品是一副都锦生的“西湖全景”织锦。

二、杭州像景织锦的审美特质

杭州像景织锦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丝绸文化内涵,织锦艺人根据像景织物独特的技术原理和不同的用途要求,设计织造出影响一时的图案独特、色彩缤纷、技术先进的杭州像景织锦作品,并深受当时社会各界的喜爱。

2.1 纹饰特征

杭州像景织锦主要的表现题材主要是人物肖像、风景名胜、名家书画,而且是以照片给底稿进行设计生产,其效果有如真实照片,古朴而典雅、精致而华丽。从选材的范围来看,基本都是独幅的图像,尤其是黑白像景和彩色像景织锦,基本没有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图案,这与像景织锦创始初期以艺术观赏性为目地有一定的关联。而杭州像景织锦品种中的古香缎则是另外一种情况,古香缎分为花卉古香缎和风景古香缎两种,风景古香缎主要织亭台楼阁、山水人物,主要用作室内装饰,如床罩、台布、椅垫、坐垫等。

杭州像景织锦初期的作品都是以生产西湖十景、西湖全景以及西湖附近风景为主,如都锦生最早设计生产的《九溪十八涧》图2、《平湖秋月》、《曲院风荷》;国华丝织厂生产的《西湖全景图》、《宝叔瑞雪》等。西湖是杭州的名片,寄托着世人对杭州的向往和赞美,其周围的景色更是秀美宜人,又富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景点之多,素有老十景和新十景之称。杭州像景织锦精选拍摄的西湖风景照片为底稿,每一张照片无论从全景构图还是拍摄视角来看,都是对西湖景色之美的完美诠释,那鸟瞰西湖全境的烟雨之美、雷峰塔历经沧桑的残缺之美、苏堤春晓的生机盎然之美、平湖秋月的宁静婉约之美等等,无不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自娱,这也是杭州像景织锦最具地域性的艺术特色之一。

图2 九溪十八涧风景织锦,都锦生博物馆收藏

图3 徐悲鸿《奔马》像景织锦 都锦生博物馆藏

图4 风景古香缎织锦,私人收藏

随着生产销路的不断扩张,杭州像景织锦又把全国乃至全球的风景照片作为选材对象,都锦生丝织厂、国华丝织厂都曾向全社会范围内征集过风景名胜照片,1袁宣萍:《西湖织锦》[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5,第112-123页。并要求标明地点及简要说明,对录用者还给以一定的奖励。一时间,祖国的各个名山大川、著名建筑、秀美风景无不出现在像景织锦上,像万里长城、故宫、上海外滩、黄山、人民大会堂等。

除了自然风景外,人物像景和绘画像景也是杭州像景织锦的重要选材。人物像景主要织作名人、名家以及领袖人物和宗教人物的形象,这与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有着密切关系。像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鲁迅、斯大林、马克思、恩格斯、克林顿、西藏八世班禅活佛、基督教中的圣母、耶稣等都曾出现。都锦生丝织厂还推出过定制人像的业务,客户只要提交照片即可获得相应织锦。绘画像景主要选材于国画、版画、油画、水彩画等,范围也是涵盖了国内与国外、古代与近代的知名画家。从当时的制品中,可以看到唐寅、沈周、郑板桥、任伯年、张大千、徐悲鸿、达芬奇等国内外诸多名家的画作,如唐寅的《宫妃夜游图》、徐悲鸿的《奔马》(图3)、潘天寿的《松鹰图》以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凡高的《向日葵》、克里姆特的《吻》等等。

图5 着色像景织锦《万里长城》,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图6 彩色像景织锦《八仙寿字》,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杭州像景织锦以真实照片以及绘画原件为底稿,通过结构组织的变化来表现照片或绘画中的线条、块面、晕染过渡等形式要素,凸显的是近代机械化背景下纺织技术的进步,但从纹样上的设计上来看,缺少创新意识。但在风景古香缎上却是另外一种情形,风景古香缎的主要表现题材也是西湖景色为主,它不是单纯地去表现一处的风景,而是把经过图案化处理的众多西湖美景组合在一起,其中并搭配各式人物以及舟船亭台、花草树木,画面多以散点式的构图方式设计,符合了纺织面料生产中对花卉循环的要求,大型的楼阁用一丛丛的花树进行分割串联,长堤曲桥,小舟荡漾,佳人徜徉,是一幅幅优美宁静的图案,传递着无穷的古典韵味之美,(如图4)。这种图案化处理的像景,具有了明显的主观设计意识,其亭台楼阁、花草树木的表现形式明显流露出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子,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和现代纺织技术完美结合的时代例证。

2.2 色彩特征

色彩是织物审美的第一要素,对织物的美感创造具有重要影响。杭州像景织锦的色彩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逐步发展的过程,这其中与提花技术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早期像景织锦又称为黑白像景,它是有一组经线和黑白两组纬线交织而成,本色经线和白色纬线交织成织锦产品的平纹地组织,用黑色纬线浮于织物表面上起花,黑色纬线在织物地纹上显现越多,织物表面上的画面层次就越深;相反,显现的越少,层次就越浅。这种以黑白表现图案纹样的方法犹如素描绘画中明暗过渡,过渡自然的则显得画面体感强、造型生动,反之,效果则大为逊色。黑白织锦在表现人物像景时,其独特的“32个织物影光组织”,1李超杰:《都锦生织锦》[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第8页。能很好地表现出人物面部的形体肌理、表情特征,能把人物形象塑造的形象逼真,且从黑白色的色性方面来说,黑白色也能很好地体现出人物的庄重、沉稳。黑白织锦在表现传统水墨画上也有其突出的优势,水墨画中用墨的浓淡、笔法的遒劲有力、气势的洒脱浑厚无不表现的尽善尽美,淋漓尽致(如图3)。黑白风景像锦则略显单调,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织锦艺人在黑白织锦上加了一道着色工艺,即用各种大小不同的毛笔,将各种颜色根据画面的需要染着在黑白织锦上,这样黑白织锦便变成了一副副绚丽多彩的彩色织锦,树变绿了、天空变蓝了、花儿也红了,自然风景也更加形象逼真,给人们带来了犹如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如图5着色像景织锦《万里长城》。这种着色方式毕竟以手工进行,在图形交界处难免会出现色彩的渗透,且人工染着的颜色往往纯度较高,较原作及原始照片来看,色彩更加艳丽,相对来讲也就失去了原作的神采韵味。

彩色像景织锦在生产工艺上与黑白像景不同,彩色像景织锦是由两组经线和多组不同颜色的纬线织成,纬线多时可至几十种之巨,纬线过多织成的像景织物则越厚,彩色像景织锦的色彩更接近于照片或绘画作品,如图6。在组织工艺的设计时,织锦艺人充分利用各色纬线本身的颜色并结合黑白像景中的影光组织和半点影光组织,使彩色像景织物出现晕裥效果及多种纬线色彩融合过渡的效果,色彩也更加丰富。

彩色像景织锦摹织底稿原色,非主动性地色彩设计。而古香缎上的色彩搭配则充分体现了时代特征和审美特色。古香缎色彩的配置首先会选择一个大面积的织物底色,如元红、宝蓝、海蓝、秋香、泥金、藏青等,在这些颜色的基础上会进行同类色和对比色的搭配点缀,而使整幅织物画面看上去色调和谐雅致,如用藏青、红色、泥金等作底色时、上面的花纹宜搭配五彩或浅兰、泥金等色,有富贵之气;用泥金、皎月等作底色时,则可以配相应的类比色、对比色以示华丽、娇艳。一般来说,清地的图案宜用对比色配置,以突出花纹;而满地或半满地图案则同时采用对比色和类比色,对比色使重点花纹鲜艳醒目,类比色则增加画面整体的协调性。这些色彩一般都来自于中国服饰、建筑、绘画上等传统色彩,也包含了当时的一些社会审美需求和风俗习惯,甚至融合当时世界上的流行色,以满足消费者的时尚需求。

2.3 技术特征

杭州像景织锦最突出的审美特征就是其提花技术的先进性和组织工艺的独特性。

二十世纪初,中国近代丝织业在江南地区的快速崛起,新式电力织机被广泛采用,尤其是贾卡织机的使用使原本无奇的照片影像能表现于织物之上,这为杭州像景织物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最基础的技术支持。此外,“坐标纸设计法”2徐峥,袁宣萍:《杭州像景》[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第10-11页。的发明对杭州像景织锦的产生也具有重要意义。贾卡提花机是法国人约瑟夫·贾卡(Joseph Marie Jacquard)在原有提花机的基础上改进出来的,它有置于顶部的提花装置和滚筒、纹板、纹针、铁片、翻花针、钩子和踏板连接绳几部分构成,靠“冲孔纹板”系统搭配用竖针管理经丝的提花龙头来实现提花织造。机械化提花技术大大提高了原有的生产效率,也使织物的花色品种和数量得到提升,满足了广大社会阶层的生活需要。

杭州像景织锦在利用现代化纺织技术的基础上,突破了传统常用织物组织的限制,开创了其独特的影光组织法。“影光组织法是利用缎纹组织由经面缎纹逐步过渡到纬面缎纹所产生的明暗过渡来表现物体的层次、远近以及体感,有此织造的织物画面生动活动、栩栩如生。”1李超杰:《都锦生织锦》[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第48页。影光组织法有三十二种之多,在织造黑白像景织物时,常用的影光组织有八枚、十二枚、十六枚的缎纹组织。黑白像景的组织结构是由一组白色经线和一黑一白两组纬线交织而成的,黑色纬线则与白色经线交织成影光组织来表现物体元素,而白色经线和白色纬线交织成经重平的地纹组织。此外,还有半点缎纹的影光组织,即由黑、白两色纬线同时与经线交织形成共同组织,以在织物表面上所产生混合的灰色调,以使图像层次过渡均匀柔和,弥补影光组织的过渡生硬不匀,半点缎纹影光组织多用在明暗交界线的地方、面积也不宜过大。

彩色像景织锦采用两组经线和多组纬线交织的方法。两组经线为地经和接结经,接结经不参与织物组织的交织,而是将浮于组织之外的纬线压牢,并和地组织接结牢。纬线则分为地纬和起花纬线,常用的起花纬线有2、4、6……14之多。在织物组织结构上除了影光组织外,还采用纬浮组织、混合纬浮组织和混合纬浮影光组织。纬浮组织又称作绒花组织,即纬线浮于织物的地组织之上起花。混合纬浮组织是由两组不同颜色的纬线混合后同时浮于织物表面起组织花纹,产生混色效果。混合纬浮影光组织是将纬浮组织、混合纬浮组织结合起来使用,而产生出新的纬浮影光组织。2李超杰:《都锦生织锦》[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第58-61页。如白色和蓝色的过渡,白色过渡到粉蓝,粉蓝再过渡到蓝色。混合纬浮影光组织丰富了彩色像景织锦的颜色变化,产生出晕染过渡的效果。

杭州像景织锦独特的织造技法,可以说借鉴吸收了宋锦两经多纬的织物结构法和云锦、缂丝产品的通经回纬、通经断纬以及晕裥锦的方法,所以使其产品在风格上既具有蜀锦的古朴,又具有宋锦的儒雅和云锦的华丽。

三、杭州像景织锦发展沿革中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技术和艺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又紧密联系不可分离,技术是艺术创造的表现形式和手段,艺术是技术所呈现的社会审美追求,任何时期的工艺美术都是当时科学技术和艺术融合的杰出典范。3楚小庆:《技术进步对艺术创作观念与审美价值取向的影响》[J],艺术百家,2016第148卷第1期,第131-132页。杭州像景织锦诞生于纺织技术由手工转向机械化生产的时代变革下,是中国近代纺织技术发展的代表,同时她又延续了中国传统织绣艺术书画化发展的审美趋势,使杭州像景织锦成为一种技术化的艺术形式。

首先,机械化提花技术的发展为杭州像景织锦的产生提供了基本技术条件。杭州像景织锦最大的艺术特征是仿制照片影像以及书画艺术。摄影技术在十九世纪末传入中国,属于比较时兴的艺术形式,当时作品以黑白单色为主;书画艺术发展历史悠久,表现形式多样,色彩也丰富,两者都属于平面化的艺术作品。从中国织绣艺术发展的过程来看,织绣书画在宋代已出现,并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当时的织绣书画主要是刺绣和缂丝作品,两者在工艺表现上,相对于织锦来说要简单、灵活很多,易于织造书画作品。当时的刺绣、缂丝艺人既是技术工匠又是艺术家,作品从一开始的设计到制作往往都集中于一个人身上,艺术和技术高度统一的,刺绣、缂丝艺人既是艺术的创造者也是技术的发明者。从刺绣、缂丝书画化的转变,我们可看出,在技术工艺满足的条件下,丝绸织造的纯艺术化发展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审美追求,人们在工艺技术的基础上,表现着对丝绸的艺术思维和情感。反观杭州像景织锦中的织锦书画,如果技术工艺满足的条件下,其可能在宋代或以后各代就已经出现,为何晚至二十世纪初?可见技术是艺术存在发展的基础,正是现代化提花技术的出现,杭州像景织锦艺术才生长发展起来,满足着人们对中国传统丝绸纯艺术化发展的审美需求,并创造出其他众多优秀的题材形式。

其次,技术地不断发展与更新又为杭州像景织锦的艺术表现形式提供了多样性选择。杭州像景织锦从最早生产黑白风景照片开始,经历了着色像景织锦、五彩像景织锦、立体像景织锦几个发展阶段,在这变化发展中,技术的不断更新是至关重要的。黑白像景织锦实现了把图像从纸面转移到织锦上的技术飞跃,但没有解决颜色表现的问题,所以织锦艺人找到了简便的人工着色的方法来实现织锦的彩色效果,这种方法没有任何技术性的进步,是人们在机械化面前追求艺术表现的一种捷径。后随着一经多纬、两经多纬织造技术的完善,彩色像景织锦才得以出现,杭州像景织锦在技术上也达到完善,可以仿制任何书画及摄影作品。机械化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性阶段,这种必然性包括了技术与艺术异向发展,并最终走向统合的必然性内在。人们在纺织机械化面前没有只关心机械功能效率的提升,而是不断寻求艺术和技术的高度统一,在彩色像景织锦艺术完善的基础上,织锦艺人们又发明了立体像景织锦,通过利用袋织填芯的织物组织结构,织成具有浮雕效果的织锦画,实现了织锦画由平面向立体浮雕的发展,是一次开拓性的创新。

再次,杭州像景织锦和传统织造工艺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技术成分的变化,而应该是设计艺术观念和表达方式的区别。从表现题材来看,杭州像景织锦最早表现的是杭州西湖附近的风景名胜,带有很强的地域文化色彩。这与杭州地区地处沿海,得社会风气之先有一定关系,杭州是我国最早采用机械化纺织生产的地区之一,西湖又有着天下无双的秀丽景色,这两个优势条件直接决定了杭州像景织锦的诞生和发展,而杭州像景织锦的广泛流传对杭州的丝织行业和秀美景色也是无形中的推广和宣传。从使用性质来看,杭州像景织锦主要是装饰画、旅游纪念品、礼品等,不属于实用性消费的行列,但由于其特殊的丝织技术和表现题材,其产生初期曾在社会上也形成一股热潮,被称为“最高尚之礼品”。如《参与西湖博览会各分公司工厂粗略》对都锦生像景织锦的记载:“都锦生产品为美术上重要产品,各界侍女,凡属送礼、装潢,均乐购用也”。1李冈原:《东方丝王都锦生》[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第137页.在国际上,杭州像景织锦也是当时深受海外市场喜爱的重要出口丝织产品,成为出口创汇的主力。新中国成立后,杭州像景织锦也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多次被选为国礼曾送。众多丝织企业从单一的生产像景织锦,转向开始生产台毯、靠垫、头巾、领带、床罩等生活实用品。

杭州像景织锦是中国传统织锦艺术在现代化纺织技术背景下的创新与发展,也是杭州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化的提花技术对于现代织锦或更大范围的纺织品设计来讲,仅仅是可利用的工艺基础和必须具备的起码条件,没有对大众审美和市场需求的深刻把握以及对现代设计艺术的深切理解,无论多么高超的技艺也不可能创造出好的现代性织锦作品出来。因此,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总是需要更高层次的艺术观念来引导和互助,这样才能使技术融入艺术之中。

猜你喜欢
纬线织锦丝绸
瑶族织锦
西兰卡普:土家族的织锦与史诗
一种反光耐磨编织袋
遥望“丝绸路”
《艺术:北纬30度》神奇纬线 串起文明起源
织锦古韵(七绝)
路上丝绸
立井平衡钢丝绳使用寿命分析
丝绸情调
复合管注塑机自动检测装置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