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CT的中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方法

2019-06-17 01:11李志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14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中学生

[摘要]基于接纳承诺疗法(ACT)的视角,从良好咨访关系的建立与培养着手,专注心理问题的中心化到边缘化进程,运用接纳—倾听—成长的转化等方法,对中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干预,以便增强中学生心理灵活性,让学生欣然接受经历本身,并在自己向往的价值方向付诸行动。

[关键词]ACT;心理问题;干预方法;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4-0048-03

中学生正处于走向心理成熟期的过渡阶段,伴随着青春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角色确认的进行,他们常面临身心发展的变化、情绪的起伏、家长的高期望、学习兴趣的降低和升学等压力,容易产生心理发展的不均衡,从而产生焦虑、抑郁、孤独等心理问题。有研究指出,我国有10% ~30%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一现状亟待改善。

接纳承诺疗法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 是认知行为疗法的代表之一,以提升“心理灵活性”为中心,没有强行去改变来访者的行为,也没有塑造来访者的认知内容,而是引导来访者去认识人类的认知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从而促使来访者选择符合自己价值取向的行为。ACT在防治与干预心理问题上,打破了传统心理学对心理教育的定位,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觉察当下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选择有价值的行为,它有助于培育心理弹性,促进心理和谐发展。笔者基于ACT的视角,从咨访关系的构建、心理问题的中心化到边缘化进程以及接纳—倾听—成长的转化过程等方面,对中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干预,以增强中学生的心理灵活性。

一、领悟并创造好的咨访关系

接纳承诺疗法的创始人Steven Hayes这样形容来访者与咨询师之间的关系,“来访者与咨询师就像是拴在一条绳子上的蚂蚱”,也许就只是因为命运里一个神奇的转折,咨询师和来访者就可能会角色互换。所以,在进行心理干预时,咨询师可以坦诚表露出自己生命历程里遇到的困难与痛苦,以及在困苦面前是如何应对、如何走出来的。咨询师并非是站在山顶上给予指导的人,而是和来访者一起爬山。让来访者意识到,困苦是生命的常态,咨询师和来访者一样,都是普通人,也会有痛苦的记忆和体验。但因为有积极、开放、灵活的心理空间,我们努力地向前走,寻找对于自己有意义的事情。

在干预过程中,咨询师全身心地积极关注来访者讲述的故事,尤其是在来访者讲述痛苦、沉重、负能量的事情时,因为痛苦的背后就隐藏着价值。除了全身心关注来访者之外,创造好的关系还有两个技巧——“重复”和“概述”,它们可以帮助咨询师更好地理解来访者。“重复”是指提取来访者讲述中的高频词以及关键点,“概述”是指用咨询师的话对来访者的话语进行精炼的总结。当咨询师运用这两个技巧,准确地将来访者表达的意思反馈给来访者时,可以让来访者更加信任咨询师,也会使后续的咨询过程更加顺利。因为,好的关系就是一切的开始。

咨询中有不少ACT视角的关系。2015年9月18日上午9点,一对特殊的父母来访,主要是为自己“三个月未出门的儿子”伤透了神,四处求医拜佛,毫无进展。一次争吵中,他们的儿子无意透露了“在这个世界上,我只信任李志艳老师……”父母便风尘仆仆地赶来学校,找到笔者,诉说这一切。笔者记忆里立刻浮现了与来访者高中三年相处的一幕幕场景。每一次的访谈,全身心地投入,敏感地捕捉来访者不经意间流露的言语,或提取关键词反馈给他,或尝试总结后反馈给来访者,并询问是否理解到了他想要表达的意思。每一次的会谈中,笔者与来访者一同分享、探讨经历或面临的困惑、苦楚,没想到给他留下了如此深刻的记忆,成为了他生命中值得信任、愿意亲近的人。得知这对特殊父母的来访用意,我拨通了电话,“××,三年多没有见到你,老师也想念你,明天上午9:00××汽车站见,记得手捧一束野花哦……”就这样,我踏上了职业生涯中周末首次跨城行动,见面时拥抱的亲切感,使我更加深刻领悟到了,好的关系就是一切的开始,甚至有时候,好的关系就是一切。

二、接纳并专注心理问题的中心化到边缘化进程

接纳承诺疗法运用接纳与专注过程以及承诺与行为改变过程,创造心理灵活性。接纳与专注过程是要接纳过往的痛苦经历,接纳消极情绪,减少内耗,从而为改变提供更多的精力;承诺和行为改变过程,是指通过行动来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当下,全身心地投入于想改变的方面,向有价值的生活迈进。

在干预的过程中,运用ACT的视角,引导来访者承认并允许心理问题的出现且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了中心视野,减少因心理问题的纠缠、对抗带来的不必要的内耗,深刻理解越压抑越反弹,这样会纾解因“心理问题”产生的害怕、恐惧等情绪感受,明白有心理问题是可以理解的,是正常的,是我们都会经历的一种无法回避的事实。当我们能够允许心理问题的存在,也就为想做的事情、能做的改变提供了空间。当我们能够有精力朝向自己的价值方向做一些自己在乎的事情,心理问题也就在忙碌中忽略了,悄无声息地边缘化了。当心理问题不再成为来访者关注的焦点,他就已经腾出了空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图1所示)。

ACT视角下的心理问题会经历由中心化到边缘化的进程,是动态发展的。一位母亲来校咨询,是由于孩子最近说“不想上学了”,孩子不想上学的想法,让母亲焦虑陡增,茶饭不思。孩子不上学,能去干吗呢?以后,高中学历都没有,能做什么呢?来访者显然被孩子“不想上学了”的想法给纠缠与困住了,陷入了過度的焦虑之中。她没有意识到孩子随口而出的“我不想上学了”只是万千想法中的一个,而是把孩子的这一想法当成了全部的事实并进行了无尽的联想,严重影响到了日常生活。笔者耐心、专注地听完她的哭诉后,让来访者快速大声朗读“不想上学了”30遍,而后轻声询问来访者,“你有过不想上班的想法吗?”这30遍的大声朗读与之后的询问,就是让心理问题中心化、正常化的过程。来访者开始释怀,学生的“不想上学了”和成人的“不想上班了”有同样的内蕴,只是一个想法而已,是很正常的,可能在某一瞬间会占据注意的中心,可随着注意力投入到有意义的活动中后,瞬间所想很快就被忽略了。心理问题(不想上学的想法)并没有消失,它还在那里,只不过现在靠边了,这就是心理问题边缘化的过程。是的,生活中的很多时候,我们会产生一些有如云朵样的想法,一会儿在所见的中心,一会儿又因我们沉浸于其他事情中退居边缘或不知踪影……当我们能够允许一切如其所是的时候,也就为我们创造了更多的心理空间。

三、觉察并运用倾听—接纳—成长的转换

接纳承诺疗法治疗模型包括接纳、认知解离、关注当下、以己为景、明确价值及承诺行动六大核心过程,划分为开放、专注(活在当下)、投入(做重要的事情)三种应对风格。接纳和认知解离对应的是开放的风格,主要是面对内在体验,接纳而不是逃避控制。关注当下和以己为景对应的是专注的风格,主要是正念过程,不做评价和判断地觉察当下体验。明确价值和承诺行动对应的是投入风格,主要是将心理能量专注于价值方向一致的行动。

基于ACT视角,在和来访者相处对话的过程中,觉察并运用倾听—接纳—成长的转化过程,打破感受、想法、意念等内容的僵化,促使其自我认知流动与灵活起来。

领悟倾听过程:咨询师听来访者所说的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用意,以及了解来访者潜意识中的意图。当咨询师能够调动全感倾听来访者的感受和需求时,便和来访者建立了某种联系,来访者也丰富了咨询师的生活,彼此之间也就在此时此刻发生了联结,也能够不做评价和判断地觉察当下体验。

领悟接纳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一同接受彼此的感受、彼此的想法、彼此的念头。只有彻底接受彼此之间的真实存在,才能看见彼此间的相似与独特,才能彼此站在一起,聚集更多的力量,从而腾出了更多的空间,拥有更多的人生可能。

领悟成长过程:来访者拥有他的价值、他的目标、他的意义、他的人生,他的一生(这一阶段)有什么期待?他渴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成长需要在价值方向的引领下,不断用行动靠近、转化进而实现。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成长也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

在干预的过程中,灵活运用ACT三种风格,积极领悟倾听—接纳—成长的意境,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举例,因高三月考连续几次不理想,来访者陷入了焦虑与痛苦中,害怕自己再次考不好,晚上陷入了失眠,极度担心自己高考也考不好,辜负了父母、老师的期望,感觉努力也没有意义,在想象中陷入了恶性循环……在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积极倾听“考试”给来访者带来的各种影响,全然地关注与体验,不判断不评价,引导来访者分别用三种方式记录“月考考不好”这一念头。第一种,我担心月考考不好;第二种,我抱有一个“我担心月考考不好”的想法;第三种,今天下午5时在心理发展中心咨询时(此时此地),我看见了“我抱有一个‘我担心月考考不好的想法”的自己,来领悟倾听过程,逐步练习,增强觉知,直至能够有意识、不带判断地、全然体验,观察自己的想法。

利用圆形纸片,让来访者画出“纯净的痛苦”“污染的痛苦”所占比例,区分接纳几次考试失利后心理的失落与担忧,“我担心月考考不好”(纯净的痛苦),以及害怕再次考不好,失眠,高考也考不好、对不起家长、老师等自动化联想结果(污染的痛苦)。接着练习给“我担心月考考不好”这一想法取个名字,赋予这个想法具体的形状、大小、颜色、速度,从而使它成为客观的事物。想象自己的這一想法就像小河里漂浮的树叶,当来访者尝试把想法看作一种客观事物来面对、来体验,观察其起伏消长、生生灭灭,而不去抗拒、逃避或消除。这就为痛苦感受、冲动和负性情绪让出了心理空间,腾出心理空间的同时就是领悟接纳过程。有了新的空间就有了希望的风口,澄清来访者的价值方向,“做一个与焦虑携手前进的勇士”,罗列分析成长路上的困难与障碍,发现可以运用的资源,聚焦想要的价值和目标,一边拥抱困难一边寻找资源,带着焦虑学习、前进,边焦虑边努力小步子行动,投入成长的过程。七天后,来访者反馈,“这几天老师分享的方法帮到我很多!原来闷在心里让我喘不过气来的想法一下子变成了轻飘飘的纸从心里飘了下来——没有再黏在上面了……”在生活中觉察并反复应用“倾听—接纳—成长”转化练习,就像拥有了魔法,奇迹般地让自己腾出了心理空间,活在了当下,并投入精力做自己觉得最重要的事情。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倘若站在咨询师立场,ACT不仅是一种疗法,是一种心理学实践,可能还是一种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但是,站在正被心理问题缠住的中学生的立场,ACT就是一个新鲜名词,一种疗法的象征,陌生得只剩下字面读音。因此,在给中学生做心理问题干预时,这种巨大的理解和认知差异会导致应用的渐进性,需要咨询师和来访者一起用极大的耐心共同适应,并在咨询师创设的安全的环境中逐步进行摸索、尝试。

基于ACT的中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方法,从咨访关系开始,关注心理问题的中心化到边缘化进程,继而实现倾听—接纳—成长的转化,小步子前进、体验探索、逐步尝试,这些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三个方面,不论咨询师从哪一个方面开始,都会对其他两个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其他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也会反过来强化这一方面的效果,最终都是为了提高来访者的心理灵活性,让来访者欣然接受经历本身,并在自己向往的价值方向付诸行动。

参考文献

[1]张凡,王佳宁,金童林.领悟社会支持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及性别的调节作用[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7,5(11):665-671.

[2]方琪,王宏,李雷雷等.重庆三峡库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现况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11):774-775.

[3]陈盈,胡茂荣,何厚建,王敬,赖雄等.接纳承诺疗法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中的应用与展望[J].医学与哲学,2017(10):71-73.

[4]张婍,王淑娟,祝卓宏.接纳与承诺疗法的心理病理模型和治疗模式[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5):377-381.

[5]黄明明.接纳与承诺疗法[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3(4):44-48.

[6]罗斯·哈里斯.ACT,就这么简单!接纳承诺疗法简明实操手册[M].祝卓宏,张婍,曹静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湖南师大附中心理发展中心,长沙,410006)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中学生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初探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