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苗芳
(兰溪市中医院,浙江 兰溪321100)
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透析治疗时间长花费高,且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因此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从而影响治疗效果。现根据我院实际情况优化护理路径,并与传统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详情如下。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需透析的ESRD患者106例。纳入标准:诊断符合2012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规定的相关标准,肾小球滤过率<15ml/min/1.73m2。实验组53例,男35例,女18例;年龄(56.69±9.97)岁;对照组53例,男36例,女17例;年龄(57.16±9.82)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结果可比。本次实验患者均签署自愿同意书。
对照组采用基本营养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优化护理路径。(1)安排病室,通知责任护士。(2)透析时需小组成员需加强透析巡视,及时发现出现过度紧张、焦虑的患者,并进行沟通,放舒缓的音乐等方式减压。(3)治疗后,责任护士需注意预防血栓,定期检查内瘘吻合情况,及时服用抗凝和改善血管药物;营养干预,监督营养饮食;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如握拳、活动腕关节,预防出现血栓。(4)协助患者办理出院。
记录患者护理前后血肌酐、尿氮素、24h尿蛋白定量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钙磷代谢紊乱、低血压、贫血等发生例数。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评价患者生存质量。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患者负性情绪严重程度。
护理后,实验组实验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肾功能比较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n(%)
实验组ADL表、SDSS表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实验组SDS、SAS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3 两组患者ADL表和SDSS表评分分)
表4 两组患者SDS量表和SAS量表评分分)
ESRD是慢性肾病的终末阶段,患者病情严重,需定期进行血液透析[1]。临床护理路径是由2009年卫生部启动,并从单一的临床管理向其他方面扩展[2]。
责任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治疗过程、目的、优点等内容,并严格根据护理路径完成透析全过程中的护理和指导,并进行准确记录,让患者和家属对治疗和护理均有清晰认知,避免患者出现陌生感[3]。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实验组患者在治疗中,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得到解决,从而很好地预防并发症发生。由此可得,实施优化护理路径,透析巡视,责任落实到护士,可及时发现患者异常情况,改善治疗效果。实验组患者ADL评分和SDS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患者行动能力恢复较好。实验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患者心理状态良好,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较轻,情绪护理取得成效。
综上所述,优化护理路径用于ESRD患者治疗中,有效提高了临床疗效,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