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晓艳
(宁波市第九医院,浙江 宁波 315020)
老年人由于自身机能下降,钙吸收不足,加上缺乏阳光照射和锻炼,极易发生骨折。持续的疼痛是骨折常见的临床症状,一般会对患者行动能力造成一定限制,更有甚者需卧床休养,导致其生活难以自理,出现负性情绪,抵触治疗和护理,从而影响患者康复[1]。骨折一般恢复较慢,而长期住院花费巨大,患者及其家属又难以承受,因而多在骨折手术后选择在家修养,门诊看诊。基于此,笔者对门诊骨折患者应用门诊护理干预,现将其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7年1月到2018年6月在我院门诊接受治疗的骨科患者130例,纳入标准[2]:(1)语言、听力、认知等功能正常,可正常沟通交流;(2)征得患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有恶性肿瘤疾病者;(2)无法配合正常护理或相关检查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5例)和实验组(65例)。对照组男36例、女29例;年龄65-89岁,平均(71.51±6.14)岁。实验组男39例、女26例;年龄69-81岁,平均(72.32±6.25)岁。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对照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定时监测生命体征,叮嘱患者按时服药,清淡饮食。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门诊护理干预:(1)心理干预:患者在骨折后能感知到持续性疼痛且行动受限,极易产生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不利于患者恢复。门诊医护人员应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安抚情绪,使患者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态,同时,可开展健康宣教,使其了解骨折后患者的日常护理知识,营造良好家庭氛围,进一步调节患者心理状态。(2)疼痛干预:为减轻骨折处神经及血管损伤,应叮嘱患者减少肢体活动和骨折部位摩擦;通过听音乐、看电视等方式转移注意力,缓解疼痛;当患者疼痛剧烈时可适当给予静脉滴注镇痛药物,减轻疼痛。③康复锻炼干预:指导患者进行恢复性锻炼,尽快恢复肌肉伸缩功能,通过抬高骨折肢体,加快血液循环,从而降低疼痛和肿胀。④饮食干预:在患者手术后恢复期内,应指导其进食富含钙质的食物,为术后恢复做好营养支持,同时禁烟、禁酒、忌辛辣刺激食物。
3.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负性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估,得分越高焦虑、抑郁越严重。(2)比较两组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法(VAS)进行评估,分值为10分,得分越高,疼痛越剧烈。
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9.0 软件,行t检验和χ2检验。
1.两组患者负性情绪比较。干预前,两组HAMD评分、S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干预后4周、12周的各项频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负性情绪比较分)
2.两组患者VAS评分疼痛程度比较。护理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护理后12h、24h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分)
疼痛是骨折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可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与护理过程,若疼痛过于剧烈亦可引起机体应激性反应,导致机体二次受伤,甚至出现心理障碍,阻碍其恢复进程[3]。骨折患者在经过矫正手术后一般会选择回家修养,然后在门诊处看诊,因此,门诊护理干预对骨折患者术后恢复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在大力推行分级诊疗制度,门诊就诊人数呈现递增趋势,而门诊护理干预是门诊治疗的辅助手段,现已成为影响疾病后续恢复的重要举措。对于在门诊就医的骨折患者而言,医护人员除了给予必要的常规护理干预外,还应给予心理干预、饮食干预、疼痛干预等方面的护理指导。心理干预配合健康宣教可有效疏导和排遣患者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使其积极配合和接受治疗,促进病情恢复;疼痛干预可缓解患者疼痛,同时可进一步安抚患者情绪;饮食干预可为术后康复提供营养支持;康复锻炼干预有助于患者血液循环,促进骨折处愈合[4]。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干预后的HAMD评分、SAS评分、VAS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门诊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缓解患者不良心理状态,降低疼痛感受有助于后期康复。
综上所述,门诊护理干预在门诊骨折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减轻其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