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铭孙
我自己已经弹了一辈子钢琴,从事教学也有几十年了,自认为一直还是抱着认真钻研的态度的,也多少有了一些经验和办法的积累。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也一直在考虑,最好能把这些私存的感悟选择提炼出来,汇集成一本书,如果多少能对他人有一点儿用的话,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想写的愿望少说也有十年以上了,但一直拖了下来。一是下不了决心抽出一段时间关起门来写,本质上还是惰性使然;二是感到结构较大,组织太难,不知从何写起;三是我总是希望用录像、出光盘的方式配合来做这件事,音像可以示范、讲解,比文字容易表达。有图像,也有声音,肯定让人更清楚。
带着这些问题,在2015年,我与《钢琴艺术》杂志的常务副主编李航女士进行了探讨。她建议在出书的同时,把书中的谱例示范和讲解全部录像,并以二维码形式随文字附在书上,读者只要用手机扫一扫,就立刻可以看到该处的视频,并听到全部的音响与讲解。这种全新的方式太好了,我是想不出来的!这促成了我立即开写的决心。
从哪个角度,用哪种方式写呢?我一直在反复考虑,系统的“钢琴教学论” ——这个命题太大,牵涉内容太多,我不可能写得全面。我想,改变一下思路和角度,那就是:学钢琴是学音乐,音乐是给人欣赏的。那么,我们首先要弹得悦耳,让别人觉得好听,道理就这么简单!可是,现在的问题在于,在各种比赛与考级中,有不少人弹得很不好听,甚至可以说很难听!这种情况并不是我们学习钢琴的初衷和目的,但却是相当普遍的存在。我认为,应该找出原因,拿出解决办法。
所以,我最终决定把书名定为“把钢琴弹好听”,副题为“弹钢琴易被忽略的一些事儿” 。这样可以根据我的感悟和我认为有必要跟大家共同探讨的内容,有选择地写。
那么,既然是要写“好听” ,我们也不得不先来看一看怎样是弹得“难听” !虽然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但最常见的有哪些情况呢?弹琴时僵硬、紧张、不协调、不自然;弹强音的时候下键敲砸或挤压,声音不堪入耳;弹弱音的时候声音虚浮或软散,声音模糊不清;乱踩右踏板,踩后不听、不换、不起,声音堆积混乱。再者,还有一些更低级的问题,诸如读错谱、错音、错拍子之类,这些就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了!
究其原因,无非是功利在先、基础不打、耳朵不听、拔苗助长!
根据以上情况,在本书中,我设立了五个部分来阐述。虽不能面面俱到,但尽量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详细可行的练习与解决办法。
在第一部分中我提到,弹琴时,首先是人和钢琴的关系问题。我们(身体与手臂) 必须与钢琴连通——这就是两个“手臂” 之间的连通;我还建议弹钢琴时每个音要“弹到点”,即根据音乐的表现需求,把每个音弹到钢琴最佳的发音点;并且强调了“离键” 的重要性,有下键必有离键,这是弹钢琴细致与否的关键所在!
第二部分的内容多一些,主要是围绕着音乐表现来谈。问题涉及有:音乐感是否可以培养;每一个音的长与短、动与静对节奏感、音乐感的重要性;节奏伸缩的“千分之三秒” 的迷人魅力之所在;对音乐表现的十二项要素进行详细叙述,“好听” 正是源于对声音的组织。
第三部分主要谈手指训练方面的一些事儿。我本不想单列一个部分来专门写手指,因为大家都在教学中努力训练手指,相信每个老师都会有不少高招。而且,手指训练这件事儿,肯定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我在这方面的做法也不是具有唯一说服力的,因此,就想尽量节略。但是初稿出来,感到“怠慢” 了手指训练还是不行。因此,在重新构思时,我还是把我在手指训练方面的一些做法,特别是把针对弱指训练、手指灵敏度等方面的一些有自己特色的方法加了进来。因为,手指功夫直接影响到将来表现音乐效果的能力,是必须强调的。对于大家热议的高抬指与贴键的演奏方式,我在此也做了一定的阐释,还有所谓的“平均” 到更高境界的“不平均”,等等。
第四部分从“前方与后方” 的角度,分别对腕、肘、肩与手指结合的各种技巧活动和训练方式进行详尽的分析与讲解。如手腕的上下活动、左右调节、圆圈式运动、摇摆式转动;手肘的调控作用;八度与和弦的弹奏要领与不同方式。这部分的篇幅很大,是钢琴弹奏方法研究的重点。
第五部分着重于旋律与伴奏的处理。能否协调好旋律和伴奏两者的比例和层次,是钢琴演奏的难点,也是有很多精细的学问和讲究需要涉及的。本书选择了十五首乐曲,包括由浅入深、有慢有快的各种类型,逐段进行了音乐解读和弹奏方法的剖析。对许多具有典型织体的处理方法,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地运用到许多其他类似的曲目当中。
以上简要介绍了五个部分的重点。其中第一、三、四部分侧重分析、介绍弹奏方法与技巧;第二、五部分谈论了音乐理解与音乐表现。弹钢琴,方法是必须要讲的,但是目的更要明确——那就是一切从音乐表现的需要出发,千万不可本末倒置,不可把手段当成目的。本书提出的所有方法都是有明确针对性的,是为特定的声音效果和音乐需要服务的。所以音乐必须主宰一切!
这本书的对象,主要面对的是广大从事钢琴基础教学的师生们,当然有许多理念应是贯穿钢琴弹奏始终的。所以,我希望能对大家有不同程度和角度的参考价值。
我也深知,作为从个人积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观点,肯定不可能是唯一可行的方法,而且必然会存在局限和缺陷,甚至是谬误!所以仅供大家研究与探讨,非常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以求共同前进、发展与提高!
本书所有的谱例与示范讲解全部都配以示范视频,每个谱例与示例旁都有相应的二维码,用手机的微信“扫一扫” 功能即可一览无遗。这种方式的采用,把文字和音像合二为一了!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使得书中的内容变得非常易于看懂和理解。我非常高兴这种“两结合” 的愿望得到实现!感谢责编李航女士,感谢人民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