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于华荣
摘要:随着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地不断深化,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也得到不断的融合创新。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受教育群体中的特殊存在,残疾大学生的体育教育需求应获得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关注。本文从大学生体育教育实践与理论意义谈起,基于残疾大学生的体育教育需求,从更新教育理念、重视体育权力、提供制度保障、运动处方干预四个方面进一步探讨了残疾大学生的体育教育实施对策,以期为残疾大学生的体育教学提供一点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残疾大学生;体育需求;权利;体育活动;教育策略
同普通高校大学生一样,体育教育也是残疾大学生应享有的基本权利,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是体育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公平性的重要体现。随着高校扩招以及高等教育的日渐普及,高校中残疾学生的数量日益增高,他们的学习、生活习惯以及行为方式对校园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残疾大学生的体育教育需求也应获得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关注。本文从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实践与理论意义出发,基于残疾大学生的体育教育基本需求,试图探讨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开展路径,以期进一步发展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教学,完善我国对于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理论内容和体系研究。
一、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实践与理论意义
让每位学生在个体范围实现全面发展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也是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融合的基本前提。教育部颁布的《“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的通知》中强调:应结合残疾学生的实际心理和生理特点,通过丰富的体育教学手段,鼓励残疾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掌握体育锻炼知识和技巧、加强体育锻炼意识,养成终身体育习惯。这一通知不但是教育理念的更新与进步,更是国家、教育部门、社会对于残疾学生的人文关怀。体育教育与特殊教育的融合,不仅是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国家、社会爱心的展现,需要国家政策、社会物质基础、人文精神关怀共同提供支持和保障。
残疾大学生仅占所有大学生人数的一小部分,残疾大学生因为身体原因,可能会存在自卑焦虑等心态,身体素质也相对不足。因此加强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发展是教育事业中一项重要课题。体育教育工作者应以爱心、责任心、义务心做好残疾大学生的体育教育,因为这种体育教育,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学校教学,具备了更多伦理道德以及社会意义。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于残疾学生采用“免修”或者“免考”的方式来规避体育教学,但作为一名奋斗在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接触到的残疾学生不在少数。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清晰的感受到残疾大学生相对普通学生所具有的更為强烈的体育需求。体育教学较为复杂就简单采取“免修”或是“免考”的方式是否真的能满足残疾学生的体育需求,实现体育教学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值得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深一步思考和探讨。
二、残疾大学生的体育需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残疾人指的是人体在生理、心理上存在全部或是缺失,使得人体组织功能不能正常、完整实现的个体。残疾种类和内容涉及生理和心理的多个方面,包括单一的精神、智力、肢体、语言、听力、视力残疾以及其他综合复杂残疾。一般而言,残疾大学生在肢体残疾和盲、聋、哑等感官方面的残疾较多。《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指出,对于第一种人体组织结构有所缺失的残疾人,只要病情平稳,不会对专业学习造成影响,就能报考普通高等院校,不能以不符合培养要求或不具备办学条件等为理由拒收。在本文研究中,研究对象为普通高校的肢体残疾学生,即第一种类型的人体组织结构有所缺失的残疾大学生。
和正常大学生相比,残疾大学生由于行动不便等身体原因,在心理、生活、学习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压力,因此,体育教育工作者应更加关注残疾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其具备身体上的残疾,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和同样存在残疾的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和锻炼,缺乏和正常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机会,长此以往,残疾大学生就容易产生压抑、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不利于身心健康。
群体认同是残疾大学生融入班级、学校、社会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实际上,残疾学生一直被贴上“残疾”的标签,仅仅是“残疾人”这一称呼就使得他们难以融入群里和社会中,且极易在有歧视意味的残疾人称呼中产生消极抵抗的排外情绪。体育教育与特殊教育的融合,给了残疾大学生对外界和社会的尝试和探索,对其社会化具有有效的促进作用。体育教育在残疾大学生里得到群体认同方面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残疾大学生为受众的发展也是融合教育发展的关键步骤。但是残疾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受限因素极为复杂,锻炼空间和可选项目都比较狭窄。据相关研究表明,国内组织残疾大学生体育活动具有较多的限制因素,例如残疾学生由于肢体残疾和行动不便,可以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较少,且主要以运动量较小的轻型项目为主,如散步、太极拳、棋类、软式排球等,这些项目运动量较少,对肢体驯良以及身体机能的恢复作用也并不明显。除此之外,适合残疾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场地和器材也非常有限,大部分的普通高等院校没有专门适用于残疾学生的场地和器材,同时也没有专门的老师来指导,组织残疾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机会也比较少,在这种环境下,残疾大学生无法融入到正常的体育教学当中来,也无法与正常大学生实现团队共融。黄观与孙国良对残疾学生体育锻炼的研究调查显示,残疾大学生体育人口较少,校园比例只有 10.9%左右,与全国31.4%比例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重视残疾大学生的体育需求,开展相关体育锻炼活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结合上文所述,在当前的高校体育教育现状中,残疾大学生心理自卑,体育比例低下,场地设施不够完善,导致他们无法真正参加大学生体育活动,享受公平公正的体育教育。
三、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策略分析
(一)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在各个领域和角度的概念也存在差异。从法学角度来说,指的是每个公民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从教育学角度来说,指的是每个人平等接受教育的过程,结合起来阐述,教育公平实质上就是平等的教育机会。主要包含下面几层含义:①最基本的要求是每一个人均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②每人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平等的。③保持教育结果公平,为每一位接受教育的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成功机会。综合所上来看,受教育过程公平是最为关键的部分。而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并没有真正落实残疾大学生的体育教育权利。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全纳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不管学生的自身条件如何,都应努力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应当全面接纳符合入学条件的学生,为学生提供教育机会,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保证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全纳教育是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认同的宣言和纲领的核心思想,具有先进性和创新性的特点,要求学校不仅要接受残疾大学生,同时还要提供完善的教育服务。
对残疾大学生教育和对正常学生的教育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残疾学生体育教育又叫做特殊体育教育。这一概念由美国特殊体育教育教授Paul Jansma在其著作《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activity,sports,and recreation》中首次提出。其主要观点为,特殊体育教育属于体育教育当中的一个特殊部分,是针对不同于正常的学生实施的教育发展方案。主要表现为适应性体育、矫正性体育和发展性体育三种教学内容。首先适应性体育教育(adapted physical educaton)指的是按照残疾人的特点对常规体育活动进行改造,保证残疾人可以真正参加到体育活动当中来。矫正性体育教育(corrective physical education)也可以称作治疗性体育教育,指的是通过体育教育部分或是全部恢复残疾人的身体功能。而发展性体育教育developmental physical education),指得是利用体育教育计划来让残疾学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水平接近正常学生的体育水平。
(二)重视体育权利
我国法律规定,残疾人体育权利是公民体育权利中的重要内容。而在高等教育的各项内容中,体育教育同样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残疾大学生在接受高等学校其他各项教育的同时,也应当同时具有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
在我国,共计有50部以上关于残疾人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如《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保障法》等。在上述法律法规中,对残疾人拥有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做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也同样提出:“学校应当创造条件为病残学生组织适合其生理和心理特点的体育活动。”
对于残疾人体育事务的体系、政策、法规,我国一般采取宏观管理的方式,因此面对的对象和范围具有一定局限性,一方面监督检查力度不到位,另一方面缺少面向基层和全国的普适性,导致法律法规与实际情况难以匹配,实施起来难度较大。由于国家政策在残疾大学生体育教学方面法律法规的缺失与不足,导致残疾大学生的体育权利难以得到充足保障。因此,在制定残疾人体育相关政策法规的过程中,应在现有相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根据残疾学生实际特点和情况,来对法规政策进行合理科学的改进和完善。
(三)提供制度保障
关注残疾人体育需求,保障残疾人的体育权利,体现社会公平公正,是残疾人联合会“平等、参与、共享”总目标的要求和体现。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十条指出:对高龄、病、弱、残和身体异常的学生,开设以保健康复为主的体育课程,这为高校建设残疾大学生体育课程指出了前进的方向。另外,在我国目前的残疾大学生体育教学发展阶段,残疾学生体育活动机会较少,适用的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也极为缺乏。为了促使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顺利开展,并树立正确的引导方向,必须要完善残疾大学生体育教学培养体系,培养体系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残疾情况和身体素质来制定,必须遵循实用性、科学性、教育性、分类性等原则,让体育教育内容真正适合残疾大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的同时获得身心健康。
(四)运动处方干预
运动处方指的是通过适用类似医疗处方的形式,对体育锻炼者进行身体机能检测,结合参加者身体素质,为他们制定适合的运动种类,运动持续时间、频度、强度、注意事项等,形成完整的量化指导方案。康复运动处方教学是以满足残疾大学生体育需求为目的而创造的,通过激发残疾学生自尊、自爱、自强,帮助残疾大学生缓解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提高身体机能素质,养成持续锻炼、终身锻炼习惯的特殊体育教学运动处方。
使用运动处方模式对残疾大学生运动进行体育教育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运动处方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因人制宜的原则,注意安全界限,对残疾学生真正实施运动处方之前,应组织开展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通过授课让残疾学生熟知相关基础理论知识,随后教师按照每个学生的不同体育需求,来设计针对不同个体的教学进度、方法和内容,并监督和指导残疾学生定期完成体育锻炼;(2)教师必须掌握每位残疾学生的基礎脉搏,在整个过程中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在运动处方教学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必须以残疾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心理状况等情况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辅以安全有效的辅导和监督。
四、结语
作为特殊受教育群体,残疾大学生不应被体育边缘化,他们的体育需求理应受到重视。融合教育背景下,体育教育工作者应更新理念,提供制度与物质保证,切实保障残疾大学生一定的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利,可通过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等多种途径对残疾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经慧,周学荣.融合教育下普通大学生对残疾大学生体育刻板印象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7,36 (02):164-167.
[2]陈曙,胡庆山.发达国家残疾人体育法制建设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 (12):47-56.
[3]赵志荣.多元化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障碍与对策[J].辽宁体育科技,2018,40 (04):26-29+39.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残疾大学生的体育需求和建身策略,课题编号BCA2017009)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十三五规划课题:中国残疾大学生的健康需求和健康促进研究,课题编号:201713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