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 唐彪 赵淑金 杨涵崧 谢源虎 武淑艳 刘冬梅
摘要:基于我国最新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制定了适合地方院校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毕业要求。结合黑龙江省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需求,完成了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制定和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机制与方法的设计,达到了改革的预期要求和目的。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毕业要求
一、引言
坐落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佳木斯大学是省重点建设的十所省属高水平大学之一,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迫切需求给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界在新时期的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这要求地方高校材料类专业必须结合区域材料产业布局和未来重点培育的新材料产业体系,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和实施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材料类专业培养体系,为黑龙江省经济大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佳木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始建于1958年,现有焊接技术与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五个专业,是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工程人才培养基地。佳木斯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是为了响应东北老工业振兴战略,和弥补社会对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人才的强烈需求基础上,并紧密围绕本单位专业建设规划实际,于2000年开始建设,2002年省内招生,从2003年起面向全国招生。我们将以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中心.根据黑龙江材料产业布局和重点培育的六大新材料领域,结合学校办定位,按照工程专业认证的标准,从原来的工程科学教育模式向国际通行的工程师培养模式实现转变。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地方院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毕业要求的探讨,是在紧密围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并立足本单位专业建设实际而进行的。
二、毕业要求的制定
毕业要求是学生毕业时完成相应的考核环节,获取各方面的能力,为适应今后的工作做好准备。《2016版佳木斯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毕业要求覆盖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毕业要求。学生主要学习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生产过程、工艺及设备的基础理论、组成、结构、性能及生产条件间的关系,具有材料检测、生产过程设计、无机材料改性及研究开发新无机材料制品、新技术和设备及技术管理的能力。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就业5年左右时间能较好地适应不同性质的岗位工作要求,获得中级职称如工程师或担任技术骨干或项目管理人员。12条毕业要求的制定是2016版佳木斯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核心,它做到了最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的全覆盖,具体要求见图1。
三、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
结合黑龙江省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本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文化修养和身体心理素质,具备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所需的自然科学知识、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技术或管理的国际交流能力,具有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及相关领域生产技术与管理、产品与工程设计、高新技术研发及最新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2016版佳木斯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设置的主干课程包括: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工程图学、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物理化学、无机材料工艺及设备、尤机材料工程化学、粉体工程、无机材料热工基础及设备、无机材料性能学、无机材料岩相学、无机材料分析方法等。
课程讲授、入学教育、军训、材料社会实践、材料教授/校友讲坛、金工实习、课程实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没计、工艺课程设计、设备课程设计、科技实践与写作、大学生科技创新实习、综合性实验、第二课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构成的课程体系,有效保证了培养计划得到充分的落实。
四、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机制与方法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评价机制的评价对象是各项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达成度依据课程完成后的相关资料对各门课程达成毕业要求的情况的评价。评价机构人员为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小组,参与人员有专业负责人、辅导员和企业专家。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周期为4年,课程对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周期为2年。形成的成果用“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表体现。评价达成标准为毕业所要求的绩点。评价方法为课程直接评价与学生调查和教师调查与座谈间接评价。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评价方法图,如图2所示。
五、结语
本文結合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需求,完成了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制定和相应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机制与方法的设计。瞄准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新形势,参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并结合专业建设现状,探讨了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地方院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毕业要求。较为全面和深入地分析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毕业要求、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法,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思考,最终形成了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自实行以来,学生及其用人单位反馈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改革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