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加大对劳动教育的宣传力度,建立健全学校劳动教育体系,善用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做好劳动教育考核评价工作,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中小学生;考核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26-0007-04
【作者简介】王洪贵,南京市百家湖中学(南京,211100)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劳动与技术特级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小学是劳动技能习得、劳动精神养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如何顺应时代要求,真正让劳动教育成为学生成长的必修课,是一个亟待探讨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一)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
长期以来,人们对劳动教育的探讨往往是从“教劳结合”的角度出发,将劳动等同于生产劳动。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劳动教育常被当成是解决学生动手能力差、不热爱劳动等问题的手段。笔者认为,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劳动教育有着比以往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意义。一是在功能定位上,关注学生的一生成长,引导学生为未来工作和生活作好准备;二是在内容选择上,应聚焦于核心技能的培养,聚焦于学习、生活能力的提升,聚焦于职业精神和伦理训练;三是在学科建设上,加强劳动教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融合贯通,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面向未来,从了解新时代劳动的性质和特点出发,进行劳动教育教学改革和重构,帮助学生更好地劳动,更好地生活。
(二)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
开展劳动教育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处于快速变化的时代浪潮之中,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生产方式和人类思维不断变革。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小学校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育人功能,为学生走向社会、走向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符合未来社会发展所需优秀人才和合格公民,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开展劳动教育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也是党和国家一直以来坚持的重要育人原则。国家教育方针、学校德育实施意见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意见多次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贯彻落实,确保劳动教育取得实效。
开展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劳动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活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教育。在中小学劳动课的教学中,以教育方针为指导,坚持“三个面向”,坚持“以劳育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益美,以劳健心,以劳强体”的原则,把思想教育和劳动知识的传授、劳动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并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使之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和谐发展,对缓解学生学习心理压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学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小学劳动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劳动教育的相对弱化。据调查,部分学校劳动教育无计划、无考核;课表空挂,未真正安排教师教学;师资、场地、经费严重缺乏;课堂上劳动多教育少,忽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培养,有的教师甚至把劳动当“惩罚”手段。二是家庭劳动教育的缺失。例如,部分家长担心孩子吃苦,在家里大事小事统统包办,家务劳动、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从来不让孩子参与。久而久之,不少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自然养成了过度依赖父母、适应能力差的特性。
当前,中小学生劳动意识淡漠、自理能力差已是不争的事实。媒体曾就各国中小学生每日家务劳动时间做过调查,现今能够做到自我服务性劳动的我国中小学生不足半数,而喜欢劳动、经常做家务的学生仅占两成。與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家学习时间,中国学生以平均每周14个小时高居榜首。学生轻视劳动、不善劳动的现象,反映的正是当下学校教育一个短板,即劳动教育的缺失。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不足。对劳动教育认识的不足和偏差,一直是中小学劳动教育难以开展的根源。对一些学校来说,劳动教育为“边缘学科”,教学既不与教学业绩挂钩,也不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挂钩,与其安排时间让学生劳动,不如让学生多学一些文化知识。部分家长也认为孩子会不会劳动无所谓,学习成绩好才是最重要的;让孩子接受劳动教育既没有必要,也是“没有出息”的表现。
二是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不到位。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劳动教育还未能真正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来,缺乏应有的实践地位。据调查,有的学校一味迎合社会公众心理需求开设课程,劳动教育课程根本排不上队,连“户口”也没有;有的学校对待劳动教育的表现是“走着瞧,试着看,打太极,应付办”;还有的学校从未真正安排教师教学,课表上的劳动课程只是用来应对上级督导考核和评估检查。
三是学校、家庭与社会联系不紧密。据调查,在部分地区,尤其是在农村偏远地区,学校、家庭与社会劳动教育常常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这就使得学生劳动教育难以形成有效合力。
四是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监督不到位。从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管理情况看,部分学校未能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评估考核和监督检查之中,对学校劳动教育教学情况没有进行监管和考评,且缺少具体可操作的评估标准。
三、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对劳动教育的宣传力度
造势聚力,宣传为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宣传就是通过信息的传递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即要改变、巩固或加强人们对某种事物的意识和态度。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利用报刊、电视、微信、微博等媒体宣传劳动教育,营造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有效的宣传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针对教育系统内的宣传,这种宣传有助于提高教师群体对劳动教育目的和意义的认识,唤起教师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践行意识和创造意识。另一方面是针对社会上的、教育系统之外的宣传,旨在引发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促进公众对劳动教育价值的理解。当然,这两个方面也不是截然分开的。
(二)建立健全学校劳动教育体系
劳动教育要扎实落地,建立健全劳动教育体系至关重要。一要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落脚点和着力点,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指导性。因此,学校要加大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力度,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内容,变革教育教学方法,确保劳动教育取得实效。二要深化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设。如城镇学校可开设家政服务、传统工艺设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农村学校可利用地缘优势开展作物栽培、动物养殖、家庭绿化美化等课程。三要创新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关调查表明:学生最喜欢参与有技术含量和挑战性的操作实践活动。为此,教师可采用项目教学、主题教学和“STEAM”教学新方式,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四要加强劳动教育课程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劳动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要广开渠道,聘请校外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土专家”担任学校兼职教师,提升学校劳动教育的专业性。此外,作为学校劳动教育管理部门,要有计划地在劳动工具、器材、场地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条件,全方位落实劳动安全与保护措施,确保学校劳动教育体系有效运行。
(三)善用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
要想使劳动教育的作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高度重视并广泛参与进来。作为劳动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的学校和教师,要看到劳动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独特的作用和影响,在项目设计、时间安排、工具器材、教学环境和条件的配置等方面予以平衡,并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支持。家庭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不仅是潜在的教育资源,而且也是负有一定教育使命的教育主体。鉴于此,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积极构建“家校共育”模式,让学生在劳动中打开生活这本教科书,在劳动中感受生活的幸福与美好。社会本身就是一部大教材,它时刻在起着教育作用。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周边综合实践基地、研学基地、工厂、田园、商店及其他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劳动场所和实践平台。
(四)做好劳动教育考核评价工作
考核评价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劳动教育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激励导向作用。笔者认为,做好劳动教育考核评价工作,可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入手。
学校层面。对学校进行考核评价,必须把落实立德树人、促進学生健康成长的成效作为评估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的主要指标,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学校教育评价观,支持、鼓励中小学校将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实施重点放到促进学生成长与进步上来。
教师层面。对教师劳动教育成效进行考核评价,应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教师职业观,坚决纠正以考试成绩、升学率作为奖惩教师标准的错误做法,通过教学视导、教学分析、课堂观察、课例研讨、师生座谈等形式,引导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在劳动教育实践中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
学生层面。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要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考核评价学生的根本标准,让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回归全面发展教育的本质。可通过现场考察、考核答辩、作品展示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协作,增强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
“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期待每一所学校都能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通过多种渠道和措施,认真破解劳动教育难题,不断深化劳动教育实践,让学生在创造性的劳动中发现自己、提高自己、超越自己,追寻幸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