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微

2019-06-12 05:04韩春艳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虽然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在其与教学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人才缺失、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陈旧、资源开发不足等问题。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需加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设置多元化课程,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加快优质教学资源与服务平台的开发,全面提升信息化人才队伍素养。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信息化

作者简介:韩春艳,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河南 郑州 45004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3-0010-02

一、现代信息技术视域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困境

1. 信息化人才缺失。部分教师对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认识不深入,认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就是教育手段与教育过程的信息化,忽视了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管理者的信息技术领导力的培养。[1]许多教师虽运用多媒体等工具辅助教学,但教学观念并没有完全转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仍是处于被动地位。

2. 课程设置不合理。一些教师虽然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并将其应用在教学中,但由于教学设计不合理,学生往往被形式吸引而忽视了课程内容。还有一些教师没有从课程实际需求出发,信息技术的使用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佳。另外,为了使学生掌握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技能,学校需要定期安排学生实践操作,但目前这种实践课程很少,学生的能力发展无法落地。

3. 教学模式不能充分体现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落后地区还没有普及网络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多是在校外和课外,校内和课堂很少应用信息技术,信息分配严重失衡。二是网络课堂应用和数字资源开发成了衡量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主要依据,却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职业教育教学规律。

4. 注重硬件环境建设,忽视资源开发与应用。学校普遍将服务器、多媒体教室等硬件建设作为重点,而忽视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部分开发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忽略了学生学习规律、课堂教学规律、知识传递规律,无法有效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变化浮于表面。

5.注重政府推动,不注重市场引入。当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占主导地位。政府的主导地位导致市场新技术不能及时应用于教学改革,使得改革有一定的滞后性。

二、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实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保障

1. 统筹规划,协调推进。政府、企业、学校都是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为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应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提高各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国家制定宏观规划、政策和标准规范,各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地方政策,共同推动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2]学校应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大信息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比重,加强优质信息资源的开发,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企业根据用户需求提供有偿服务,与学校形成人才供需的无缝对接。[3]行政职能管理部门、技术支持部门等应明确各主体的责任与义务,建立职业教育信息安全问责机制,确保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由此,可将职业教育多元主体的智慧与共识汇聚起来,使各主体共同参与治理。[4]

2. 加大支持,多元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政策支持,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规划日常性、针对性的经费投入。加大对农村边远地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支持力度,通过建立专项经费等方式促进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成立基金、校企合作或捐赠等方式减轻政府的负担。

3. 加强督导,科学评估。各级行政部门要综合地区、学校、教师、课程制定评价体系,将评价体系纳入教育督导工作,有效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量化评估,提升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绩效。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学校的指导,督促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指导广大师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学校要把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信息化纳入总体发展规划,制定教师培训目标。

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路径

1. 全面提升信息化人才队伍素养。提升人才队伍的信息化素养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素养不仅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适应新一代教学对象必备的素养,[5]所以学校应定期开展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二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校应开设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形式培养既有互联网知识又有操作能力的人才。三是提升教育行政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针对管理者进行能力培训和领导力培训,提升其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从宏观层面上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学校应健全考评机制,将信息化领导力纳入教育管理者的考核内容。

2. 课程设置多元化。将信息技术引进课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但是要想真正突破传统模式,教师需要从最本质的课程出发,寻求突破路径。首先,教师要尝试改变课程结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拆分和重构学科知识,建设多元化、开放性、创新性的课程内容。其次,学校可以开设网络课程,培养学生在线自主学习能力,网络课程内容要结合具体情境,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搜索信息、选择信息的能力。最后,学校还可开设适应产业发展的课程,课程设置要符合产业转型的要求,即职业教育要培养掌握一定技能的服务型人才,满足智能化社会的需要。

3. 探索新型教学模式。①将互联网引进课堂,通过多媒体进行网络教学。“互联网+”是引领职业教育全方位革新的推动力,[6]教师可以用互联网搜集教学资料,通过播放视频等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则可以通过搜集和分析资料进行自主探究或协作探究。②使用网上教学平台。学校可以利用网上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各种课程资源,让学生在众多的课程资源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自主学习。③借助已有的微课、慕课等新型课程进行分层教学,实现因材施教,教师还可以主动参与微课、慕课等的制作,为学生量身制作适合学生学情的课程。

4. 加快优质教学资源与服务平台的开发。学校应加强资源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构建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功能,提供智能查询、资源推送、在线浏览等综合服务。首先,优质资源的开发可以通过建设资源库实现,针对职业教育建设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引导各地根据区域特点建设和完善省级、校级资源库。其次,支持企业和学校共同建设人才需求信息库、职业培训库、企业信息库等资源。再次,借助虚拟现实、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仿真训练平台,开展虚拟仿真教学。最后,利用“互联网+”打造网上办公服务平台,建设覆盖校企合作、实习、教学、科研、就业等领域的模块。学习资料库可以实现职业教育跨行业、跨区域融合,同时使经济落后地区也可享受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5. 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纽带。现代信息技术可作为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纽带,使校企合作更加紧密。这种合作可以通过项目化课程来实现。项目化课程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学校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设置项目课程,教师根据项目要求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学生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完成项目,最后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 杨诚.新时期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3):93-96.

[2] 朱跃东,梁建胜.新时代下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问题及实践理路[J].教育与职业,2018,(11):5-12.

[3] 九三学社中央课题组.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8,(14):52-53.

[4] 张培,南旭光.大数据驱动职业教育治理创新的现实困境、逻辑要义与突破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8,(12):5-11.

[5] 胡梅,马斌.“互联网+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可能与当代变革[J].现代教育管理,2016,(1):19-24.

[6] 刘晓宁,赵蒙成.“互联网+职业教育”研究的现实审视与发展趋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8):12-19.

责任编辑  陈  晨

猜你喜欢
现代信息技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高中政治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整合的思考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武术教学中的应用解析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